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课程改革伊始,人们就意识到“现行的评价制度同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评价的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体差异,评价方法单一;过分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等等。”  相似文献   

2.
问题的提出新课程标准强调发展性评价并提倡质性评价,其目的在于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而目前美术教学评价中存在很多问题:如轻视美术教学评价,评价中过于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情感态度;评价方法过于简单,随意性强,评价主体缺失等。  相似文献   

3.
教育评价在教育工作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观在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考试,过于注重量化;评价技术落后,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教育评价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  相似文献   

4.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倡导建构式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为了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我国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课程体系,它的弊端主要是:课程目标过于追求知识记忆和技能训练;课程内容过于繁难偏旧;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课程评价过分强化甄别选拔功能;课程管理过于强调集权管理.这种体系下的语文教材和传统的教学方法,都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他们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还给他们一片自由的天空.  相似文献   

6.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强调评价的多元性、过程性、开放性以及综合性,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新课程评价面临很多困难,如评价的工作量大、评价过于依赖教师的主观判断、评价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不强、评价的具体方法亟待改进等等。通过对目前评价存在问题的剖析,提出一些改革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黄宙 《教师》2013,(6):95-95
现行的考试评价制度功能片面,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学生的发展;评价标准单一,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个别差异;评价过程僵化,过于关注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考查;评价方法机械,重视纸笔测验和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方式和评价方法不够重视。发展性评价因此而生。  相似文献   

8.
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亟需破解的难题。集成创新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升和科学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过于重视分工与专业化,协同化程度不高;二是过于注重内部资源配置,各类资源相容性、互补性不够;三是过于强调外在条件改善,教育主体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不够,等等。因此,集成创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一、近些年,在对现代教育的研究中,出现了一些将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各自列出一些相互对立的特征的论述方式。如在教育目的上,传统教育强调知识技能,现代教育强调能力和素质;在教育过程上,传统教育强调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规范学生行为,现代教育强调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和自觉行为;在教育结果上,传统教育强调对确定性知识的掌握,现代教育强调创造性的发展;在教育评价上,传统教育强调统一性和标准化现代教育强调个性和兴趣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传统教育强调教师对教育过程和学生的控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等等。这种论述将上述所谓传统教育…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学科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情感、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考试,过于注重量化;评价技术落后,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教育评价的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  相似文献   

11.
多维评价:课堂教学的评价效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在课程或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主要强调甄选与选拔功能。新型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在评价理念上强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突出评价过程的目标明确性与全员参与性;在评价方式上注重评价方式、方法的多维性和开放性,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注重评价指标的多元性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功能。新型的评价模式将评价活动隐性地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更有效地发挥评价的教育性功能。  相似文献   

12.
张淑平 《考试周刊》2010,(4):217-218
过去对学生的评价注重甄别选拔.过于关注评价的结果.而新课程则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建立多种评价体系,实施多元主体评价。这种多元主体评价真正确立了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评价主体地位,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前,小学英语课堂评价中存在评价方式过于强调竞争性、评价方法费时低效且脱离教学内容、评价手段过于物质化、评价语言过于单调以及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化的问题。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提高课堂评价的实效。  相似文献   

14.
顾建 《中小学电教》2010,(1):100-100
<正>反观传统的小学数学评价,教师往往只是从学生已掌握课堂知识和技能的多少来排序,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忽视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过于单一,评价方法单调,过于关注学生成绩的结果,对其他考查方式或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学生由于在这种评价之中,基本处于被动的  相似文献   

15.
李建平 《辽宁教育》2002,(10):16-17
当前,从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看,评价的功能和新的评价技术,都有了本质性的变革。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考试,过于注重量化;评价技术落后,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教育评价的相对滞后,已…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学课程改革的深入人心,学生学习评价改革得到了广泛重视,传统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的最主要目的是改进教学、促进发展。中学物理课程中学生评价方式的变革更多地体现在对物理实验评价方式的变革,引入对学生实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是众多变革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和素质教育的推进,教育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逐渐提高,越来越受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但是,目前教育评价存在方式单一、过于注重结果以及过于强调选拔功能等问题。针对当前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熊英 《考试周刊》2013,(42):164-164
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它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评价基本沿用了终结性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过于强调评价的终结性功能和选拔功能,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偏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小学教育中传统的学生评价系统集中反映了"应试教育"的错误倾向和弊端,严重地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里的"重灾区"。因此,改革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建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评价体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为了全面综合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我们更新评价理念,把评价引人英语课堂教学,引人教学整体活动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评价改革及其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五方面反思我国评价改革,指出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评价者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学生主要是教学评价的对象,作为被评价者接受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口号是正确的,却并不必须通过让学生成为评价者来实现;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是最根本的,但并不是反对提倡和重视发挥评价的教育等其它功能;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不可缺少,但简单地将其与学生发展对立起来则是错误的;评价标准应当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针对具体的评价对象和目标有所区别,而不是非此即彼;评价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整个教育事业一样,受到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制约,这是教育的根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