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材的重点     
这篇消息向读者报告了一个书讯:美国学者的新著《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政策、问题和数字》已出版.在大批人员赴美留学的今天,这本书究竟写了什么,这是很多读者关心的问题.但是消息用很大篇幅介绍该书作者的身份、经历和他对中美学术交流所作的贡献以及在写书过程中搜集了多少数据.至于作者在书中对中国学生留美有什么见解,认为存在什么问题,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总之有关这本书所写的内容,消息未作任何介绍.消息的后半部分则是介绍书中所引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问:“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答:“用脚底板写新闻.”问:“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答:“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社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问:“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 “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吗?”“用脚底板写新闻.” “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杜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 “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不适合当记者,如果想发财致富,请不要当记者,如果对苦难冷漠,就不配当记者.”  相似文献   

4.
其实新闻这东西的确非常奇妙,一般人很难发现它的存在.这就意味着新闻记者在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必有与众不同之处.换句话说,新闻记者是用特殊思维方法训练出来的人.刚入行时,到处问人家:你们这里有没有新闻?可是大家都回答说没有.什么是新闻呢?新闻就是大家应该知道、或者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事情.当你去问一个没有受过新闻教育或者训练的人"有没有新闻",仔细想想该叫别人怎么回答呢?假如他的确没有注意到周围有什么新的变化,那他必然是回答没有.如果他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穷尽毕生精力研究出了某项成果,而这时你去问他有没有新闻,他还是会说没有.因为他并不觉得自己的研究成果是新闻.他为此研究花了一辈子心血,这件事对他本人来说,的确不构成新闻.  相似文献   

5.
图书营销时代的编辑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什么样的体制,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这话用在当今的编辑出版领域亦十分恰当.我们通常讲的新形势下的编辑性质、职能、定位等,如果从出版社运行机制和管理的角度讲,实则就是新的编辑出版体制下的编辑行为问题.这一点,不管我们过去有没有意识到,实际上都是这么做的.那么,出版产业化的大背景对编辑行为又提出了什么新的课题呢?作为编辑个体,该有什么新的思考呢?  相似文献   

6.
观点摘要 ●我们很多不错的记者,干着干着成了部主任,有什么用?整天负责扫街新闻.没办法、要生存啊. ●"哎呀,他们多么惨啊……",这是都市报的工匠式写法.而真正的高手,再悲伤也会控制住,然后在稿件的字里行间一点一点地带出来.  相似文献   

7.
我的童年好像是特别现世刻板的生活,只能通过精神的方式,从诗词歌赋中想象这个世界.阅读诗词,你会想了解诗人的一生发生了什么故事,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顺着这条线往下挖,眼前便出现了一个跟以前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一个深邃杳渺、我们想象不到又没有边界的世界. 当下,有些人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但从务虚的角度来讲,读书和不读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有几天不读书,我的心里就会特别慌.有书作陪,我生活中其他的娱乐,都慢慢地退居其次了.读书,让我的生活有了精神的愉悦和陪伴.  相似文献   

8.
西方新闻学里有一个关于什么是新闻的规范化的例证:“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已经为新闻界所公认了.但是在中国,现在偏有人提出关于什么是新闻的另外的定义,说“人咬狗不是新闻,狗咬人才是新闻”.何以见得,他举了许多例子,如;某县的教师工资,长期拖欠不发,而同时却有用公家的钱去买漂亮的进口小轿车回来让领导摆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杂志》2007,26(7):95-96
什么叫阅读?凡是有文字的那什么东东,用眼睛盯住它,把那上面的文字读完或快速浏览一遍,搞懂或大致搞懂那文字的意思,我认为这就叫阅读.  相似文献   

10.
刚刚过去的2014年,对于网易门户营销来说是风生水起的一年。从营销产品到营销态度,网易的态度营销让网络门户的营销有了质的变化,网易作为态度营销的推动者、实践者、产出者,用漂亮、有效的一个个生动案例,刷新了业界对互联网营销的各种想象。态度营销这一年颠覆了什么?创造了什么?是什么成就了2014  相似文献   

11.
照片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便利——许多特别的事,只要轻轻按动一下快门,就能把这一瞬间记录下来.不管什么时候,只要看到这些照片,我们就能回忆到当时的场景.这,对今天手持手机的人们来说习以为常.但在半个多世纪前,情况却全然不同.那时,用照片记录瞬间是摄影师的特权.这使得那些被保存下来的照片有了特殊的价值.它对每一个想要探寻历史真相的人来说都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2.
记者的主要任务是采访、写稿,年复一年,天天如此.有人会说,哪有这么多东西可写?这对刚刚入行的记者要好一点,他们刚入社会,见到什么都觉得新奇,见什么写什么.但是,工作了几年以后,许多记者会感到,好像能写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因为,见的东西多了,对什么都不感到新奇,反倒觉得没东西可写了.  相似文献   

13.
在十八大期间,十八大新闻中心组织了29场外出集体采访活动,参加者大多数是境外媒体,当然也有少量境内媒体.在这些活动中,参加人数最多、反响最好的一场就是到国家博物馆参观新闻界"走转改"的图片展.发出信息以后,外媒记者自愿报名参加.77名记者是怎么看展览的呢?我认为他们比我们绝大多数人看得仔细.我去看了好几次,走一圈大概20分钟左右,但他们用了整整1个小时.他们把每张图片都仔细看了,而且要看出图片讲的是什么故事,用什么手法拍出来的,哪里拍得好,哪里有毛病,都有点评.他们认为,这是新闻最本质最真实也是最朴素的体现,是新闻传播规律的体现."走转改"图片展本来是10月24日就要结束的,根据需求延长到了11月15日,列入了十八大境外记者采访工程.仅仅用一个图片展,就展示了中国新闻传播的真实性、朴实性,在国际上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题材选定之后,记者在采访中问什么、怎么问、什么时候问、问到什么程度,这里面大有学问.这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单句只能在句末用一个句终标点(即问号、句号,有时也包括叹号),这是一个原则。例如: ①《讲话》里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都是可以讨论而且应该讨论的。(叶圣陶《从<语法修辞讲话>谈起》) ②我们必须了解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有什么坏处。(报) 这两个都是单句。例①主语是由两个主谓结构组成的,它们不是两个各自独立的疑问句,因此,在它们各个结构的末端没有用问号而用了  相似文献   

16.
魏明革 《新闻三昧》2006,(10):49-50
在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长沙晚报的消息《3.5万救命钱留给病友》获消息类一等奖。这是一篇经过精心打磨雕琢、催人泪下的新闻精品。这篇消息具有以下特点:一、用心思考深挖题材“生活中并非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但只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那是不会有什么发现的,对于一名记者来说,要想写出新闻精品,还需要有一颗能随时思考的心。用心思考什么呢?用心思考题材的新闻价值。新闻界前辈郭超人说过:什么人当不了记者,什么人能当记者,什么人当好记者?别人看到了想到了的东西,你看不到想不到,这样的人当不了记者;别人看到了想到了的东西,你…  相似文献   

17.
沈兴耕 《传媒》2005,(1):48-50
读者为什么要看报纸?如果用最简洁的话回答,那就是为了获取有用的信息.至于其他方面,如欣赏版面等,即使有,也不可能是第一位的,更不可能是多数人所为.这一判断告诉我们,办报纸,什么时候都必须是内容第一.即便版面改革,也应该从稿件内容入手.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认认真真地研究自己的读者.  相似文献   

18.
六、关于新闻价值的讨论过去凡提到新闻价值这一概念,就视为资产阶级新闻观点,故一向避而不谈.“四人帮”垮台后,在看到我们的报纸刊载的新闻常常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读者不爱读时,许多同志终于发现,这正是由于缺乏“新闻价值”的缘故.这样就引起了新闻学术界的重视和讨论. 其实每门学科都有反映自身特点的一般概念,新闻价值就是新闻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什么阶级属性.资产阶级可以用,无产阶级同样可以用,我们过去避而不用,是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读者爱看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如果我们尽把没有新闻价值的,或者新闻价值很低的东西给读者,读者当然不愿意看,这是很明白的道理.我们怎么能不去研究新闻价值呢?对此大家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不一致的是用什么标准去衡量新闻价值。有从传播者的角度来衡量新闻价值的,有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衡量的,有从新闻事实本身来衡量的,有从社会效果来衡量的,也有从几种情况的综合来衡量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研究新闻价值,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益。  相似文献   

19.
无妻徒刑     
柏杨 《出版参考》2005,(14):7-8
这是我这个月参加的第五次喜筵了.我真不明白,这么热的天气,忙着结什么婚?就是结婚,悄悄地结婚好了,还发什么帖子?好像有什么血海深仇,非向别人示威一下不可似的.所以,虽然表面上我正襟危坐,实际上却心烦得要死.  相似文献   

20.
题材选定之后,记者在采访中问什么、怎么问、什么时候问、问到什么程度,这里面大有学问.这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