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小龙  宋敏 《河北广播》2007,(5):46-46,48
前段时间,全国媒体沸沸扬扬的“纸箱馅包。子”假新闻事件给我们新闻工作者再次敲响了警钟。这再次提醒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虚假新闻泛滥成灾,已成公害。说到假新闻的泛滥,不能不把目光投向新闻教育。因为新闻教育是源头,是基础。  相似文献   

2.
曹鹏 《新闻记者》2005,(7):29-30
中央有关部门最近就反对假新闻召开了专门会议。在新闻真实性这一新闻工作基本原则上由官方出面进行宏观调控与指导.这在世界新闻业的历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可见重视程度。事实上,反对有偿新闻与反对假新闻一直是新闻行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有偿新闻与假新闻是新闻传播事业的两大致命伤.在西方传媒界,任何从业人员只要沾上二者之一.就等于断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所在媒体也必然元气大伤。  相似文献   

3.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一旦离开了真实性,新闻也就失去了其合法性根基,立即坍塌下来。因此,在新闻理论和实践中,真实性或客观性问题已经成为新闻行业安身立命的大问题,也成为折磨一代又一代新闻从业者的心结。但是,现实中新闻生产却难与假新闻绝缘,不论是出于主观原因,还是缘自客观原因,假新闻一直如影随形地追逐着真实的新闻。综观中外新闻史,真/假新闻的较量从来就没有消停过。在中国新闻生产语境中,对假新闻的抵制和阻击一直是十分坚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受众心理出发,基于价值决策理论,整合了不同动机对假新闻分享意愿的影响。研究以社会类假新闻为材料,通过两个实验探究人们假新闻分享意愿的心理动机。研究发现,人们对于新闻准确性有着较高的要求,但这并不是个体分享新闻的直接原因;实际的分享意愿直接受到正负新闻事件属性的影响,正面新闻事件属性会削弱人们对于假新闻的道德谴责,更易默许正面假新闻的存在。人们错误地认为积极的假新闻也是有价值的,分享积极的假新闻似乎没有那么不道德,所以更容易造成假新闻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实践中,我就碰到了一次假新闻,所幸自己没有上当,但让我不愿意看到的是多位同行却充当了这则假新闻的“二传手”,数家媒体担当了这则假新闻的“传话筒”——  相似文献   

6.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是媒体的毒瘤,而今一些假新闻不仅泛滥于地方媒体,也开始出现于国家级权威媒体,致使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大打折扣。痛打假新闻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媒体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这组文章,透析假新闻的成因,阐释治理假新闻的对策,使大家识别假新闻,痛打假新闻,消灭假新闻。  相似文献   

7.
在媒体日益发达和竞争空前激烈的背景下,虚假新闻时有发生。尽管新闻打假呼声日高,但假新闻仍屡禁不止,其中网络假新闻的比率不断攀升。2009年的十大假新闻评选中,由网络率先刊载的假新闻竟有3篇之多。网络假新闻数量的增多,极大地破坏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损害了受众的利益。因此,摸清网络环境中虚假新闻的形态特征、生成原因,坚决治理网络虚假新闻,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新闻的真实性不能靠新闻更正来维护.新闻更正越多并不是说明处理假新闻越有成绩,相反新闻更正越多说明我们新闻工作的问题越多。[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传播虚假新闻的法律责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闻记者》接连两年(2001、2002)发表了全年十大假新闻的分析文章,读来令新闻界有识之士为之扼腕。假新闻何以泛滥?笔者认为,除了作者动机不纯、故意造假和媒体把关不严等主观因素外,关键是对造假者的惩处力度不够。我国没有专门的《新闻法》,但惩处造假者并非无法可依。其实,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及规章中已规定了传播假新闻的法律责任。根据假新闻的具体内容和危害程度的不同,假新闻传播者应承担行政、民事和刑事等不同的责任。传播虚假新闻的行政责任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制定的许多文件和规章中,都有对传播虚假新闻的惩…  相似文献   

10.
泓泉  张杰 《河北广播》2005,(5):53-53,55
随着新闻来源的增多,虚假新闻也随之增多,那么如何杜绝假新闻或不实新闻呢?  相似文献   

11.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虚假新闻是媒体的毒瘤,而今一些假新闻不仅泛滥于地方媒体,也开始出现于国家级权威媒体,致使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大打折扣。痛打假新闻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媒体的责任。我们希望通过这组文章,透析假新闻的成因,阐释治理假新闻的对策,使大家识别假新闻,痛打假新闻,消灭假新闻。  相似文献   

12.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新闻的真实性也是媒体本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代言。同时,新闻的真实性,还体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良知。假新闻的危害性大,要从源头上杜绝假新闻的产生。但是,假新闻并不是洪水猛兽,只要用心就能避免。  相似文献   

13.
李东平 《现代声像档案》2007,9(1):I0030-I0031
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以及图片处理软件的完善,近年来,在新闻摄影领域中,假新闻图片的数量逐渐增多,造假技术也不断提高,有的假新闻图片鱼目混珠,在新闻媒体、摄影大赛中频频亮相,并获奖。怎样杜绝假新闻图片,维护新闻摄影的真实性?目前,已引起了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在本报第15届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中,参加评选的10余位评委还专门就此问题展开了商讨。近几期,在本报所刊发的作品中,也有个别作品引起了读者的质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公信力--传媒的立身之本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闻记者》杂志已经连续4年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了。揭露、鞭挞假新闻,就是为了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维护新闻传媒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邓涛  陈航 《传媒》2003,(1):21-22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新闻的整体和新闻的各个部分,包括各个环节各个要素,都应准确无误。如今,随着传媒业竞争日益加剧,有意无意地误传、炒作假新闻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成了某些媒体应对竞争的“杀手锏”。假新闻严重败坏了新闻职业道德及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度”。  相似文献   

16.
陈红 《新闻窗》2005,(4):44-44
一、假新闻严重影响媒体声誉,在“假新闻”之前更早被提出的是新闻失实问题。1984年全国新闻真实性问题座谈会在山西太原市举行。会议针对当时新闻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闻报道失实问题,认真分析了发生失实现象的原因,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办法。新闻的失实问题中包含了假新闻问题。  相似文献   

17.
消费文化与虚假新闻——新闻失实的社会语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盛芳 《新闻界》2006,(2):74-74
虚假新闻报道可说是世界性的顽症,坚持新闻真实性、探讨新闻失实成因及相关的防范措施一直是新闻学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就在国内新闻界对2005年“十大假新闻”进行盘点时,又一条假新闻新鲜出炉,说的是央视名嘴王小丫与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结婚一事,此文吸引人们的眼球,毕竟名人隐私比纯属虚构的故事要来得过瘾、刺激得多。本文试从传媒生态学角度,将虚假新闻的屡禁不绝置于消费文化的社会语境下予以分析,探讨当前新闻失实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从2001年开始,虽然国内有人对每一年度的假新闻进行“评选”和曝光,新闻界反假新闻的呼声也很高,但虚假新闻依然层出不穷。综观2004年的失实新闻,其中新闻采访不规范和记凭空捏造新闻的现象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必然会出现新鲜事物,新的媒介技术,也在影响着网络环境,尤其是假新闻的出现对网络环境造成了很多的不良影响。在2018年,也是假新闻比较猖獗的一年,假新闻也出现了以下特点:社交媒体在虚假新闻生产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专业媒体忽视新闻专业主义对新闻真实缺乏核实、假新闻更加博人眼球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辟谣难。假新闻最直接的危害是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新闻真实必须是新闻工作者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对于如何应对假新闻,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新闻工作者要注重核实新闻真实性、人工智能解决识别假新闻困境。  相似文献   

20.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而如今假新闻在媒体上频频出现,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民众对新闻的信任度大大降低。本文试从新闻采访环节入手.谈谈如何避免假新闻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