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三个重要表现特征:坊市合一、坊郭户籍的建立和行业协会的形成.它成为推动宋代蹴鞠运动发展变化的重要原因,使蹴鞠运动开始了商品化的进程,从而使宋代蹴鞠运动深深打上了商品经济的烙印并体现出了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学,文化心理学,城市学的角度比较中国古代足球"蹴鞠"与英国民间足球发展过程.其结果显示社会文化心理产生的运动行为深深的影响"蹴鞠"运动的发展,城市的演变过程制约了"蹴鞠"运动的发展,这使得"蹴鞠"无论在运动形式上,还是在社会属性上与英国的古代的民间足球存在着根本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某种程度上至今还误导我们对足球运动的理解,特别是这项运动的特殊性--对抗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蹴鞠组织在蹴鞠运动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调研、访谈,深入挖掘、广泛收集相关文献,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对文献进行分析、整理,揭示出古代蹴鞠组织出现的社会背景和客观条件,得到了古代蹴鞠组织出现动因的一些新结果.这对客观、正确的认识中国古代蹴鞠的发展,研究我国体育组织的发展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宋代是中国古代蹴鞠发展的巅峰时期. 本文以文物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展现宋代社会对蹴鞠运动的健身价值和道德教化的认知从而鼓励儿童进行蹴鞠情况,研究发现,文人与艺术家对蹴鞠描述角度不同导致宋代儿童蹴鞠文物较多而文献记载较少的现象. 同时本文首次对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馆藏宋代抱鞠童子彩陶俑进行了考证研究,反映出宋代儿童蹴鞠情景、鞠球的制作工艺的进步、鞠服鞠靴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阐述了古代蹴鞠和现代足球的起源演变历程,分析了古代蹴鞠和现代足球的文化差异。提出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里的蹴鞠演变为娱乐性质的运动是必然的,而西方文化母体里孕育出来的现代足球,继承了征服和竞争的价值观念,得以在现代社会蓬勃繁荣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古代"鞠"的制作工艺是蹴鞠运动发展的前提。我国古代"鞠"的形制自产生之日起,历经秦汉与唐、宋等几个重要发展阶段。"鞠"由实心球发展为充气球,外皮的构成也由2片发展到8片、12片或16片不等";鞠"制作上的进步也进而影响到了蹴鞠运动的发展进程,这在汉与唐宋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与证实。  相似文献   

7.
宋代蹴鞠的盛行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的足球运动———蹴鞠 (蹋鞠 )于战国时期已在齐、楚一带的城市中流行 ,它历经汉、唐、宋三代不断发展 ,长盛不衰。从普及程度看 ,上自帝王 ,下至庶民、士兵、妇女均喜爱 ,成为全社会的娱乐活动。宋代城市中出现了以表演蹴鞠为主的职业球手 ,或在朝廷宴会上表演 ,或在瓦舍勾栏中卖艺 ,使蹴鞠不仅能自娱 ,又可观赏。蹴鞠最初使用实心球 (中间塞以毛发 ) ,唐代以后出现充气球。宋代的蹴鞠运动较之唐代更为普及。这是因为改革后的蹴鞠 ,重量减轻 ,体力要求降低 ,技巧增加 ,加之游戏方式增多 ,可以单人独踢或多人互踢 ,流行更为广泛 ,并…  相似文献   

8.
现代足球于十九世纪起源于英国,当今世界第一大运动.而在二千多年以前华夏文明的土地上就出现了蹴鞠这一现代足球的雏形,在蹴鞠起源到衰落的过程中,从球型的演进,到规则、玩法的演变,再到衍生出的赛场礼仪等体育文化,均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瑰宝.如今我们再次回顾蹴鞠的历史,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探索其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中的主要特点及反映出的中国古代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整理其中受政治经济影响下文化导向偏移出现的弊病,参照到现代足球当前存在的问题,无疑是蹴鞠文化焕发生机的又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利用文献综述法、史料分析法、比较法,从体育项目的社会认可度、体制宽容度、传承机制和推广平台这4个方面,深入对比研究中国古代蹴鞠的衰落和英国现代足球的兴起背后的深层原因,即2项运动在各自发展的轨迹中,当时中英2国官方所持的不同态度,2个项目自身的传承与交流机制上的显著差异,以及二者在竞技形式上的本质差异,最终导致了2项运动不同的命运走向.中国古代蹴鞠运动的衰落和英国现代足球运动的兴起并非历史的偶然,一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相当规模的体育人口的长期支撑;但隐藏在庞大参与群体表象背后却有4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即同一历史时期人们对该项运动的正面社会认同度、该项运动得以生存发展的制度保障框架,该项运动得以良性传承的开放性机制和该项运动朝向大众化发展的推广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0.
蹋鞠又名蹴鞠,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球类运动。早在战国时期,齐之临淄,楚之丰邑,已流行这项运动;到了汉代又有发展,有关这方面的记载也多了起来,如有关刘邦的史料中就涉及到过蹴鞠。《西京杂记》云:“太上皇徙居长安,居深宫,悽怅不乐,高祖窃因左右问其故,以生平所好,皆屠贩少年,斗鸡蹴鞠,以此为欢,今皆无此,以故不乐。高祖乃作新丰”。说的是刘邦当皇帝后,为了给其父“太公”消愁解闷这件细小之事,竟大兴土木,强征劳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蹴鞠作为中华民族具有时代意义的一种游艺形式,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最强音。蹴鞠在其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诸多的曲折与坎坷,然而其历经千年始终能够停留在人们的视野中,也正说明中国文化的韧性。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全世界在文化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有害的倾向:文化上的霸权主义和文化上的民族自我中心主义。蹴鞠的发展必须走文化交流这一条路线,才能抵制这两种文化问题的侵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只有文化交流,才能拯救我们的蹴鞠。  相似文献   

12.
蹴鞠、蹴球、踢毽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们同宗同源,特点鲜明,功能独到,构成现代东方蹴踢类运动体系的主干,被收录进省级以上非遗名目。文章从蹴踢项目的源流入手,探讨其非遗类属,辨析其身体文化特性,并对蹴踢项目身体文化的三个层次进行了相应描述。  相似文献   

13.
以往体育史对中国古代“蹴鞠”的论述不够充分,很少论及其中所包含的文化特质。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古代的蹴鞠活动,特别是元、明时期的蹴鞠活动进行分析,从总体走向上为中国古代的足球提供了一些新的例证:汉代是中国古代足球的辉煌时期,唐宋足球对抗性锐减,而表演性大增,元以后更趋鄙俗。这是统治阶级主流文化和市井帮闲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培养奴性国民心理产生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往西夏体育方面的研究存在着片面性和局限性.从新的角度,自西夏文字典<文海>、<同音>中,查检有关西夏文体内容的词条,结合考古资料,对西夏体育项目舞蹈、射箭、御马、相扑、蹴鞠、围棋、象棋、泛舟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西夏体育承袭了中国古代传统的体育活动内容;西夏体育既有"军中之戏",亦不乏休闲、娱乐之功用;西夏体育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碰撞、交流的一侧面见证.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与文化现代化关系密切。探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前提,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二者结合的途径与方式、规律和特点。探索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理论内容、心理特征、语言形式上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近年来关于竞技武术发展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的分析可知:竞技武术套路随着其艺术难美化进程的加剧,"打练结合"已经成为历史,而淡化技击特点和文化特色绝非其发展的长久之计,"高、难、美、新、真"的提法也无以贴切反映其技术发展.技击特点是其最主要的技术特点,形神兼备是其最主要的文化特色,难美表现是其最主要的竞技特征,三者如何协调起来是其发展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也步入了类型特色发展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党的领导核心、“四个服务”办学目标、“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是高职教育的政治任务;党委领导的组织结构、产教融合的治理体制、质量发展的治理结构、服务师生的制度体系,是高职特色的管理模式;扎根中国办高职、创建职业教育理论、建立职业教学体系、构建职教《中国协议》,是高职发展的理念;服务伟大工程、国家战略、高质量就业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是高职发展的目标;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互联网+”和国际合作办学,是高职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