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嘉道词坛,浙派日衰,颓风日盛。外部的社会危机和词坛内部的流弊促使词风变革成为必然。张惠言于嘉庆二年编《词选》,尊词体、重寄托、别正变,成为常州词派兴起的标志。张惠言的词作清新疏朗,格调高远,是对常州派词学观点的积极实践。张惠言的词学理论和词作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常州词派的理论经过了一个开创、修正、完善的过程。常州词派开创者张惠言的词论将汉儒的比兴论引入词坛,带有明显的矫枉过正的色彩。尔后,其词学弟子董士锡、金应等人由于个人生活的坎坷,强调了词学创作自我实现和心理渲泄的功能,在陆机、钟嵘的理论中吸收营养,从另一个方面修正了张氏的比兴理论。周济在词学上受法于董士锡,但又称与张惠言、董士锡“各存岸略”,“或合或否,要其旨归,各有正鹄”。周济折中、完善了张、董词论,提出了“有寄托”与“无寄托”统一的主张,从而奠定了常州词派颇具特色的词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张翥词作融南北宋词风,于清代得到广泛的传播与接受。清前期浙西词学推崇张翥词作姜派之风及格律音韵;清后期常州词派赏张翥词作忧时伤乱及以词为史的特点。同时,身处浙常二派交汇的张翥词风亦对介于浙常二派中间词人群体的形成及促进词坛全面繁荣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储晨笛 《文教资料》2013,(35):50-51
在中国近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常州词派是继浙西词派之后产生影响最大的词学流派,其词学思想是近代词学的一座重镇.纵观常州词派的整个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常州词派诞生了许多词作艺术技巧高超、在词学理论探讨中作出很大贡献的词作家,如张惠言、周济、朱祖谋、况周颐等.常州词派在近代词坛的兴盛并非偶然,其产生与发展的时代土壤和精神气候值得我们后人去探索和发现.  相似文献   

5.
吴世昌先生对近代词学进行了系统的“清算”,坚决反对张惠言开启的常州词派的“比兴寄托”理论,对常州词派之外的刘熙载、王国维的词学观也进行了“清算”,但不是全盘否定。吴先生以历史学家和文学家的立场求真求美,重视词的原生态,强调词体“俚俗”之“本色”。他以求异思维论词,敢于质疑权威,表现出独立的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6.
《花间集》是"倚声填词之祖",然而在词学接受史上其命运多舛,至清代的常州词派有一个深刻变化,后者正是在对《花间》的词学接受中拓开理论堂庑的。张惠言对《花间》之首的温庭筠词作微言大义的重新阐释,以期实现词的形式之本与意义之源的合一,从而开启常派词学;但他将温庭筠攀比屈子抽离《花间》的解读策略,有着重大破缺。周济以"浑厚"之说观照《花间》,立其为词之渊源,修补了张氏的破缺。陈廷焯则既推温、韦为词宗,又斥《花间》为祸首,将张氏的破缺演绎成了对《花间》的悖论式接受。  相似文献   

7.
清代常州词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词学理论上,张惠言是常州词派的创始人。其《词选序》集中体现了张氏词评的理论主张,其意内言外谓之词说立足于儒家的正统观念,开了常州词派词评的先河,扭转了当时词坛的风气,对清代词坛影响深远。从张惠言及其后继者们对常州派词论的不断完善过程中可以看出常州派词论的发展及理论思维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陈廷焯(1853——1892)是晚清词坛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白雨斋词话》则是常州词派的重要理论著作.陈廷焯早年酷爱杜诗,十七八岁以后接触词学,先是崇尚浙西词派的理论,并借鉴朱彝尊、汪森编选《词综》的经验,依据浙派“情空”、“醇雅”的原则,编选了词选《云韶集》(本刊,现存稿本),并对所选的词,进行了品评,即《词坛丛话》.陈二十三岁时,会见了一位亲戚,即常州词派后期的中坚人物庄棫,经过庄的循循诱导,观点转变,眼膺常州派词论,并将自己以前所填之词付之一炬。他又借鉴张惠言编《词选》的经验,依据比兴、寄托的原则,编选了一本词选《词则》,在这个基础上,写成了《白雨斋词话》.  相似文献   

9.
论浙西词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西词派形成于清康熙年间,初祖曹溶,领袖朱彝尊,后至康、乾年间,又有厉鹗崛起。浙西词派是清代词坛绵延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词派。可是,学术界对这一大流派研究甚少。本文主要从曹、朱、厉三家入手,着重论述其词论主张、词作风格诸问题,从而阐明浙西词派在中国词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及其为常州词派所代替的原因,以为今天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王沂孙是南宋末年的词学名家,其创作对后世词学尤其清代词学产生重大影响。清中叶常州词派的陈廷焯、周济、张惠言等对其推崇备至,而同为清朝著名词论家王国维在其评词专著《人间词话》中却点出其词之风骨与境界远在文山之下。看似极力贬低其实未然,试将二者之词学思想及创作实践相比较,探索王国维对王沂孙真实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明清易代之际,词坛领域也风起云涌,一时之间产生了大量的词人词作。康熙年间,王士祯拉开了清词中兴的序幕。王士祯的词论及创作深受云间词派影响,而陈子龙作为云间词派的领袖人物,自然也是王士祯学习的对象。王渔洋继承陈子龙的词论而又有所发展。这成为他词学观中的一大亮点,同时也将清代的词学创作领上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以广西临桂词人为主的临桂词派主盟晚清词坛,临桂人王鹏运、况周颐作为词派领袖,标举“重拙大”之旨,建构《蕙风词话》词学理论体系,奠定临桂词派的创作成就和理论建树基础,形成在晚清词坛上与浙西词派、常州词派三足鼎立之势,并对浙派常派不断超越与创新,对词坛产生重要影响,确立其在词学史,尤其是晚清词坛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以“比兴”说词,是常州派词论的核心。此说发轫于张惠言,踵其事、增其华于周济、陈廷焯等,见之于他们所提出的不同的理论命题之内,体现在他们所熔铸和运用的审美范畴之中。审视和破译这些范畴,解析和评价这些命题和体系,不仅可以了解各家的理论特色和各自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可以看出常州派词论发展的阶段和理论思维方式演进的轨迹。一、张惠言:“意内而言外谓之词”  相似文献   

14.
文廷式在晚清词坛异军突起,独树一帜。文氏论词能泯除门户之见,对常州词派以韵语的形式提出客观公允的批评,虽然这并非是其词学思想的全部,但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闪烁着思想的火花。从文氏此诗对常州词派的批评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不拘一体、多元并融的词论主张。  相似文献   

15.
"醇雅"和"风雅"是清代典型的词学主张,它们分别代表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的尊"雅"观。"醇雅"与"风雅"皆是以"雅"为基础,要求词作音律规范,语言典雅。但目的和方法各异,前者复兴词体,后者推尊词体。对词作的风格要求也有很大不同:前者重"清妍""清空";后者提倡"深美闳约、深隽柔厚"。  相似文献   

16.
"醇雅"和"风雅"是清代典型的词学主张,它们分别代表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的尊"雅"观."醇雅"与"风雅"皆是以"雅"为基础,要求词作音律规范,语言典雅.但目的和方法各异,前者复兴词体,后者推尊词体.对词作的风格要求也有很大不同:前者重"清妍""清空";后者提倡"深美闳约、深隽柔厚".  相似文献   

17.
阳羡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是清代词坛的三大流派。他们对辛词的接受与评价分别呈现出推崇与神往、排斥与吸纳、超越与深悟的三大特色。差异的形成,既有时代原因,也有理论和审美的原因,同时说明辛词自身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及包孕性。  相似文献   

18.
常州词派打破了浙西词派以姜夔"清空"作为唯一标准的词学主张,转而注重比兴寄托,并在此基础上抬高了苏轼和辛弃疾的地位,对他们的词作予以了高度评价。张惠言将苏、辛二人放在相同的位置上,而周济则更推崇辛弃疾词,后期谭献、陈廷焯等又略重苏轼。这样的发展历程能够反映出常州词派词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常州词派对苏辛词的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19.
五代时期,前后蜀词坛创作兴盛,词人们效法温庭筠,其审美理想趋于一致,从而产生了中国词史上第一个文学流派——花间派,形成了代表前后蜀词风的“花间范式”,对后世词的创作影响深远。既使“词为艳科”、“以婉约为宗”、“诗庄词媚”的词学传统由此确立,导致“本色当行”的婉约词成为千年词坛的主流;同时经过前后蜀词人对多种题材及风格的大胆探索和尝试,也有效开启了千年词坛风格流派多样化的端倪。  相似文献   

20.
王鹏运是清末四大家的领袖,他的词论和创作都深刻影响了况周颐、朱孝臧和郑焯等人;以他为领袖的清末四大家对常州词派既有继承,也有开拓,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常州词派的藩篱;临桂词派更是在王鹏运的直接倡导和组织之下形成的。由王鹏运与清末三大词派的关系即已显示出王鹏运在晚清词坛无可争辩的影响、作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