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薇拉.凯瑟的短篇小说《花园小屋》中的小屋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女性挣脱男权传统樊篱的向往和追求个人理想的渴望。小说以生动、贴切的自然描写,恰如其分地映衬了女主人公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内心挣扎和痛苦选择。女性与自然同为"他者",作品通过二者的言说,表现出女主人公作为边缘人、附属物对自我的压抑和最终屈从于现实、被迫放弃梦想而产生的深深的无奈。从而反映了薇拉.凯瑟早期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金色笔记》是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菜辛最著名的一部小说。这部作品最吸引读者的地方在于小说的主人公安娜为了获取女性解放,做出了许许多多的努力。解读小说的另一名主要人物莫莉,同样为了女性的解放,付出了很多。她们从散乱到完整,从羁绊到自由的人生坎坷经历,展现了现代女性渴望追求个人理想,并愿意为实现个人理想而奋斗。小说家的女性主义思想在作品中两位主人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对女性生存状况的关注,对女性自由思想的思考,给在现代生活中挣扎的女性提供了很多精神食粮,也为那些追求个人自由的女性指明了方向。让许许多多追求个人完整、个人自由的女性们反思。  相似文献   

3.
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南方剧作家,他的作品常以刻画男女主人公复杂的心理纠葛而赢得声誉。文章以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段论为基点,对田纳西·威廉斯剧作《玻璃动物园》中男主人公汤姆挣扎于现实与自身欲望的内心纠葛进行解读。汤姆的两难境地究其原因,来自于自我未能协调追求欲望的本我与现实家庭责任的超我之间的冲突,汤姆的矛盾因此是不可避免的,而汤姆的矛盾也正体现了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内心困境。  相似文献   

4.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密西尔的长篇小说《飘》,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比较完美统一的优秀文学作品,小说自1936年出版以来,人们竟相阅读,历久不衰。主人公郝思嘉在坎坷而艰辛的人生旅程中的挣扎,奋斗与成功,成为美国妇女理想中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5.
《教授的房子》是美国著名女作家薇拉·凯瑟20世纪20年代的一部小说,作者刻画了一位中年大学教授在美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所感受的困惑和失落,主人公陷于理想的自我和社会责任的矛盾中不能自拔。分析了主人公所面对的冲突以及他试图寻求解脱的方法,主人公的内心冲突反映了美国进入商业社会给人们的心理造成的强烈冲击,批判了美国传统价值的沦丧,表达了作者对传统社会的怀旧之情。  相似文献   

6.
柯可 《文教资料》2010,(23):30-31
在薇拉·凯瑟所生活的年代,美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本文拟选取她的多部作品,从中管窥她面对巨大社会变革时内心的煎熬、彷徨与挣扎。  相似文献   

7.
约翰.斯坦贝克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菊花》被认为是他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在《菊花》中,斯坦贝克通过描写女主人公伊莉莎的生存状态,揭示了女性深陷于一个被男人包围著的无望的境地.她们想挣扎、摆脱,但那微弱的向往自由的呐喊声终究被湮没在男人的包围中,包括伊莉莎在内的女人的理想必然会幻灭.  相似文献   

8.
美国女作家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的《黄色墙纸》是一部体现女权主义思想的早期作品,它是19世纪末美国社会新秩序下文化发展的产物。作者在作品中直接表露出这种新的社会秩序对女性的精神和实际生活带来的冲击,公开倡导女性的权利和价值,抗议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社会模式。该作品是部半自传体小说,书中的很多类似情节人物源于作者的真实生活。小说描绘了女主人公简从一位被丈夫控制、压迫的家庭妇女成长为关注自我精神生活,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的主要过程。本文分析了小说中极富象征意义的诸多意象,探讨了它们在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象征含义,并从中得出结论,认为这些意象为表现女主人公追求自我意识的抽象主题做出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9.
严歌苓是海外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密切关注文化冲突,种族歧视,创伤记忆,精神分子等问题。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基础,对《寄居者》进行分析,探索主人公在特殊时期的艰难环境中内心挣扎和人格扭曲的原因,进而分析人在不同情况下分别占据主导地位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揭示人性复杂和挣扎。  相似文献   

10.
《廊桥遗梦》是一本在世界范围内都比较有影响的著作,向我们讲述了一段不被世人看好的、违背伦理凄美的爱情故事。此著作被翻拍成电影,在电影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男女主人公丰富的心理变化,从表现的行为中折射出内心的挣扎。本文从将对《廊桥遗梦》的故事梗概进行阐述,进而分析男女主人公心路历程的变化过程,并分析作品中蕴含的心理学哲理。  相似文献   

11.
作为简·奥斯丁最为成熟的一部作品,《爱玛》在文学评论界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女主人公爱玛也是作者本人最喜爱的女主人公。但不容忽视的是:这部作品里的男主人公南特利先生也是奥斯丁塑造的一位最完美的绅士形象,可以称之为女性心目中的理想丈夫。  相似文献   

12.
伊迪丝·华顿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现实主义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如实地刻画了一个世纪后"老纽约"上层社会的风俗礼仪和"四百大户"表面的奢华与内心的苦闷挣扎。华顿的小说题材广泛、尤其以描写美国上流社会的世态风俗而见长,大多从女性主义角度解析《天真时代》中的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13.
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小伙子古德曼·布朗》进行重新解读。通过分析弗氏的"原罪"说,指出从恶乃人之本能;正是这种本能引发了整个故事的发生。运用弗氏人格结构理论,对小说主人公的内心挣扎及其信仰的逐渐崩溃展开了深入剖析和理性的审视,发现主人公的痛苦在于其本我、自我与超我的激烈冲突及其自我理想的崩溃所导致的人格异常。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部衡量人物心理记忆的作品。尽管小说叙事起步于一个青涩少年的懵懂内心,但随着故事进程的发展,少年对于哲学和生活关系的思考却开始悄然退隐,取而代之的,则是小说女主人公内心风景的不断绽放。几乎可以肯定,那些马基雅弗利式的哲学片段,不过是作家虚晃一枪的叙事伎俩。而小说真正的叙事方向,实与女主人公“她”复杂暧昧的内心之旅有关。  相似文献   

15.
俄国著名现实主义大师陀斯托耶夫斯基的作品《罪与罚》中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虽然杀了人,但是不能简单地将他定义为恶人,相反,从大量的内心独白以及他内心的痛苦挣扎中可以看出他的善良本质。这善良来自于他对人之所以为人的追求,而这追求的动力源泉可以用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进行解释。本文将探讨他如何在困顿中进行自我救赎,完成自我实现,从而显示出灵魂的深度来。  相似文献   

16.
以加利福尼亚为背景的"田园三部曲"(《天大亮》《月亮谷》及《大房子中的小女人》)是杰克·伦敦后期的代表作。在这些作品中,展示了伦敦对美国社会、自然环境、美国精神和时代变迁的关注和思考。同时,这些作品也真实再现了杰克克·伦敦的现实生活和内心的困苦与挣扎。  相似文献   

17.
斯坦贝克在《菊花》中,以敏锐的洞察力,不动声色的对话与细节描写,刻画了女主人公伊莉莎的内心自我挣扎与现实世界的矛盾,"菊花"是精神世界的象征,而"苹果"则体现了物质世界的诱惑,"菊花"与"苹果"的角逐是当代社会方方面面存在的危机对人内心真实自我摧残的表现,展现了女性意识从萌芽到发展到毁灭的心理历程。文章试图分析文中暗示的男女性别的抗争、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及人与自然的搏斗等各种社会矛盾,以充分揭示女主人公的内心个性意识斗争与自我价值压抑和束缚,以此来呼吁现代社会人们对人的内心冲突的关注,寻求人与真实自我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8.
斯坦贝克在《菊花》中,以敏锐的洞察力,不动声色的对话与细节描写,刻画了女主人公伊莉莎的内心自我挣扎与现实世界的矛盾,"菊花"是精神世界的象征,而"苹果"则体现了物质世界的诱惑,"菊花"与"苹果"的角逐是当代社会方方面面存在的危机对人内心真实自我摧残的表现,展现了女性意识从萌芽到发展到毁灭的心理历程。文章试图分析文中暗示的男女性别的抗争、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及人与自然的搏斗等各种社会矛盾,以充分揭示女主人公的内心个性意识斗争与自我价值压抑和束缚,以此来呼吁现代社会人们对人的内心冲突的关注,寻求人与真实自我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9.
斯坦贝克在<菊花>中,以敏锐的洞察力,不动声色的对话与细节描写,刻画了女主人公伊莉莎的内心自我挣扎与现实世界的矛盾,"菊花"是精神世界的象征,而"苹果"则体现了物质世界的诱惑,"菊花"与"苹果"的角逐是当代社会方方面面存在的危机对人内心真实自我摧残的表现,展现了女性意识从萌芽到发展到毁灭的心理历程.文章试图分析文中暗示的男女性别的抗争、物质与精神的冲突及人与自然的搏斗等各种社会矛盾,以充分揭示女主人公的内心个性意识斗争与自我价值压抑和束缚,以此来呼吁现代社会人们对人的内心冲突的关注,寻求人与真实自我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0.
福克纳的著名小说《我弥留之际》通过五十九节不同人物的内心独白多角度讲述美国南方一家贫苦白人本德仑家的故事。其中女主人公艾迪的独白只占一小节但却抽象深奥。透过艾迪的独白,人们看到的是一个内心极端孤独、沉默和自闭的家庭主妇。她内心孤独,一生都在挣扎中试图摆脱生活的虚无;她缄口不言,苦苦追寻但却始终没有找到的是言行的一致。她极端自闭,渴望得到但却缺乏的正是与他人真正的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