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向善向美的部分,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丰厚滋养和不竭源泉。开展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不仅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最高价值理想的现实彰显,同时也契合中华文明赓续的现实需求,符合新时代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发展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遵循教育基本规律,从方向、过程、效能维度深刻把握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对更好推动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现代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各科课堂教学的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源泉。继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少年儿童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因此,作为少年儿童工作者——少先队辅导员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把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古今优秀人物为榜样,以课堂教育为主体,以校内外各项活动为辅助,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对少先队员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具体来说,应做到如下九个结合。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学校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主渠道,辅导员要自觉结合学校德育课程的改革,充实和强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教育内容,把这些教育内容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由浅入深,  相似文献   

4.
小学低段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启蒙时期,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在各科教学中适时融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并使其内化为学生的意志品质,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让我们的传统美德薪火相传、让我们的民族精神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5.
张媛媛  钱鹏  刘佳  王小飒 《英语广场》2023,(32):119-122
本文在强调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外语教育的价值和时代必然性基础上,探讨了其目标定位和实践路径。针对融合过程中的语言障碍、教学时间限制、文化差异和教学方式等挑战,本文提出相应策略,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全球视野,帮助其实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不仅有利于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具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瑰宝中,教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仍有许多现代教育可以借鉴与继承的东西.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传  相似文献   

8.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而且能够有效预防现代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而且能够使学生最大程度继承传统文化,进而对中华传统美德予以弘扬。  相似文献   

9.
田晶 《考试周刊》2013,(86):144-145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处事的行为准则,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中严重缺失。当代大学生崇尚自由、追求个性、只管自己的感受;表现为生活奢华、盲目攀比、自私自利等问题.重拾中华传统美德,对培养学生勤俭节约、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等良好品行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当代大学生个性特征,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大学生良好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良好个性培养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希望对大学生道德观培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教育》2009,(2):F0003-F0003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弘扬中华美德,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学校是教育的根据地,是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中华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教育》2009,(3):F0003-F0003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弘扬中华美德,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学校是教育的根据地,是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中华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教育》2009,(10):F0003-F0003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弘扬中华美德,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学校是教育的根据地,是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中华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教育》2009,(5):F0003-F0003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酌优秀道德遗产。弘扬中华美德,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学校是教育的根据地,是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中华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罗山县第一中学创建于1936年,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现有学生2466人,教职工232人。文化引领,立德树人近年来,学校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为办学理念,以学习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以"三优联创"(创文明建设优秀班集体,创学风优良班集体,创平安建设优秀班集体)为载体,恪守"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的办学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主题班会经典诵读、校园文化艺术节、祭孔仪式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青春励志教育和绿色环保教育,大家学会表达对美德的理解、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相似文献   

15.
《教育》2009,(9):64-64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弘扬中华美德,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学校是教育的根据地,是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中华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教育》2009,(7):F0003-F0003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弘扬中华美德,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构现实意义。学校是教育的根据地,是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中华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教育》2008,(8):F0003-F0003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弘扬中华美德,对弘扬和培育良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学校是教育的根据地,是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中华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教育》2008,(11):F0003-F0003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弘扬中华美德,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学校是教育的根据地,是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丰渠道,是对学生进行中华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大学语文>是在高等学校里开设的一门以汉语文字与汉语文学为栽体的来传达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人文综合课程.它是进行文化传播与全面提升人的素质的重要渠道.在高校全面开设<大学语文>,是对高等教育中人文素质与审美缺失的一次拯救,从而在文化省思、审美彰显与工具理性的兼容中实现对美好人性的呼唤.在高校全面开设<大学语文>,也可以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而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在学校中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对于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中学生道德修养,实行全面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通过在中学中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寻求传统美德教育新模式,为中小学德育探索新途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