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祖灵筒是彝族祖灵信仰的物质载体.从形制、制作、神性取得及祭祀等方面来看,祖灵筒是游牧与农耕文化交融的产物,反映了人们最为原始的对于生殖的崇拜和对种族繁衍兴旺的渴望,通过祭祀、换筒等仪式,可以维系内部沟通,加强家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2.
广泛流传于彝族民众中的洪水型兄妹婚活态神话以民间信仰为源头,并借助定期、反复的信仰仪式展演而不断活化和强化。民间信仰又运用口耳相传、文本记述、媒体录制等方式,唤醒并加深彝族民众关于洪水型兄妹婚神话的记忆。彝族洪水型兄妹婚神话中的主人公或神物即是民间信仰中的祖先神、崇拜物,在供奉、祭祀祖先的活动中人们的神话思想逐渐明晰,神话寄托愈加强烈。依托民间信仰这一载体,神话的自然传承便有序、顺畅地延续开来,所以说,神话与民间信仰水乳交融,难分彼此,两者在强化对方的同时也加强了它们之间的存续关系。  相似文献   

3.
检视千百年来妈祖信仰的起源和传播,我们可发现由民间祭祀而渐由官方主导,再由官方回归到广为民间崇祀的循环发展轨迹。尝试探讨各阶段的妈祖信仰轨迹,并借相关案例,通过对本土化妈祖信仰传说与在地特有的相关仪式庆典之举行、妈祖信仰善书(含经典)于本地的刊行与流传,以及妈祖精神之传扬近况,阐述其于马、新两国之发展和传播。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满族曾经历了一个典型的宗法性传统宗教信仰阶段。该信仰的基本对象是"天"和"祖"。天,即天帝、天道、天神;祖,即祖宗、祖德、祖灵。由于对两者崇拜的主要活动是祭祀,且同时进行,故合称为"天祖祭祀"信仰。围绕着"堂子"进行的各种仪式活动构成了这一基本信仰的文化内容。满族宗法性传统宗教是民族与宗教互动发生的结果。今天,"天祖祭祀"信仰在满族民间还有遗留,表现为"祖德宗功"的民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关公传说不仅在各种典籍中有丰富记载,而且民间还流传有大量口头文本,盛行着延续久远的祭祀仪式。从地理分布上看,山西、辽宁、黑龙江、山东等大多数省区都流传有大量的关公传说,遍布着关公信仰的遗迹,仍都定期举行祭祀仪式。宋代以来,对关公的祭祀,随着官方的重视兴盛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与之相应的关公传说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关公的神格地位不断上升,使其形象完成了由人向神、圣的转化。  相似文献   

6.
史诗"梅葛"是记叙开天辟地、自然万物、人类起源、生产生活和风俗礼仪的"活形态史诗",洪水神话是其核心内容之一。"梅葛"流传区民间信仰与洪水神话存续之间的关系密切,尤其在彝族的传统文化中,二者杂糅为一体。  相似文献   

7.
布傣族群有自己独特的信仰和文字,他们信仰的本族群神话人物(主要指人类的祖先神)与壮族的布洛陀有很大的不同,祭祀祖先的仪式也完全不一样。研究壮族布洛陀信仰与布傣族群祖先神信仰的差异性,即可大致了解越南岱、侬族以及壮族布傣族群祖先神信仰与壮族布洛陀信仰的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8.
活形态神话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与文献神话、至今流传的口头神话的比较中,论述了活形态神话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提出了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活形态神话的方法;建议我国的神话研究应发挥自己的优势,为重新创建符合我国神话实际的理论框架和新的体系而努力。  相似文献   

9.
“杠天神戏”是流传在洪河、汝河、史灌河入淮(河)口一带的以娱神为主要目的的民间祭祀戏曲。它是伴随着这一地区人们的信仰归属而产生,充分体现了“杠天神戏”在豫南皖西民间信仰中所发挥的祭祀功能、仪式功能和表演功能,同时也反映出豫南皖西民间独特的信仰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0.
泌阳盘古山一带流传着大量与盘古爷相关的口头传统,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俗语等。这些口头传统与当地的盘古爷信仰存在着互生、互补、相互阐释、相互影响的关系,两者共同活跃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地方口头传统与盘古爷信仰习俗之间相互印证;另一方面,地方口头传统与盘古爷信仰互动共生,从两个不同的向度加以论述,地方口头传统表达、维系和强化盘古爷信仰,盘古爷信仰在民众生活中的传承和流传又进一步催生和维系了与之相关的口头传统。  相似文献   

11.
仪式音声在民间信仰活态传承与变迁中存在较多可变因素。包括语言、音声行为以及传习中重要的师承关系等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仪式音声在不同区域内自身的形态和发展,这些因素在信仰仪式中呈现的动态对于仪式音声的构成以及变化都以显性存在的方式影响有时甚至操纵着民间信仰的传承与变迁。  相似文献   

12.
温州提线木偶戏《南游大传》是温州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通过调查,从《南游大传》演出的自然环境、信仰传统、演出习俗、祭祀与互动仪式等方面解读其在民间信仰文化中的神圣性和宗教性,可充分揭示地方民众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3.
打廪仪式是流传在土家族南部支系廪嘎人中间,在祭祀和丧葬场合所进行的重要仪式。仪式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打廪跳排和唱《廪歌》,是土家族廪嘎人用歌舞的形式表达他们对于白帝天王的信仰崇拜。本文通过分析仪式由来及其过程旨在探讨打廪仪式所具有的特点及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以田野考察所获,证之传世文献,知巴人助周灭殷的"前歌后舞"、屈原《国殇》所据楚人祭祀乐舞、今仍流传民间的藏羌族铠甲舞、景颇族"目瑙纵歌"与阆中"巴渝舞"等,皆属古代与征战狩猎相关的仪式性歌舞。这些乐舞有明确的目的性、广泛的群众性、固定的程序和内容,更有年节化与即时性相结合的特点。古代宫廷仪式与民间仪式之关系,由此可以窥见。今存上述仪式皆具"活态文献"的价值,应予认真保护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新疆和静县盛行着岁时祈福、祭祀敖包等民间信仰习俗,唱给喇嘛的长调民歌是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指向性。民间礼俗活动是长调民歌传承的重要载体,推动了和静县土尔扈特蒙古族长调的流传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唐代社会神灵崇拜非常普及,祭神成为整个社会的风俗,与之伴生的祭神文在此时达到空前繁荣,文能通神的信仰盛行于世;唐代祭祀文化与祭祀文学存在密切相关性,唐代祭神文参与仪式,使仪式更具交流沟通性,让行为与过程再现并留存于文本。  相似文献   

17.
彝族俐侎人很早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俐侎人有着古老而悠久的种茶和制茶史,茶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俐侎人信仰万物有灵,在他们的观念里,荼是有灵魂的,因此要对“茶祖”进行祭拜,希翼得到“茶祖”的庇佑。而祭“荼祖”仪式又承载着许多浓厚的社会文化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彝族俐侎人独特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以20世纪50年代的形态为基准,少数民族神话具有这样一些特点:首先,不少民族的神话处于活的形态,它们不仅仅是以口头的形式流传,而且还与民族的各种社会组织、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以及各种祭仪、巫术、禁忌等结合在一起,成为这一切存在和进行的权威性叙述;其次,不少民族的神话经过祭司和歌手的整理,已经系统化、经籍化、史诗化,有较强的叙事性;第三,由于地域等的差异,同一民族的同类神话有不同的流传形态,它们可能映现了这类神话发生发展的脉络,等等。这些都为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19.
"椎牛"仪式是湘西苗族三大传统祭祀仪式之一.它产生于原始的采集狞猎时代,受到"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响,其原始的功能主要有三:祭祀大地、祭祀远古祖先、酬神还愿.  相似文献   

20.
彝族俐侎人很早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俐侎人有着古老而悠久的种茶和制茶史,茶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俐侎人信仰万物有灵.在他们的观念里,茶是有灵魂的,因此要对"茶祖"进行祭拜,希翼得到"茶祖"的庇佑.而祭"茶祖"仪式又承载着许多浓厚的社会文化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彝族俐侎人独特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