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国学有重大意义,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学习国学经典在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在国学教育中,必须搞好国学教育内容的定位,明确学习国学的方法,国学教育必须付诸实践。通过国学教育使大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培育民族精神,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提升大学生的智力。  相似文献   

2.
“国学”当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范围,但并非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都可以称之为“国学”。“国学”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担当意识,以保护、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使命。因为国学的召唤力,每一次都产生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刻。“国学”不是恢复到过去的“道统”,国学是现代意义上的立国与人伦的道德、人文精神,帷有贯通中西,汇其精华,“立乎其大者”,才能享此殊荣。但“国学”并不寻求霸主与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国学”与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共同担当起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全球化的历史使命.[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作为国学宝库的一把钥匙,常识性的国学知识成为国学教育必不缺少的一部分。国学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本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的总称。狭义上的国学即儒学所包涵的人文经典是传统文化中最闪光、最有价值的东西。学习国学,通过道德主体的“正心诚意”和“修身”等自觉操持、找寻本分和信仰、净化心灵、提升道德、安定社会,即为实现社会化解冲突和需要作出成功的回应。以轻松心态和方式阅读人文经典,从阅读经典中感受精神的愉悦,才有可能达到学国学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等人生四境界。  相似文献   

4.
“国学文化节”系列活动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知书达礼、学养厚重、智慧仁德的高雅气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系列活动包括“辅园之夜”国学嘉年华、“故事里的美丽中国行”、“国学达人”挑战赛、“数学益智游戏达人”挑战赛、“传统体育游戏达人”挑战赛、“最炫民族风”民艺展、“赏花灯猜灯谜”校园游艺。  相似文献   

5.
“光明国学馆”丛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正式推出。这套“低定价、高品质”的国学丛书精选了传统文化各个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内容涵盖了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在新年到来之际,为广大读者带来了一位“家家都请得起的国学好老师”。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互融汇过程中,“国学”一词是最受热议和追捧的,无论其是寓于中国文化原典中还是借用日本江户时代以建构日本主体文化的象征隐含,都无一不彰显出“国学”自身所蕴涵的文化使命。面对日益自信的中华文化的崛起,国学教育层次的提升必将成为延续“国学”文化命脉的所在。  相似文献   

7.
西南抗战时期国学运动在整个国学运动中处于特殊的位置。本文对西南抗战时期国学运动涉及的研究对象与范围、研究时限、空间、内容、国学涉及文化的性质定位、中国化与公开西化的争议、国学研究和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关系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梳理。  相似文献   

8.
1905~1906年,国学巨子刘师培编撰了中国第一套也是至今唯一的一套中小学国学教科书,有经学、伦理学、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地理五种。这套国学教科书在价值取向、内容选择、形式体例方面有着独特之处。它弘扬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根性和正当性,彰显了主体性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会通中西并融入现代精神,具有文化传承和文化推展的作用;积极指向现实,涌动着文化复兴的民族情感。它是国学自我更新的尝试,标志着国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9.
国学经典教育的尺度与分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霞 《教育学报》2012,8(1):13-18
面对围绕国学经典教育所产生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状态,应重新确立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的尺度与分寸.从价值功能上看,应科学理性地看待国学经典教育的功用,而不是一味地追捧或贬损;从资源选择和设计上看,应在保持传统文化根气的同时与现代观念意识进行智慧对接与整合,而不是简单地泥古、复古、照搬经典;具体到教学方式和作用途径上,则应力求让国学经典教育成为“唤醒”与“激励”,而不是“灌输”与“规范”.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79):164-165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的提升,包含国学在内的中华文化正受到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加强大学生国学教育对于凝聚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明确国学概念的丰富内涵及国学与儒学、传统文化、经典、国子学、中国学、国粹等概念的关系,则是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国学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以前中华民族创造的,并能够经过现代意义上的创造性转换而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包含物形态质层面、知识技术层面、行为层面、文学艺术层面和思想精神层面等。"优秀"的标准至少包括两点:价值性标准和功能性标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支撑。  相似文献   

12.
在现有的科研运行机制下,科研不端行为有其滋生的土壤,造成了严重后果.国际和国内都针对这种局面采取了系列的措施,包括制度建设、法律法规建设以及文化建设.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有特点,揭示其在规范和约束我国科研不端行为方面的启示意义,是法律、法规无法替代的,也是对制度缺失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3.
民本思想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内涵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概述了科学发展观中包含的以人为本理念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时代继承与超越创新。  相似文献   

14.
武术文化的传承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可怎样更好地把他传承下去,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且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研究通过在塔沟教育集团进行的教学改革实践,以及相关的调查,归纳总结出在武术文化传承中,以武术为根,文化为魂,育人为本,培养双师型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使用正确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武术课堂和文化课堂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最终形成科学的武术教育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希腊人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把自然看成一个有内在规律并可以为人把握的对象,通过逻辑思维和逻辑演绎成功地将其量化,为科学留下了宝贵财富。为近代科学的诞生起了示范作用。古代中国人创造了独到的科学技术体系,形成了有机的自然观和独特的科学观,对近代科学的诞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和西方独特的科学观都对各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中西传统文化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周甲辰 《天中学刊》2007,22(1):42-46
“虚静”的观念不仅为道家所独有,而且渗透到了中国文化史的各个时期和各个方面。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持中贵和,讲究辩证统一,重视家庭的作用并具有内向性等特征,所以“虚静”被看成是通往自由之境的必由之途。追求“虚静”也就是追求自由,抓住了自由,也就抓住了“虚静”说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7.
从西周到清帝国的这三千年里,具有独特价值追求标准和集体意识心理的中国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所逐渐形成了有别于西方"基督教"传统文化的伦理政治文化,它自身所具有超强的稳定性、继承性和惯性,对中国超稳定的教育传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科技史学家库恩提出了"范式理论",这是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认识世界的框架和价值标准,是集信念、理论、技术、价值等为一体的一个范畴.三千年所传递下中国教育传统是在具有一体性价值判断标准、集体意识心理的中国"伦理--政治"文化范式的影响下形成的,这就是库恩所描述的"范式"控制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音乐的历史悠久,传统中国文化对传统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音乐作为特定时代的生命表现,它总是特等文化的产物。离开了文化这个本体音乐就难以得到深刻的感受和阐释,难以见出丰厚的底蕴和活力,同时也使自身的发展失去本源性的根据和动力"。音乐的发展总是带有特定历史时代的影子,总是难以逃脱文化对它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的传统音乐,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族唱法是从事专业音乐和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继承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上去借鉴和吸收西洋唱法的精髓,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唱法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伦理价值层面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可以概括为君子文化、尚贤文化、耻感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爱国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等,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