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个人的独立、自由和权利诸观念在思想文化世界中的确立 ,是现代性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也是西方近代以来启蒙话语所环绕的中心问题之一。中国近代以来 ,要求突破传统桎梏对人的束缚的个性解放意识和以个体自强而求国家富强的救亡意识 ,促使现代个人观在知识精英的思想世界中初步形成 ,其内容主要体现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 :其一是基于人道主义思想要求个人的个性解放 ,肯定个人的价值 ,追求个人的人格自主和人格平等 ;其二是基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要求个人的政治自由和民主权利。中国近代个人观转型的实质 ,是要求变传统的臣民为近代的国民 ,使个人从道德义务的主体变为现代社会的法权主体。从哲学层面上看 ,也就是要确立个体的主体地位 ,实现个体主体性的解放。  相似文献   

2.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启蒙主义为重心的文学现代化运动。其根本倾向 ,是人性的启蒙和文学观念与表达的现代化 ,所遵循的价值原则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今天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 ,中国面临这样的现实 ,在物质生活大大“现代化”的今天 ,普遍的人缺乏人的独立意识、崇善的人格追求。甚至连最一般的道德规则都淡漠了。因而需要“五四”式的启蒙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的理想人格以二重性的良知为哲学基础,注重道德修养和个性表现,以伦理品格和审美品格的高度统一为价值标准,是道德修养与审美自由的统一。它既注重个体情感愉悦、追求精神自由与超功利又追求与天地为一的境界。“谦谦君子”、“狂者胸次”、“圣人气象”是王阳明心学视域中的三种人格典范,也是王阳明理想人格内涵的形象表达。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风云变纪的历史进程中“启蒙”与“救亡”是学发展的主流,萧红以其个性主义的创作和自由写作的姿态,以个人熟稔的社会生活为创作蓝木,表现出对孤、寒、病、苦人生的深切关注和执叙写,反映出萧红创作温厚、宽广的人伦关怀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精神自由是人的精神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当前教育、教学上的教条主义、道德主义、律令主义、家长主义、恐吓等干预、限制了学生的精神自主,阻碍了学生精神的自由发展。为发展学生的自主、自由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教育应是从学生幸福出发的教育,教育教学过程应成为师生交往合作的过程,应将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由原始同一的关系还原为原始分化的关系,在实现这种还原的基础上,教育应克服唯我主义和权威运用的绝对化。  相似文献   

6.
谢东 《陕西教育》2009,(10):6-6,18
现代社会呼唤人格的独立性。独立人格表现为:人有自由的创造空间,有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能力,有个体的自主性和对他人的诚信意识,有自我批判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有对真理的追求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代追求个性解放使冯雪峰等知识分子摆脱了“家”的束缚而获得了自由,但这种自由显然是一种消极的自由,它使个体产生了强烈的无意义感和无能为力感,因而他们极力寻找自己可以去依赖的组织,但进入组织的结果是以丧失个体的自由为代价。冯雪锋从“湖畔”到“左联”的心灵转变历程,引发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有没有这么一种积极的自由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个人自我可以独立生存,又同世界、他人以及自然合为一体,而不是孤独的?获得这种自由状态的途径是自我的实现和个性的发扬。  相似文献   

8.
理学教育哲学代表了中国前近代社会的最高思想成果,它因此也构成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哲学发展的重要历史前提。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和明末清韧的理学批判与自我批判思潮,是理学发展三阶段的典型代表。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虽都以道德主义为其根本特征,但由于它们对道德本体与道德主体间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又使它们分别表现出本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不同特征。理学本质主义集中体现为由太极以立人极的本体论思想,用道德本体设定道德主体的主体定位方式,以“理”释“礼”的权威主义价值取向和“涵养须与敬,进学则在致知”的方法论思想。  相似文献   

9.
章太炎“群学”观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新个体主义”,即对儒家传统群体主义思想束缚的突破与对西方“公理群体主义”压迫的反抗的结合。章太炎“群学”观既抵制和消解东西方群体主义思想权威,又力求维持“群”与“独”的对立统一与平衡协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严复是近代中国最早系统译介西方自由观念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在译述自由观念过程中除比较忠实地遵循穆勒关于自由的原义外,还有一些自己的创造,诸如以“自繇”取代自由,并以“群己权界说”界定自由;借用“特操”这一传统术语以强调“个性”和“个体自由”的价值;提出并运用“国群自由”这一概念,重视其现实功能等。这些诸多创造,虽留有对传统儒学依傍的痕迹,但主要却反映出严复对西方近代功利主义自由学说的融会贯通。严复对西方自由理念的把握不是局部和细枝末节的,而是整体和系统的。因而那种认为严复在译介自由观念时割裂了穆勒《论自由》的本义,并进而认为,正是这种对穆勒原义的背离才导致了自由主义的观念在近代中国失败的说法,是牵强的。  相似文献   

11.
严复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阐发自由主义的启蒙思想家,他建构了一个囊括政治、经济、伦理和思想言论自由等诸多内容在内的自由主义理论系统。严复在肯定个体自由的终极价值的同时,主张群体自由与个体自由的平衡与协调,认为群体自由与个体自由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阶段,二者应有所侧重或有先后之分。出于救亡图存的现实考虑,严复主张国群自由优先于个体自由。严复对国群自由与小己自由两种价值的关怀与思考,表征着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独特的问题意识,即珍视个人自由与追求国家富强的内在困境。严复自由主义思想的系统性和个性特色为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规定了大致走向,基本确立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思想范式。  相似文献   

12.
西方理性是自然哲学观主导的,是超越性与通透性、批判性与探究性、证据性与求实性、启蒙性与存在性、人本性与自由性的统一,这对现代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代以来科学理性的滥用给人类和科学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从20世纪末期,西方哲学开始反思科学理性、科研方法、科学伦理、科学价值以及科学发展模式等基础问题,重返理性。  相似文献   

13.
《庄子》和《瓦尔登湖》是庄子和梭罗的代表作品。二者在人生观看法上有着内在一致性。他们都反对人为物欲,追求精神独立;都要求回归自然本真,崇尚天人合一;他们都追求精神的自由。庄子和梭罗对人类存在表示极大的关注,他们的思想是他们对生存价值和幸福权利的思考与追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1980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主体性哲学美学成为反思历史、重塑个体的强大文化思潮;文学与美学也在不断地与政治分化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体的自由和审美的理想,呈现出从集体话语、个体彰显,再到诗化哲学、审美自由和审美文化的历史转型。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和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便成为"美学热"中从哲学到审美、从群体到自我、从机械反映论到主体实践论的理论动力,人道主义也不仅仅是思想解放的热情,更是以"主体性"的面貌成为系统化的理论表述和具有学科意识的理性思索。而此种回归人性、倡导自由和文化启蒙的美学思潮也将持续而深入地影响历史。  相似文献   

15.
浮士德几个阶段的不懈追求代表了现代社会人类不同层面的生存体验,追求不息、奋斗不止的"浮士德精神"体现了现代人对人类生命价值的肯定和追求,这种追求目标蕴含着一种对永恒目标的向往和追求。这是《浮士德》的现代性典型特征。同时,以启蒙理性为基础的现代性所传承下来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在《浮士德》中也得到了全面的展示。作为同源于启蒙精神的《浮士德》与现代性,二者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作为道德家的道家老子,虽然没有提出"道德"的概念,但在中国道德哲学史上最早演绎了关于"道"、"德"关系的哲学图式,这一图式所包含的价值体系的坐标原点则是"自然",它表现在存在论上就是对万物自然本性的关注,在实践论上则是对自己而然、无为等操作方法的执着。认真研究老子"道"、"德"的思想,对在我们自己的哲学话语系统里推动道德哲学的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媒介传播活动的核心理念应当是人文关怀,它包含着对人的生存状况及历史境遇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及对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这是大众传媒基本功能的回归,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解读大学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精神包括独立的精神、自由的精神、民主的精神、科学的精神、人文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大学精神作为大学师生群体在价值认识基础上积淀成的深层心理结构和信念,对大学师生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确立价值取向和追求、规范行为模式和方式,以及对大学整体的改革、发展和稳定,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这些作用集中体现在它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为启蒙时代产物的休谟哲学通过对人类知识起源的考察,提出不可知论的观点,休谟把因果关系看作心理习惯的产物,否定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对宗教的起源扣各种证明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坚持情感主义道德观,他以批判的精神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对康德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思想中的怀疑思维和批判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