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存在主义女权理论的视角对安娜悲剧进行审视,可以看到,在父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文化上对男性的依赖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女性他者的地位,是引发安娜悲剧的深层原因。而安娜以其生命的毁灭为代价作为对女性他者地位的反叛,使得其悲剧性结局融入了崇高和悲壮。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个完整的女人,总要扮演女性、妻性、母性等三种角色。当这三种角色相互协调时,就会让女人感到满足和幸福;反之,当这三种角色相互发生冲突时,就会让女人感到不满和不幸,甚至导致悲剧。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宁娜》中的安娜就是典型的例证。试从安娜所扮演的女性、妻性、母性之间的角色冲突这一视角来分析安娜悲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书中每个人物都具有悲剧性,既有家庭、社会、礼教造成的社会悲剧,也有人物性格造成的性格悲剧,还有人始终不能摆脱的命运悲剧,更有人性的缺陷、弱点造成的人性悲剧,而贾瑞就是社会悲剧、性格悲剧、命运悲剧以及人性悲剧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4.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蕴含着深厚美学意义的悲剧形象.诸多研究者已从思想内涵方面阐释了安娜形象的典型意义和悲剧根源等.本文只从悲剧的内部规律出发,探讨一下安娜悲剧美的成因.一、对象的陌生化在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那里,“陌生化”是使文学获得文学性的一种手段,它阻断文学与现实的直接联系,从而使文学成为一种不及物的、自足的、自我目的的实体.在布莱希特那里,陌生化则主要是为了创造观众对戏剧的心理距离,以批判的态度取得对戏剧、进而对现实的认识.且不论前者对形式的强调或后者对内容的重视,但就二者的理论基础而言,它们都依据于爱德华·巴罗的“心理距离”一说.早在本世纪初,爱德华·巴罗就在其享有盛誉的论文中提出了“心理距离”的概念.他认为:“距离……是通过把对象及其感染力与人的自身分离出来,通过使其摆脱实际需要和目的而获得的……,但这并不意味自身与对象的关系就要变成一  相似文献   

5.
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爱情关系是在俄国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发展的,体现了资本主 义思想的进步影响,为腐朽的没落的封建贵族社会所不容,具有悲剧意义。  相似文献   

6.
爱情是人类生命永恒的话题,《安娜·卡列尼娜》的激情及其悲剧,引起我们对现在爱情的深思。互相的尊重和体谅,是我们经营爱情的本钱。  相似文献   

7.
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生存境遇,揭露和批判国民性弱点,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从而使其小说获得一种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爱情与生命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尽管爱情可以地久天长,但是生命却短暂无常,这便是人生的困惑。娜拉为追寻真爱而出走,安娜为守住真爱而卧轨,子君为失去真爱而回去,这些是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爱情悲剧。造成悲剧的根源,便是将爱情等价于生命,把爱情当作人生唯一的价值,为爱情而放弃了生命、踏上不归路。  相似文献   

9.
《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末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这部小说确立了他19世纪末英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的地位。作品塑造了一个纯洁善良,真诚勤劳的少女最终被其难以摆脱的人性弱点,无法选择的命运,资产阶级腐朽的伦理道德逼迫到走投无路,沦为杀人犯的悲剧女主人公形象。那么,苔丝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是命运悲剧?还是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10.
曹禺笔下的繁漪与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有惊人相似的方面:其经历、命运、精神、结局.其悲剧根源主要是情欲与现实、情欲与个人的尖锐冲突.这两位“殉情”烈女象天空中两颗陨落的流星,美丽的一瞬,却留住了永恒.  相似文献   

11.
方方小说《桃花灿烂》中的星子和《树树皆秋色》中的华蓉渴望着真正的爱情,但最终都以悲剧结束。她们都是因为性格上的弱点,导致自我选择的错失。爱情悲剧成为女性无力摆脱的困境,反映了人们在社会转型时期所产生的焦虑和失望心理。  相似文献   

12.
繁漪与安娜·卡列尼娜,是两个聪慧美丽的追求个性解放的艺术形象。繁漪出于我国大戏剧家曹禺的话剧《雷雨》,安娜来自俄国文坛巨匠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两个典型虽然分属不同国度生活在不同时代,但他们都是社会的叛逆者,她们的悲剧命运有着发人深醒的契合之处,在性格特征上都有着高度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下面就粗略地比较一下两个形象之间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第一主角,他智、忠、勇、廉、信、心怀天下,是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人物形象,但是由于他思想的狭隘以及性格中的弱点,他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以悲剧结局。罗贯中竭力塑造的诸葛亮形象寄托了自己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  相似文献   

14.
一八七一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移殖黑人的“回到非洲去”运动。是美国统治阶级破坏黑人解放运动,在利比里亚进行殖民掠夺和扩张的行动,是同时期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它由盛到衰的各个阶段,都打着人道主义、传播基督教文明的旗号,利用不等价贸易,利用当地生产力低下和部落间不和的弱点进行掠夺和征服;给黑人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在非洲制造了新的种族主义悲剧,也为美国在利比里亚的特殊地位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毕飞宇是当代作家中为数不多的善写女性、喜写女性的男性作家之一。在《玉米》系列中,作者通过对女性彼此之间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的书写,揭示了乡村底层社会女性边缘化的生存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审视女性由于男权文化和自身弱点造成的灵魂伤痛和精神裂变,反思造成女性共同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由于生存环境、民族气质、历史文化等等方面的不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造成了中西方不同的悲剧文化观.了解和研究它的异同,从比较中,透视本民族的弱点,对增强中华民族自身机体的健全发展,摆脱和超越困境,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世界文坛上,出现了一股要求人性的解放自由,挣脱封建思想束缚的潮流。这股潮流从西方传入中国,深受封建传统压抑的中国文坛,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迅速接受了这种进步思想。曹禺的《雷雨》等一批进步剧作,就是在这种进步思潮的推动下问世的。这些作品受易卜生《玩偶之家》及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等欧洲文学的影响,闪烁着时代进步的思想。《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和曹禺创作的《雷雨》中的女主人公繁漪正是由文学形象中“前驱”和“后继”的纽带相系而被置于世界文学同一系列中的两个典型。 本文试图对这两个典型的悲剧命运、典型特征、美学性格塑造上的不同特点以及他们个体所具有的相同的美学价值作些粗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18.
王雁 《职大学报》2011,(5):52-53,51
人无完人,不管多么伟大的人物,也存着人性的弱点。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要回避弱点,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更真实、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的最突出特征即是“心灵辩证法”。在《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男女主人公卡列宁和安娜的心理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心灵辩证法”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现代小说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悲剧理论家。将鲁迅小说置于他的人生悲剧理论之下考察,可以发现鲁迅小说集中有部分作品能够称为悲剧性小说。从悲剧人物、悲剧结局、悲剧根源和悲剧取材角度解读鲁迅的小说,可以加深对鲁迅小说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