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贾平凹的《废都》是一个从男性中心主义视角表述的故事。小说主要围绕作家庄之蝶的生活展开.描写了庄之蝶与几位女性在爱欲中的沉浮与挣扎,在整部小说中作者以一种男权话语对女性进行想像和叙述,小说中出现的女性已被男权意识所异化。她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实质上只是一群生活在男权规范下的木偶,本文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出发来考察这部作品,解构小说中虚假的女性形象。观照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在小说集《传奇》中,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参与了人物性格的塑造.经过比较,大体上可以将其中的女性形象分为三类:无母爱的扭曲者形象、有自我意识的反抗者形象和无自我意识的顺从者形象.在她们身上,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排斥、男尊女卑观念的遗害、女性心理的某些隐秘东西以及作者自觉的女性意识和对男权社会的反叛.  相似文献   

3.
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塑造了众多的男性形象,在这个象征男权至高无上的国度里女性始终是被压抑的、被剥削的弱势群体,她们或沉默,或反抗,有的人争取到了自己的幸福,而有的人却永远地埋没在男权的利益之下。冷大小姐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之一。  相似文献   

4.
生活在男权社会的女作家乔治·桑深深体会到男权中心传统对妇女的压迫和种种不公平待遇。在其作品中,乔治·桑往往从女性视角出发进行创作,用细腻的文笔描绘出同时代女性生活和生存现状。在小说《康素爱萝》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向读者讲述了不同阶层女性的生存境遇。本文拟运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的他者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小说中的部分女性形象来揭示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他者地位是如何确立的。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世界,是男权肆虐的女性悲情世界。蒲松龄用写实的笔法展示了三百年前现实际遇中女人的生命本相,诠释了那个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情人生。本文通过对《聊斋志异》中的痴情郎与负心汉形象解读,从女性的心理、感受入手,注重对男性“痴负”形象与心理结构的分析研究,探究文本中的男性中心意识。  相似文献   

6.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有符合男性期待的理想化的女性形象,也有令男性厌恶的泼悍女性形象.在这些女性形象中以泼悍女性最为独特,文章以江城和尹氏为例,通过分析男性作家对她们女性恶德的描述,以及对她们悲惨结局的安排和这类女性形象出现的意义,认为这类女性形象的塑造完全处于男性作家男权意识的观照之下.  相似文献   

7.
关于《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讨论很多,但是鉴于文本作者置身于一个强大的男权话语语境之中,隐含在女性形象建构中的话语身份在阅读中往往被忽视。揭示出《红楼梦》中诸女性形象被策略性编码的潜在原因及其过程则成为该文本解读中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8.
运用福科权利话语理论并结合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分析比较《简·爱》与《黄色墙纸》,解读作品中"疯女人"疯癫的现实意义.《简·爱》中"疯女人"伯莎·梅森是帮助简·爱实施其内心隐秘愿望的替身,《黄色墙纸》中疯癫的"我"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以女主人公的身份直接反抗男权统治."疯女人"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女作家们对处于男权中心话语中女性悲惨处境的初步认识,探索了在这个"他者"社会中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遗憾的是她们始终没有突破男性自我的"他者"界定,她们的女性意识也是被迫建构在主体的机构之中,已经变成了文化经验的一个内在部分.但是"疯女人"小说毕竟为寻找女性自己的精神家园做了努力,也为后来者们指出了一条逃逸权威话语模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文学评论家们分析的热点。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有不同的形象,但是大部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都处在男权社会的控制下。通过对《伊芙琳》和《痛苦的事件》中的两位女性形象的分析,结合菲勒斯中心主义和女权主义作家波伏娃的“第二性”观点,揭示女主人公伊芙琳和爱米丽·西尼考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及附属地位,并探讨其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改编自朱德庸漫画《涩女郎》系列的电视剧《粉红女郎》塑造了四位个性迥异的都市女性,她们的种种表象超出了时人,被目之为新女性。但是当借助女性主义之手撩起她们迷人面纱时,我们发现这些新锐女性依旧只是男权社会中的异化者、被言说者,甚或在这个世界上安生立命都要借父之名。而且剧中还有一条贯穿全剧的线,那就是男权社会对规训者的褒奖,对僭越者的惩戒。因此《粉红女郎》中的女性并没有突破男性秩序,她们依然是一代旧女性。  相似文献   

11.
冯学玲 《考试周刊》2014,(91):20-21
夏洛蒂·勃朗特的《谢利》是一部代表女性意识觉醒的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作品通过富有美丽的女领主谢利和贫穷秀丽的寄养女卡罗琳对生活、爱情、婚姻的思考和追求,表达她们在男权社会里追求独立自主,追求罗曼蒂克式爱情婚姻的呼声,展现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另一方面,通过她们在爱情和婚姻现实中,对男权社会秩序规范下意识地融入或消极妥协,揭示她们保守的一面。夏洛蒂·勃朗特在《谢利》中的女性形象集激进与保守于一身,具有双重性。  相似文献   

12.
《第二十二条军规》这部小说充满了男权主义思想.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遭到了严重扭曲,她们分别被描述为浪荡女和妓女、愚蠢和粗俗的女性、男人的附属品和作为性客体的他者.女性的主体意识被边缘化,自始至终都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寻苏童的长篇小说《米》中的女性形象,首先是从女性身份的层面来审视《米》中的女性形象,小说中女性所承担的女儿、母亲和妻子的身份都出现迷失、分裂,在一定程度上,女性特质出现异化;其次是从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抗方式来探究《米》中女性形象的独特之处,在《米》这部小说中,女性的反抗性和自身对男性的依附性也矛盾交织于一体,使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了更加复杂深沉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批评尤其关注男性作家创作的经典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在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重新解读和评价《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揭示《水浒传》中女性形象被"妖魔化"的倾向,典型体现便是作者对"荡妇"与"男人婆"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性形象被妖魔化的文化根源是男权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玛格丽特·密西尔创作的《飘》和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分别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郝思嘉和娜拉。虽然两位作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是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并没有阻碍两位作家思想上的共鸣,这两部作品都表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的女主角娜拉和郝思嘉,具体分析她们在女性自我独立意识觉醒后不同的自我救赎和不同的前途。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寻苏童的长篇小说《米》中的女性形象,首先是从女性身份的层面来审视《米》中的女性形象,小说中女性所承担的女儿、母亲和妻子的身份都出现迷失、分裂,在一定程度上,女性特质出现异化;其次是从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抗方式来探究《米》中女性形象的独特之处,在《米》这部小说中,女性的反抗性和自身对男性的依附性也矛盾交织于一体,使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了更加复杂深沉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谓是异彩纷呈、丰富生动,但由于她们生活在以男权统治为中心的封建社会,所以大多以配角的角色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然而在《金瓶梅》中这种情况则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书中对女性生活和心理的描绘多于且重于对男性的描写,在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本文以潘金莲的形象为代表,分析她作为一个既普通又典型的封建社会的卑微女性在文学品中的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三国演义》中,与一系列栩栩如生、可触可摸的男性形象的成功塑造相比,女性形象可谓面目模糊、黯淡无光。她们没有自己的鲜明个性、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在男人眼中,她们是仅供淫乐、侮辱与蹂躏的对象,是政治交易的工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究竟实质,乃是父权制社会以来就有的男权至上、以男性中心主义以核心内容的性别歧视观念的反映。这正是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东周列国志》与《三国演义》中出现了一批计谋型女性,她们用尽心计,或争权,或谋利,体现了对男权社会的抗争,她们的悲剧结局也表明了封建社会中男权控制的强大。  相似文献   

20.
"甜美可人的天使"与"阴森妖艳的魔鬼"是达芙妮·杜穆里埃在经典小说《蝴蝶梦》中所塑造的两位女主人公形象。通过她们人生经历中性格和行为上的改变,不仅可以看到男权定义下传统女性形象的消解,还可以感受女性形象由"他人附属品"向"完整个体"的转变。除了对传统的继承与反叛,《蝴蝶梦》中的人物形象刻画还结合了达芙妮·杜穆里埃写作的时代背景与她独特的成长经历。由此挖掘出女性作家及其群体在创作时遭受的来自父权制社会隐形规则的制约和与由此产生的矛盾心理及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