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间秘密结社包括秘密会党和秘密教门。当义和团运动被镇压下去以后,中国社会并没有出现像历代农民运动失败后常见的长期沉寂局面,民间秘密结社的反洋教斗争尤其十分引人注目,而且性质和特点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内容上已经远远超出了反洋教的范围,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义和团运动后民间秘密结社反洋教斗争呈现出的复杂动向。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中国反洋教运动中,湖南人民的斗争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湖南人民的反洋教斗争中,衡州人民的反洋教又占有重要的地位。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直到义和团运动时期,衡州人民的反洋教斗争一直没有间断,发生的次数、斗争的规模及其影响都是在湖南乃至南方各省地方所罕见的,但以往史学界对此注意不够。本文仅就1855年、1861至1862年和1900年的衡州人民反洋教斗争,作一概述,并以这三次斗争为例,分析近代衡州人民反洋教斗争的总特点。不妥之处,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3.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义和团运动的基本失败,但是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并未就此结束。由于产生这些斗争的社会条件依然存在,各地反洋教斗争,特别是会党的反洋教斗争,仍在继续蔓延发展,成为当时农民反帝斗争的主要形式之一。 (一) 会党是19世纪八、九十年代反洋教运动的核心力量,义和团失败后,会党再次承担起反洋教斗争的领导职责。在20世纪初年重新成为反洋教斗争的主力军。当《辛丑条约》墨迹未干,西太后仍龟缩在西安行在的时候,广东兴宁的会党首先揭竿而起。1901年9月23日他们“聚众起事”,将兴宁县坪塘、罗岗、燕坑等地的德国教堂及教士房屋等全行毁坏,继而“攻扑县城”。德国公使照会清政府外务部,要求  相似文献   

4.
1900年,南阳地区的反洋教斗争,被帝国主义和清政府所镇压而走向低潮。但是,反帝爱国的革命传统并没有泯灭。继义和团运动后,南阳各地人民又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洋教、反洋款的斗争。唐河县罗正杰领导的农民起义即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教案研究的不断拓展,反洋教运动愈来愈为史学界所瞩目。本文拟将清末的反洋教斗争划分为四个时期来加以考察:一、从鸦片战争以后到中法战争之前;二、从中法战争到甲午战争之前;三、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运动;四、从义和团运动失败到辛亥革命之前。笔者试就清末近七十年反洋教思想的演变,作一浅析,以期见教于学界前辈,谬误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6.
从1848年3月的江苏“青浦教案”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的50余年中,以中国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各阶层人士反对西方教会侵略的斗争(有人称“教案”,亦有人称“反洋教斗争”),多达400多起。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史学的繁荣,教案问题的研究也出现了一个百花纷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林林总总的反洋教"思想",汇成颇具势头的反洋教"思潮",这应该说是醒目的事实。考察这一思潮与义和团运动的关系,首先需要从属性、生发机制、内容及典型文本、"思""行"关系等方面,把握对该思潮的认识要则。在此基础上,循着相关历史脉络进行审视,则可以看到该思潮与义和团运动之间既关联又隔膜的复杂情状。而义和团运动时期"反洋教思潮"的特点及其后流变态势,也可以得到较为清晰的呈现。  相似文献   

8.
受到当时中国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风会党实现自身政治任务的政治意图所决定,晚清会党也积极参与了反洋教斗争;晚清会党在反洋教斗争中,往往能够依据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当时下层民众普遍的反洋教的社会情绪,采取较为灵活的斗争策略对外来侵略势力和清政府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但大量的史实也表明,会党在反洋教斗争的过程中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由廖一中、李德征、张璇如等同志编著的《义和团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1983年重印)是近年来研究义和团运动史的新收获,这部专著的特点是把义和团运动放在当时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充分肯定义和团运动的伟大历史功绩《义和团运动史》充分肯定了义和团运动的伟大历史功绩,这种肯定并不是浮泛的溢美,而是结合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来进行分析.1.从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来看.著者指出:"甲午战后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着重论述了几个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反洋教为主要形成的反侵略斗争,一浪高过一浪.十九世纪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90年代,中外矛盾上升,帝国主义压力增大,国际环境对中国日益不利;与此同时,群众性的、大规模的反洋教斗争一浪接着一浪的发生,危及清王朝的统治。为了避免形势失控,洋人借端生事,张之洞一方面严厉镇压反洋教斗争,保护洋教;另一方面,抑制洋教势力,持平办理教案,平抑民愤。张之洞依照条约处理反洋教斗争和教案,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主权。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二次革命高潮到第三次革命高潮,即义和团运动到辛亥革命的十年期间,是革命斗争十分活跃的年代。在这些革命斗争中,以农民、手工业者为主体的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主要的部分,它对于推动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高潮,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个期间农民、手工业者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反洋教斗争;抗捐税斗争;旧式农民起事。除这主要的三种以外,还有一些抢米及其它事件。由于  相似文献   

12.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四十周年,对广大群众进行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传统教育,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将原有的陈列进行了修改和调整。于七月一日正式开放。陈列内容,以革命史为主,其中又以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心。在旧民主主义陈列中,以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为主线,重点地陈列了作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全国人民反洋教斗争高潮的天津教案以及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反帝斗争——义和团运动。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基督教民(包括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的信徒)作为当时的政治文化群体之一,曾经参与或被卷进了诸多历史事件。特别是在义和团运动中,作为与义和团团民相并立的另一重要社会政治角色,有其集中和典型的政治表现。在学术界对反洋教斗争和义和团运动本身已有较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花一点精力去分析一下迄今面貌仍比较模糊的近代教民群体,会从另一个侧面加深对民众反侵略运动的发展和特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三)周汉反洋教斗争的特点 周汉的反洋教斗争是颇具特色的。他编刊反洋教宣传品前后历时十年,官方对此案的处理也达八年之久。他编刊的反洋教宣传品,数量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尖刻,均可谓无与比论,他感情激越,态度坚决,始终不渝。不仅如此,他还十分注意斗争的策略,虽然他所使用的武器仍是封建武库中的陈品。这里,我们试剖析一下周汉反洋教宣传品的形式和内容,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饶有兴味的。  相似文献   

15.
1869年发生的安庆教案是近代史上反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利益的重大事件。参加这次反洋教斗争的是官绅及平民,但真正的鼓动和策划者多为近代官绅阶层。官绅阶层支持参与这次反洋教斗争主要出于民族情感、信仰危机与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6.
同治光绪年间活动在直东交界一带的义和拳是民间习武团体,它不扰民,初期亦不抗官,崇义尚和;习拳练武为的是强身健体、保卫身家.当地方官府站在洋教一边,义和拳民无路可走时才抗官.它不反政府、公开活动,因此它不是邪教.在民教冲突中义和拳站在民众一边,与洋教及教民抗衡,最终形成了下层民众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义和团运动.史实证明: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遏制了他们瓜分中国的野心.叉和拳是邪教,义和团运动是历史的灾难,引来外辱、造成中国巨大损失的观点与历史事实不符,是对义和团运动的误读.  相似文献   

17.
1891年,在长江中下游江苏、安徽、湖北等省,接连发生以反基督教为形式的抗拒外来侵略的群众性斗争,各国驻华使臣纷纷向清政府提出抗议,认为此类事件皆由有人刊布诽谤西教、洋人的书画揭帖引起,而这些书画揭帖大半在长沙府造刊,其首要人物名周汉。要求设法禁止,并予惩办。于是造成了轰动中外、连续八年之久的周汉反洋教案。周汉是怎样一位历史人物?周汉反洋教案的大体过程怎样?用汉反洋教斗争有些什么特点?如何评价周汉反洋教斗争以及一般反洋教运动?这些就是本文试图加以论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韩民教关系的比较研究,是一项饶有兴味的研究课题。基督教在中韩两国较大范围的传播,均始于19世纪后半期,而日后在两国的境遇却差异很大,在教会与普通民众彼此间的关系方面,表现尤为迥异。在中国,很长一段时期,民教关系紧张、对峙,各地民众自发的反洋教斗争此起彼伏,时起高潮。近代中国教案,若以1861年贵州发生的反洋教事件为起始,中经1870年的天津教案及1895年福州古田教案,到1908年江西赣州焚毁教堂案止,时间延绵数十年,冲突波及全国各地。而在韩国,民教关系相对和洽,如中国那样激烈的反洋教斗争…  相似文献   

19.
直东交界一带民间的汉教信仰由来已久,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洋教传入并不断制造与汉教信众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以反洋教为主旨的义和团运动爆发.同时此地受白莲教、八卦教影响较大,这在义和团众的信仰和行为上也有明显烙印;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小说、戏曲、评书中的人物也被义和团众奉为神道.这些信仰对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发展、壮大等方面起了较大的作用.不可否认由于小农的阶级和时代局限,这些信仰的某些部分也有迷信落后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对于辛亥革命的反满问题,许多同志都作过论述.但有的人不仅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辛亥革命,说成仅仅是一场反满斗争;而且把辛亥革命的反满斗争,看成为单纯是满汉之间的民族斗争,并完全否定当时反满斗争的积极意义.因此,有必要对辛亥革命的反满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一、辛亥革命反满的原因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反满的口号,决不是偶然的.它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辛亥革命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被义和团运动粉碎后,它们就在政治上扶植腐朽的清政府,实行“以华治华”的政策.它们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