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岷江上游地区历史的探索和石棺葬文化的研究,无法回避"戈人"问题。结合民族学资料、考古学资料和古代文献记载,对戈人、蚕丛、冉駹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岷江上游地区石棺葬主人与远古的蚕丛、古代的冉駹、当代的日玛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2.
石棺葬文化是横断山脉地区考古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地域性特征也非常显著。早在上个世纪初,中外学术界对岷江上游和横断山脉地带石棺葬文化的田野调查工作便已经初见成绩,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在这一地区又不断有新的发现。本文系对四川藏区(简称康区)丹巴、雅江县等地石棺葬文化遗存进行实地考古调查的记录与初步认识,将为康区石棺葬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岷江上游的二级台地是由物堆成的,考古发掘再一次证明,茂县营盘山这座“人类远古的家园”,可能有多达6万座的石棺墓,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最迟在3500年前,岷江上游就人丁兴旺,一派繁荣。而在距营盘山50多公里的杂谷脑河下游,大约西汉中晚期,或许是同一支被称为窑人、戈人、葛人、戈基人或戈基阿补的“石棺葬民族”,创造了另一种墓葬化,他们在坚硬的岩石上凿造的一种方口巨洞,当地人叫“窑人洞”,史学界则称为“崖墓”。  相似文献   

4.
川西高原氐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代,这无论在文献还是考古资料中都有据可证。氐、羌同源异流,原居西北甘青高原,后分化为两族。西羌分布极其广阔,除黄河上游甘青地区而外,还南及岷山之域。从考古学并结合历史文献考察,岷江上游石棺葬应是氐人的文化遗存,雅砻江、金沙江和大渡河流域的石棺葬,则应是羌人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尝试运用石棺葬、民族志及史料中的相关记载,对汉之冉駹、《羌戈大战》中之戈人、隋唐之嘉良夷以及今之嘉绒藏族的文化面貌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通过他们之间所存在的众多共同的文化因素,论证《史记》、《后汉书》所记之冉駹夷即是《羌戈大战》中的戈人,他们的在汉代西迁后发展为隋唐的嘉良夷,进而成为今天嘉绒藏族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藏彝走廊地区石棺葬所属人群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棺葬是继新石器时代以后整个藏彝走廊地区最主要的一种考古文化遗存。藏彝走廊石棺葬文化族属的“羌人”说和“氐人”说均难成立。从汉代史籍记载来看,藏彝走廊地区与石棺葬文化相对应的人群应与《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记载的徙、筰都、冉駹、巂、昆明等五个部落相关。  相似文献   

7.
天水棺床墓年代定为北周至隋初较为合理;天水棺床墓及出土石棺床与北朝隋初入华粟特人墓葬、石葬具差异明显,墓主人可能不是入华粟特人,其族属需要进一步探讨;据文献记载,北周鲜卑贵族宇文广葬于上邽(今天水市秦州区),南北朝诗人庾信为宇文广撰写的《墓志铭》与天水棺床墓、屏风画多处吻合,棺床屏风画与庾信《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中的8首诗作高度契合,为深入研究天水墓葬的族属、墓主人身份和屏风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从近年来对岷江上游地区考古调查及其对营盘山遗址的勘探和试掘中,发现了84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及遗物采集点,并在营盘山遗址中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类遗物近万件。此次考古工作使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的内涵得以基本明确,并以此建立起本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初前序列,为进一步探讨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内涵及古蜀文明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9.
营盘山遗址——藏彝走廊史前区域文化中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献记载内容和考古发掘成果表明,在构成藏彝走廊的六条南北流向的大河水系中,岷江上游占居极其重要的地位。茂县营盘山遗址发现了下压奠基人牲坑的广场性质遗迹、各种类型的房址、陶窑、灶坑等现象,出土了陶质雕塑人面像等大量高规格的遗物,初步确认营盘山遗址是岷江上游地区的一处大型中心聚落,也是藏彝走廊五千年前的区域文化中心,其周围还分布有十余处中小型遗址。以营盘山遗址为代表的遗存是岷江上游地区一种新发现的以具有自身特色的本土文化因素为主体成分,同时吸收了多种外来文化因素的地方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10.
有学者认为岷江上游的羌人是在西汉之后才有的。岷江上游的羌人聚居地长期流传《木姐珠与斗安珠》和《羌戈大战》这两部长诗,其内容不仅与羌族历史有关,而且可以认为是对岷江上游自古有羌人的证明。《后汉书·西羌传》《新唐书·吐蕃传》等古代文献及现代考古也证明岷江上游自古就有羌人,这些羌人有相当部分是从西北迁来的。古蜀国也起源于黄帝的子孙,属于古羌人的族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对汉晋时期藏彝走廊中的“氐”人的活动及分布范围进行了探讨。认为汉晋时期,氐人在藏彝走廊中的活动仅限于涪江上游及岷江上游地区。从《后汉书》及《华阳国志》记汶山郡有氐及“羌胡”来看,氐人很可能是在东汉时期随着羌人的南下而大批进入岷江上游地区的。所以汉晋时期氐人的活动仅仅达到了汶山郡一带的岷江上游地区。文章还对岷江上游的氐人与夷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岷江上游的城镇是阿坝州最重要的都市化区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民族文化多样性特征,岷江上游的城镇化具有发展速度快、社会组织变迁迅速、传媒影响深远的特点,其都市化的趋势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花山崖壁画附近岩洞葬的葬地位置与环境、葬具及棺材制作法、葬制和置棺方式、岩洞葬的年代问题、岩洞葬人的骆族属以及它跟福建江西崖葬墓的关系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毒药猫”信仰是岷江上游地区居民对身体的一种主观文化建构,它背后的社会文化情景是人们对“疾病”和“灵魂”的认识观念.以及更广泛意义上人们对“秩序”与“失序”,“疾病”与“健康”的认同与区分。对岷江上游“毒药猫”信仰案例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人类自身的“身体”。  相似文献   

15.
远古时期,葬法葬式的形成或选择往往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关系密切。历史上居住在今甘肃陇南境内的宕昌、参狼、白马、邓至等羌氐民族,普遍存在着火葬、石棺葬、石棚葬和悬棺葬的葬法、葬式习俗。尽管葬法多种多样,葬俗百态纷呈,但它实际上始终是作为一个象征系统而存在,反映着人们对已知和未知世界的观念和看法。  相似文献   

16.
夜郎至今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夜郎族属问题是其中的一个核心议题,专家们提出了夷人说,濮人说,僚人说,谢人说,苗人说等多种观点。贵州省赫章县可乐考古发掘出土的战国至西汉即夜郎时期的铜镜上,最新发现了16个古文字,这16个古文字可以用古彝文进行识读、译解,为"夜郎为彝"说提供了新的物证。  相似文献   

17.
夜郎至今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夜郎族属问题是其中的一个核心议题,专家们提出了夷人说,濮人说,僚人说,谢人说,苗人说等多种观点。贵州省赫章县可乐考古发掘出土的战国至西汉即夜郎时期的铜镜上,最新发现了16个古文字,这16个古文字可以用古彝文进行识读、译解,为"夜郎为彝"说提供了新的物证。  相似文献   

18.
岷江上游普遍流传着关于“毒药猫”的神话、故事与传说,对这些乡土叙述文本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分析,有利于深入了解岷江上游地区独特的地方性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岷江上游拥有缤纷多彩、独特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5.12"地震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文章在对岷江上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其今后的产品设计应遵循对旅游产品开发进行适宜性评价、关注文化传承与旅游创新的结合、依据非遗项目的特点进行产品的设计、产品设计要能有效激发游客动机的原则,建议进一步建设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培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品牌、打造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开启岷江上游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关于川南"僰人悬棺"的定名问题,学术界争议颇大.有学者认为,应定名为"僚人悬棺",也有学者认为应定为"都掌蛮悬棺".经过对史籍和地方史志的研究,可以认为"僰人悬棺"定名无误,川南悬棺葬的族属即为僰人,也就是明代的都掌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