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扬州地区的西汉中小型墓葬被发现者众多,形制较为复杂,随葬品种类丰富。文章以考古资料为依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该地区墓葬形制、典型器物及铜镜和钱币进行分析,将扬州西汉中小型汉墓分为三期四段,并概括出扬州地区西汉墓葬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西汉时期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自耕农阶层的生活水平相对于统治阶层和商人阶层是比较低下的。从西汉自耕农的占地情况、西汉自然灾害情况、西汉赋税徭役情况等方面分析可知,西汉自耕农的生活状况极端贫困,生活水平比较低下。  相似文献   

3.
班斿是西汉时期的编辑家,曾经与西汉著名经学家和编辑家刘向校秘书。汉成帝很器重他的才能,并“赐以秘书之副”。这些秘书的副本后来成了班彪和班固编写史学巨著《汉书》的原始依据。  相似文献   

4.
秦墓的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始自20世纪30年代,经过近百年来的发展可谓成果宏富。总结起来大体可分为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21世纪至今三个阶段及墓葬的分期与编年、秦人来源、葬式与社会等级关系、洞室墓以及墓葬制度等若干研究方向。目前已有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是我们深入研究秦墓的基础,但在墓葬制度系统且深入的研究、从墓葬视角对秦国社会变迁的系统考察、秦墓的区域性差异以及性别差异的研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点和不甚明了之处,有待进一步强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5.
西汉时期骑都尉的职能广泛,总的来说以军事职能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一些其他职能如使护西域、领护河堤、参与执行一些对外交往任务等。同时,骑都尉一职具有较强的贵族性,是西汉权贵们保持功名利禄的主要凭借之一。最后骑都尉经常兼任侍中、光禄大夫等职,在整个官僚系统中居于显要位置。西汉骑都尉的这些特点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西汉政治制度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西汉末年城市等级结构分析——尹湾汉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等级结构是指区域内不同等级城市之间的组合关系。《尹湾汉墓简牍》记录了西汉末年东海郡38个城市,不仅有类型区别,还存在等级差异。运用加权法对影响城市等级关系的多种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西汉末年东海郡城市等级数量之比接近于1∶2∶4。这一等级结构反映了西汉时期东海郡城市组合关系符合城市规模等级与城市数量成反比的“金字塔”模式,对认识西汉末年其他郡国城市等级组合关系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西汉时期,内朝的形成是中国官制史上的创举。由内到外的转化模式也是历代官制演变的主要形式之一。从这个视角来考察西汉御史大夫的性质及其演化过程或许能有一番新的认识。在继承先秦御史近臣特性的基础上,御史大夫凭借与君主的亲密关系扮演着"汉初内朝"重要成员的角色,在政局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近臣特性对于汉代御史大夫性质的判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样,近臣特性的丧失对于御史大夫性质的转变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要加强对墓葬壁画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入性,有必要从一个学科的高度,对墓葬壁画的研究进行一些方法论规定性的思索。对某一时期墓葬壁画的研究大体可分为这样几个步骤或层次:一、利用传统考古学的地层学和类型学的方法对壁画墓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二、结合文献史料,对墓葬壁画的文化背景、源流及艺术风格等问题的探讨;三、对壁画功能和意义进行解读,从而复原图像与墓葬本身的关系,以及图像与丧葬意识和行为过程的关系;四、将对墓葬壁画的研究扩展到整个文化史范围,努力达到复原古代社会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西汉时期,夜郎已跨入文明门槛,进入了阶级社会。此时的夜郎国,已具备了一定社会基础和军事力量,环顾周边部落小国,国力可谓“强大”,雄踞云贵高原。西汉中期,国家空前强盛,汉武帝雄才大略,又锐意进取,谋求大一统政治局面。由于夜郎地处中国西南交通之要道,西汉政府为有效控制和统治西南地区,必然会占据夜郎,这也决定了夜郎必然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10.
《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是巫鸿美术史研究的早期成果,通过对武梁祠千年学术史的考察,巫鸿以"中层研究"的方法重新对武梁祠石刻画像做出阐释。传统美术史研究注重视觉观念上的"图像"和"形式"两个核心概念,巫鸿则关注"空间"在美术史个案研究中的内在潜力和功能,通过重构一座单一的墓葬建筑探索其政治、宗教和思想含义。巫鸿利用"中层研究"的方法成功打通了武氏祠石刻画像的空间形式与汉代社会文化的联系,将武梁祠的研究转向更为具体的空间性向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依据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从高句丽民族的墓葬形式、墓葬铭文、墓室壁画及高句丽民族重厚葬的习俗特点来阐述高句丽民族受中原文化影响,与中原文化互融的墓葬习俗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前发现的贵州西部青铜文化遗存以中小型墓葬和居住遗址为主,时代可早至商周时期,但集中于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主要分布在毕节、六盘水、兴义三个大的区域内,且各区域之间文化差异明显,缺乏统一的文化特征.已往的研究主要讨论了这些文化遗存的时代、内涵特征及其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同时提出这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将来需要改进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社会是宗法社会,婚姻制度完全以家族传继为中心,它与家族的兴衰有很大关系。婚姻的建立不仅需要门当户对,更需要家长对婚姻的决定。婚姻的成立要符合"六礼"的精神而不是法律婚主义。对于离婚则实行专权离婚和限制离婚制度。在封建礼教的压制下,人性受到摧残,婚姻完全成了家族的附属物。  相似文献   

14.
匡衡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儒家学者,也是元帝的重臣,位及丞相,他留存下来的文献对理解元帝的政策和西汉宣元之际执政导向的转变很有价值.西汉宣帝和元帝的执政时期,是儒家学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也发生了政治思想由刑名向教化的深刻转折.以匡衡为切入点,可以看到这场转捩的一些细节,认识到对儒家教化的推崇是现实政治的客观需求,是元帝自身思想倾向的外化,以及当时儒家思想学术与具体执政方式相结合时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区在隋唐时期作为北方重镇,其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建国后,在北京地区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尽管发掘的隋唐墓葬为数不多,但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通过对北京地区隋唐时期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该地区在辽金时期的社会状况,为进一步研究隋唐时期的历史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6.
基地制度是社会形态的一种反映,是一个人族属、身份、等级在另一个世界的表现形式。在宗法等级极为森严的西周,墓地制度被看作是礼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得以加强,族葬制盛行。然而,到了东周时期,随着新兴地主的崛起,宗法等级逐渐松弛,尤其到了战国时期,这种变化更为明显,反映在墓葬制度上就是族葬制的瓦解,新的墓葬形式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西汉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水陆交通也获得了较大发展。当时各种工农业产品,比如驰名中外的丝绸就是通过水陆交通运往海内外的。为了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西汉的造船业首先兴旺起来,如当时的造船中心就多达数十处。汉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大力发展海上贸易,通过对外交往,扬威海外。他曾下令建立过一支强大的水军。水  相似文献   

18.
"独尊儒术"究竟是如何具体实施的?本文认为,西汉王朝的选举制度以儒术为精神导向,以利禄为物质诱惑,既吸引大量士子通经入仕,又籍此激励法吏阶层的升迁与儒化,因此成为独尊儒术施行的主要途径.文章通过对贤良方正、孝廉、博士及博士弟子三个主要选举科目的考察,揭示了儒术在雅文化与俗文化层面被尊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货币制度伴随着华夏民族的历史步伐不断走向成熟,并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货币文化。西汉时期是货币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主要研究汉文帝坚持"使民放铸"的过程、原因及影响,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政局的动荡或安定、经济的萧条或繁荣。  相似文献   

20.
元氏作为北魏、东魏、西魏的皇族,是北朝最大的家族。因其皇族地位,元氏家族的婚姻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关系甚大,是元氏与鲜卑各部落及其他民族融合,促进元氏家族汉化,笼络汉族士族,加强其统治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元氏家族与胡汉100多个家族通婚,有婚姻400余桩,涉及当时胡汉主要的士族。元氏与汉族士族的婚姻以北朝后期为多,现可知北朝时期元氏与40余个北朝本土汉族士族通婚134桩。元氏通过与汉族士族的婚姻进一步获得汉族士族的支持,稳固其在北方的统治,也在婚姻中进一步学习汉文化,加速其汉化进程。元氏与7个南来士族通婚,包含了东晋至梁代的皇族。与南来士族的婚姻,有助于学习南朝文化并吸引更多的南朝士族投奔北朝。对元氏与其他士族婚姻的探究为元氏及相关家族、北朝政治社会等研究提供相关学术资料和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