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朱百尧 《视听界》2007,(5):81-82
“采”与“摄”,是电视新闻采访和拍摄过程中两个不同的概念。“采”,它是对文字记者而言,“摄”则是指摄像记者。采摄分离,这是目前一些大台的做法,有一些城市电视台也片面仿效,笔者认为不符合城市电视台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
这些年来,一直困扰电视界的“声画两张皮”、“会议新闻多”等问题,总也解决不好,问题的结症在哪里?我的看法是:结症在于电视台现时的运行机制——采摄编三合一,尤以采摄二合一为要害。如果说采访是为了解决写什么、拍什么的问题,摄像则是解决怎么拍的问题。怎么拍?一般情况下,是在采访的基础上进行现场摄像。它要求记者形象、真实、生动、自然地抓拍到新闻事实,并尽可能多地用图像反映新闻事实。这是个技术性问题,它涉及造型、构图、景别,运动镜头运用、色调、照明用光等。新闻摄像建立在新闻采访基础上,它在拍摄之前必须对所报道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必须明确报道思想。  相似文献   

3.
几年来从事电视新闻采访工作,对电视新闻的文字采访、摄像乃至后期制作都有一些体会,在这里做以简要论述。(本文所说的“采”是指文字采访,而“摄”则是指摄像,也许提法不甚规范,但为论述方便暂且一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我国电视制作领域出现了一股“非线性”热。许多电视设施制造公司如大洋、奥维迅、索贝都纷纷推出各自的非线性编辑制作系统,而全国各地的电视台、电视制作公司也都纷纷购买使用其产品,非线性编辑制作系统大有替代传统电视制作设备之势.然而时至今日,非线性编辑制作系统虽然在一些电视制作公司中站住了脚,但在各电视台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深究其中根源,就可以预测  相似文献   

5.
报纸编辑部的主要业务是采、编两大门类。“采”是指记者,“编” (含通联 )是指编辑。编辑、记者、通联这三者是办好报纸不可缺少的,忽视和削弱任何一方面的工作都会给报纸出版工作带来损失。就以报纸稿件的来源而论,通讯员的来稿和用稿占有相当比重。因此,报纸必须始终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把通联工作放在报纸工作的重要位置。编、采、通这三者虽分工不同,但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联是编辑范畴,顾名思义是做通讯联络工作的,是党报与广大通讯员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报纸编辑部通过通联向广大通…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电子期刊出版业普遍存在编辑人员流动性大、复合型多媒体制作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近期编辑人才培养计划及其实施方案,要求电子期刊编辑人员必须掌握传统纸质期刊编辑出版基本流程、规范、要求及标准,熟悉多媒体课件制作流程中采、编、摄、制及光盘制作开发工具和相关应用软件,掌握网站建设、网页设计及相关网络出版知识和技能,力求从多方面着手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  相似文献   

7.
选准审稿专家是确保审稿质量的关键   总被引:31,自引:11,他引:20  
施才能 《编辑学报》1995,7(4):198-199
稿件评审工作是确保刊物学术质量的首要环节,也是编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学报类科技刊物一般实行三级审稿制度,即编辑初审、专家(包括编委)评审及主编(或副主编)决审。在这三审中,专家评审是整个审稿程序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这里的“专家”一般是指专业对口的同行专家。编辑在对新稿进行初审后,究竟选择哪二位同行专家进行审稿,是编辑同行们常常遇到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重要体裁之一。电视台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向观众口头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样式,称为现场报道。它是由记者“采摄合一”向“采摄分离”发展,记者直接“出镜头”——在镜头前采访,这是最富有电视特点的一种报道形式。在西方,现场报道意思为“在镜前报道”,或“站着报道”。  相似文献   

9.
拜读了汤明纲同志大作《建立采摄编各自独立的运行机制(载1993年第3期《视听界》),我想说几句与这相反的话,就是提倡电视新闻采摄编合一。汤文把现时的电视新闻文稿模式化、摄像简单化,以致造成文稿一个腔调,画面到处通用,剪辑东拉西扯的症结,归到采摄编三合一上,尤其是采编二合一上。我则以为要解决汤文提出的这些问题,关键倒是  相似文献   

10.
审稿是编辑工作的决定性环节,也是图书生产的中心环节。三审制是国家规定并长期实行的出版社内部审稿制度,也是一种科学的保证图书质量的制度。本文针对目前出版社三审制实行过程中存在的初审工作粗糙、三审工作程序走形式、审稿报告简单、审稿管理混乱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相应的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1.
漫议复审     
复审,是为保证出版物质量而实行的“三审制”中的一道编辑程序。1952年,国家出版总署颁布的《关于国营出版社编辑机构及工作制度的规定》中规定:“一切采用的书稿应实行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辑终审和社长批准的审稿制度。”1980年,国家出版局制定、中宣部批准施行的《出  相似文献   

12.
在多年从事新闻工作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习惯于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两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记“冲锋陷阵”、编辑“坐收渔利”的说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集时空语言于一体、传播与事件同步的电视媒体,令以昨日新闻为最新消息的传统媒体──报纸相当多的读者变成了电视机前的观众。在一些新闻场合,电视台的摄像机未架起来,可以推迟开会;报社的照相机未出现在会场上,可以“边开会边等”。这是否意味着摄像将替代摄影呢?现就当前新闻理论与采摄实践中遇到的这一热门话题谈几点看法。一、摄像不是摄影的延续电视是由一幅幅画面延续、连接而成的,以此而认为摄影是电视中的一幅画面,电视是摄影所有画面的组接,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种认识由来已久,而且很有群众根基。当新闻、电影、…  相似文献   

14.
期刊编辑三大专项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提高期刊的社会影响,期刊的编辑还应该在提高自身的社会参与能力、“导向”能力和“导师”能力上下工夫。1.提高自身的社会参与能力期刊要扩大它的社会影响,编辑就一定要具有很强的社会参与能力。这种社会参与能力包括用笔和用“剑”两个方面。用笔,就是期刊编辑在编辑和写作稿件时,要做到实事求是,秉笔直书。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曾说过:“能具史识者,必知史德。”(《文史通义:内篇———史德》)期刊编辑只有尊重事实、崇信科学、德才兼备,才能通过期刊体现出自己的社会参与能力。用“剑”,就是要求期刊编辑有疾恶如仇的品…  相似文献   

15.
编辑三问     
编辑工作是报纸工作的重要部分,各类题材的报道要经过编辑统筹安排,才能充分反映办报的意图。新闻是客观的,但对新闻如何处理,则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显而易见。报业发展赋予编辑更多的“内容”。编辑已不再是纯粹为他人作嫁衣,你还要为记者出点子,参与报社重大报道和策划,从“幕后”走上了“前台”,这也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个合格的编辑,不妨经常问问自己三个问题。一问:自己编排的版面有没有错这实质上是个把关问题,也是编辑工作最起码的要求。编辑把关,主要应把好五个关:政治关、政策关、策略关、事实关、…  相似文献   

16.
对于我国出版社实行的图书三级审稿制度,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非议。有人认为这项制度已不能继续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这些同志虽然是从实践中提出问题的,但正如衣服做的不合适,不能否定人需要穿衣一样,当前“三审制”存在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否定编辑工作需要“三审制”。相反,这恰恰证明“三审制”必须进一步加以完善。关口是否多了有人单纯把“三审制”看作三级把关,  相似文献   

17.
在编采分开的报社里,重采轻编问题普遍存在。如何稳定编辑队伍,调动编辑的积极性?牡丹江日报鼓励编辑种好“责任田”,倒是挺灵的一招。1991年12月上旬,牡丹江日报实行编采分开,来信来访由各编辑室按分工编发、接待。各专版、专栏由编辑分头“把关”当“语文教师”,尽管也署“本版责任编辑×××”,但不像种“责任田”那样能发挥主动性。就在当月中旬,省内许多新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在诸多领域的日趋接轨,我国的著作权保护制度已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我国著作权法于1991年6月1日施行,于2001年10月27日完成第一次修正,从而为期刊编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但长期以来许多期刊编辑著作权意识淡薄,没有认真学习领会《著作权法》,致使编辑工作中的侵权现象时有发生。目前,增强期刊编辑的著作权意识,加强《著作权法》的学习,使编辑在工作中知法、懂法、守法,避免著作权纠纷,已成为期刊编辑值得重视的问题。笔者拟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就期刊编辑的各个工作环节如何贯彻《著作权法》,构筑起法律的“防火墙”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生产的流水线上,编辑部门相当于工业生产的“总装”工序,前面的环节服务于最后的“总装”,“总装”则起到对采访部门产品进行包装、提升的作用,因而构造和谐的采与编是现代报纸的需要。基于此,我常常不敢苟同于“采与编历来是一对矛盾”的观点,而是认为,采与编应如恋人般“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我想,这正是采访部门与编辑部门应达到的最高境界。2004年10月,大河报实行“采编分离”运作模式后,采、编之间的沟通难度增大,但沟通的必要性却增加。而地方新闻编辑部,每天要处理省会、热线、省内三大采访部门70多名记者的百余篇…  相似文献   

20.
“制播分离”可能算得上是新世纪中国电视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制作和播出是电视节目生产流程的不同过程。将制作和播出进行分离,不是简单地把它们割裂,而是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形成制作和播出的良性互动。目前我国制播分离制度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