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晓东 《记者摇篮》2005,(10):48-48
新闻视角,是指采写者选择把握新闻角度的着眼点。在相同的新闻事件中,由于选择的视角不同,作者写出的新闻作品就会大不相同.表现出新闻价值也是良莠不齐、有高有低。因此,选择好新闻视角.是新闻采写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在对外报道中,选择好最能引起国外读者共鸣的角度,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面对一个新闻事件如何进行有效地采写,在新闻界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于一个重大历史性的新闻题材的把握和采写,进行周密的策划无疑是必要的,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事先制定宣传计划和步骤,对宣传报道实施周密组织和指导,已成为新闻界的共识。尤其是遇到重大宣传战役,各媒体都要未雨绸缪,事先精心策划一番。所谓的新闻  相似文献   

3.
新闻角度是新闻采写者在发现、表现和挖掘新闻事实时的侧重点和着眼点,构成事物的各个侧面和各个因素,都是新闻报道可以选择的角度。新闻的角度包括选题角度、取材角度以及写作角度。同一新闻事件或人物,由于选题角度的不同,可以从不同方面予以报道。而取材角度的不同是指同一新闻主题,能够选取不同的材料、进行不同的组合予以报道。写作角度也是新闻角度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样的主  相似文献   

4.
杨少明 《记者摇篮》2007,(10):21-22
新闻的"服务角度"依托于新闻事件新闻采写实践中,我们经常要根据实际掌握的新闻素材,通过认真地分析、研究,然后找出一个  相似文献   

5.
当记者的人都有共同的苦恼,就是在采写新闻时,常常为从哪里切入而抓耳挠腮、苦苦思索和追寻。事实上,这里面涉及的是新闻角度的选择问题。新闻角度,按照新闻学辞书的解释,是“在采访和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同一新闻事件,往往有几个乃至更多的角度可以选择。选择角度不同,宣传效果也不同。  相似文献   

6.
任红  郝强 《新闻传播》2005,(2):38-38
新闻实践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不同的新闻记者同去一地采写同一新闻事件,写出的作品却不尽相同,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程度不同。一名优秀记者,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对采访现场发生的事情,自觉地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一个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实践中应如何培养自己的新闻敏感呢?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刘波  杜慧 《新闻传播》2006,(5):51-51
新闻是公众关心的最新事实、信息的报道。这是郑保卫教授对众说纷纭的”新闻”定义进行了系统分析之后得出的最新的定义。显然,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来,这个定义更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深入理解和把握当今新闻信息的即时性特征。新闻记者常常深感苦恼的恰恰是,许多新闻事件在发生的瞬间,往往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而难以把握,这给对时间性要求相对严格的新闻消息采写制造了障碍。而事件发展的结果又多是不可预期的,等待结果的出现来形成完整报道则往往体现不出时效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8.
改变采编流程,建立信息大平台传统媒体新闻采编模式通常是某位记者或编辑负责某事件的采写和报道,记者通常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采写新闻.但热点事件的发生多有持续性,且涉及不司专业领域,受众关注点较多,事件发展不同阶段关注的焦点不同.这一背景下,必须改变原有新闻的采编流程,多方位整合新闻资源.  相似文献   

9.
今年4月1日上午,在南中国海上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中美撞机事件”。事件发生后的当晚,我通过互联网得知了这一消息,后经海军政治部首长批准,我奉命随中央新闻传媒记前往海南岛陵水机场进行采访。这次采写活动的最突出收获是,初次尝到了学习和运用采访心理学的甜头。实践告诉我:心理学是个宝,新闻采写离不了,特别像“中美撞机事件”这样的重大事件,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对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角度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角度产生不同的新闻价值,收到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王伟 《新闻传播》2013,(12):150
新闻采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同的人对新闻采写有着不同的看法,尤其是一些新入行的记者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在新闻采写方面往往抓不住重点,角度把握不好,同样的一条新闻线索,写出的新闻相差甚远。那么,怎样才能使一名基层的新记者迅速成长起来,能够采写出有分量、重点突出、精彩的新闻稿件呢?笔者在学习新闻前辈经验时,结合自己多年的新闻采写体会,将之归纳为三点,在此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2.
角度新颖、视觉独特,是一篇新闻佳作构成的要件。本文从如何选择最佳新闻角度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且提出了只有让新闻价值最大化的角度,才是新闻事件的最佳采写角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记者在同一新闻事件的采访中,如何挖掘出不同的新闻,做到同一新闻不“同质”,在新闻落点、引导舆论上,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呢?这是新闻竞争的需要,也是读者对所关注的主流媒体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对新闻采写的操作者——记者,采写“习惯”上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现在所谓的"独家"新闻,不再一味地强调时效性、独占性,更多是以同源的新闻事件本身为依据,写出别人没有写出的独特角度、独特见解.这就不能仅依赖于记者的日常采写,还应延伸到记者采写之前的新闻策划及采写之后的后期编辑等.  相似文献   

15.
在追求信息及时播报的今天,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报纸要吸引和赢得受众,重要的一点就是运用新闻特写这一表现形式,把重大新闻事件的详细情况告诉读者。本文作者从如何刻画新闻事件现场感、截取横断面、凸现人情味等几个方面,对新闻特写的采写方法进行了探讨,值得我们在新闻采写实践中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采写中、记者可能都有一种同感:往往不是亲眼目睹一些新闻事实发生去立即进行现场采访,而是在事情发生后,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通过对事件的参与者、目睹者、知情者采访而完成的。特别是一些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的报道,涉及的事实比较多,又比较复杂,采写的难度相当之大。  相似文献   

17.
胡恒绮 《今传媒》2022,30(1):53-56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影正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且最普及的一类艺术表达形式。在大众审美水平逐步提高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于电影更高质量与内涵更加丰富的内在文化需求也在逐步加强。越来越多的电影从业者打破行业壁垒,开始将电影选材指向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通过将新闻事件进行艺术化的二次加工,实现新闻事件与电影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本文将对新闻事件在电影题材中的有关要素与问题展开研究,并提供相应的思考角度与观点。  相似文献   

18.
都知道写散文要讲求立意,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深邃、耐读,且意味深长。而新闻是客观事实的记录,为什么也要追求立意? 笔者认为,如果在新闻采写中将“立意”运用得当,不仅能大大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耐读性,也能让记者由“记录员”、“传播员”向事件的“发现者”、“思考者”、“参与者”转变,从而使记者的综合能力不断得到磨炼与加强。  相似文献   

19.
时政新闻报道难是困扰我国新闻界的一个老问题.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时政新闻大多是写领导新闻,社会新闻是写百姓的,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如果时政记者换个思路,从百姓的需求出发,巧用社会记者的视角采写时政新闻,做到报道领导活动“平民化”、挖掘新闻线索“社会化”、采写重大题材“故事化”,是提高时政新闻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的三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许多记都有这样的误区,即同一个新闻题材,认为写通讯块头大,分量重。写消息是“小儿科”,没分量。的确,优秀通讯的感染力是消息无法比拟的。但实际采写中,往往因为新闻事件本身分量不够、采访不细或囿于其他因素,写出的人物通讯多是平面的。猛一看“版图”不小,细品却味同嚼蜡。其实,在有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