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董越  王欢 《编辑之友》2008,(2):41-43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发展演进,手机在与其他文化符号整合互动的过程中,正不断丰富着自身的服务类型与文化内涵,从一种简单的话音通讯工具,延伸扩展为集视听娱乐于一体的复合型传播媒介。作为技术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手机媒体实质是无线数字技术从工具和手段向内容和文化的战略转移。它不但以“第五媒体”的形式成为文化产业的新部类,而且在与文化产业双向互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不断丰富着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构筑了一个独特的以手机为核心的产业价值延伸模式。  相似文献   

2.
《新闻实践》2007,(4):33-33
深度整合经营资源提升报业核心竞争力何建平算二期)媒体泛娱乐化现象批评时统宇(第二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王一义(第三期)求证党报改革的若干问题周荣新(第三期)实施“三大战略”推动报纸改版‘张扣林(第三期)管理与提升报业品牌价值的思考范以娜(第三期)让版面涌现更多的好新闻陆照篇四期)新闻品牌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张乘礼算五期)中国报业数字化的前瞻闺大洪(第五期)从“三化”建设到“三力”建设姚民声(第六期)为新农村建设鼓与呼王建国(第六期)新农村建设与“三农”报纸的发展陆元林(第六期)媒介市场化新趋势研究喻国明嘛六期)在…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新世纪,在信息经济的背景下,媒体经营必须确立如下观念: 品牌观念 中国新闻事业多年的改革创新征程把媒体推入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如今,创建强势媒体品牌是赢得市场的不二法门,好的媒体品牌是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是“特卖许可证”,能产生巨大的效益和回报,新世纪的媒体经营呼唤把媒体当成品牌来经营。 为此,媒体经营必须致力于使自己传播的信息对受众有更大的吸引力,建立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让媒体具备目标受众的所希望的功能.使自己的典型受众具备与时代潮流同步的形象。让自己的媒体具有独特的品牌个性、…  相似文献   

4.
张洋 《青年记者》2017,(17):97-98
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媒体融合趋势的深化,技术革新和国内市场格局演变对广告业中广告的表现及传播提出了新的需求,由此出现了适应媒体与广告行业发展的创新思维,催生了新广告产业生态格局.媒介内容创造与媒介广告经营两个原本职能区隔分立的板块,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整合演进中也表现出明显的交叉转型态势.原有的对受众单向的轰炸式传播方式正加速转换为“尊重本体需求下的吸引’模式”,①实现了从“外在形式内容化”到“生产方式内容化”再到“场景化信息精准筛选”的广告表现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网络新闻媒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学 《现代传播》2002,(6):95-100
本文通过对国内 9家网络新闻媒体的考察 ,归纳出网络新闻媒体的基本结构模式 ,并从基本模式出发 ,揭示网络新闻媒体的核心特征。网络新闻媒体核心的特征在于它是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网络机构。“新闻信息”区别于传统的新闻 ,它不仅发布“最新”的新闻 ,还提供“过时”的新闻和相关的大量信息 ;“新闻信息服务”区别于传统的发布新闻 ,它不仅仅满足于将新闻信息发送出去 ,还重在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受众的新闻信息利用效率。本文进而分析了与网络新闻媒体相联系的三个方面 :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是网络新闻媒体的社会性根源 ;发布新闻向提供新闻信息服务的转变反映了与网络新闻媒体相联系的一系列新闻观念的变化 ;网络新闻媒体在信息技术支持的基础上表现出一些外在特征  相似文献   

6.
杨晓兰 《新闻窗》2013,(4):74-74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多元、媒体多样的时代,传统媒体、新媒体群雄并起,所谓的“第四媒体”、“第五媒体”已闯入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后者突飞猛进,不断蚕食传统媒体市场,瞬息万变的传播环境对媒体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受众和客户的需求变化、新的传播手段、新的传播平台,都在改变着媒体的生产和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媒体市场的进一步成熟与发展,目前,中国已经组建了38个报业集团。随着竞争的加剧,媒体都努力把自己的规模做大。把自己的规模做大,不仅仅是竞争的手段,更是一种生存之道。当今的中国报业,拆舢舨造大舰,正是传媒市场规模化发展的一个表现。基于此,传播学者喻国明预言:中国传媒业的“合竞时代”到了。一、报纸产业是集团发展的核心合竞时代的主旋律是打造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这一术语首次出现于1990年,由美国管理专家C.K.Prahalad和GaryHamel提出。它指“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  相似文献   

8.
现代传媒拥有很多的资源优势。以报纸媒体为例,读者是第一资源,信息是第二资源,品牌形象是第三资源,版面、栏目是第四资源,传播渠道是第五资源。整合媒体资源,首要的一步是对媒体第一资源——受众的调研,了解其生活、工作、消费等各方面的深层次需求,把这些需求作为市场运作的目标。第二步是目标市场选择,媒体根据自身的受众结构特点,结合各个行业的发展,选择自己的产业化运作方向。在此基础上,打造各个行业的“市场链”,把读者资源、版面资源、行业厂商资源等串联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平台。通过整合资源进行产业化运营是现代传媒应对竞争的必由之路,实际工作中应避免走入缺乏专业的市场化运作等误区。  相似文献   

9.
当代国际范围的媒体变革,促使中国电视传媒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分化和改变。凭借特殊媒介资源的核心媒体,正在逐步丧失独霸市场的专属权和主导话语的掌控权,而许多地方媒体通过整合资源,开始“强势出击”,以求在一定时空内主导市场。区域电视媒体参与竞争,最终得走区域性竞争之路,但它又是在高位运行的,表现为:高起点的组合型博弈,寻求文化上的贴近性;由“分众”到“适位受众”,以“窄播”实现专业化的亲和力量;通过定制化产品的深度开发,张显服务的增值效能。也就是说,区域电视媒体应该努力让自己变成某种意义上的“大媒体”,借助优势嫁接,资金、人才、管道的共享,实现传媒的产业化转型,在信息深加工中博取自己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近 年来 ,财经类媒体成为传媒市场上一个新的增长点和兴奋点。陆小华先生以他的独特眼光、独到见解 ,对财经媒体的市场及其竞争力作了较全面的分析 ,既有基本判断 ,又有对策建议 ,围绕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对做财经类媒体的朋友 ,本期的这篇文章大概不无启迪吧。我们的报刊几乎每天都在通过文字和图片展示中国的女性形象。“新闻调查档案”有一篇论文 ,对此做了比较具体的研究 ,剖析了这方面的现状以及利弊得失 ,值得一读。对传媒市场、党报创新、“黑哨”报道、媒体著作权保护等问题 ,本期都有涉及。对新闻界的人物 ,从…  相似文献   

11.
国际互联网于上世纪90年代崛起,被视为是新兴的第四媒介,不但造成信息及通讯技术的进步,也对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使宽带通信系统(broadb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建立,融声音、图像、资料于一体,并具有储存及交互功能,媒体的在宽带系统下的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被称为是媒介的“大汇流”。这诱使其他传统媒介争相投入此一新的领域,广播也因此迈入了数字技术时代,在新兴媒介冲击下,广播经营策略因听众的需求也起了极大变化。跨媒体竞争的“大汇流”现象也成为台湾传播新的课题,不同媒介间的市场定位及传播特质,使得阅听人有更多的媒体使用选择,得以更宽广的角度衡量各种信息来源,产生复合式的媒体使用习惯,形成多元化的传播环境,另一方面也因为受众对媒体的个别依赖,而产生阅听人的“市场区隔”。究竟广播事业加入“大汇流”行列后,阅听人对广播的接收选择有何改变,本文将以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就此主题进行初探研究,除了关注台湾广播事业在跨媒体竞争下,新旧媒体受众是否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并以“市场区隔”的角度审视阅听人的分众市场现象,归纳市场区隔化经营的广播事业共同特色。  相似文献   

12.
手机报纸的现状与前景——探析报业新平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手机报纸、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视频等组成的手机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手机报的诞生,意味着报纸形态更加走向多样化,使之“一花三朵”——纸质报纸、手机报纸、网络报纸,进一步推进了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的跨越,“跨媒体”经营有了新的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13.
时下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以手机为终端的‘第五媒体’正冉冉升起。”他们的主要观点是:手机媒体对传统的传播方式有突破性创新,手机比电脑更普及,比报纸更互动,比电视更便携,比广播更丰富,集四大媒体的优势于一身,带来视听方式和传播模式的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中介,传播文本、视听、娱乐等多媒体信息的互动性的传播工具,可称为“第五媒体”。这个观点,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笔者却不敢苟同。我认为所谓“手机媒体”仍然属于网络媒体的范畴,手机仍然是“第四媒体”。本文试图用浅显的语言来阐述一下理由。  相似文献   

14.
电视媒体差异化战略是被广泛采用的种战略,是使自己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功能、质量、服务,经营等,所采用的手段,追求的“差异”是产品的“不完全替代性”,即媒体为观众和客户所提供的是部分竞争对手不可替代的,从而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优势,以保证媒体稳定发展。差异化战略分为产品差异化、市场差异化、形象差异化三大方面,“鹤立鸡群”是其追求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5.
媒介的核心受众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红 《新闻爱好者》2003,(11):16-17
媒介的市场定位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媒介自身定位和媒介的受众定位。当前,媒介之争已经成为受众之争。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受众就等于赢得成功,而赢得受众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传播对象。所以,受众定位是媒介定位的关键,而核心受众定位又是受众定位的关键。无论哪一种定位,成功的秘诀在于,寻求市场“缝隙”和传播“盲点”,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作为商业化运作的结果,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媒介格外重视受众调查,每一种媒体、每一家媒体都确立自己的核心受众,并根据受众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  相似文献   

16.
时下的图书市场的确很繁荣,令人欢欣鼓舞,无论是各类的图书订货会、书展、书市,抑或是不同媒体上经常发布的图书销售排行信息等,都向人们昭示着图书市场的火爆与兴旺。然而,在这一片繁荣的表象之下,作为“业内人士”,我以为有一种现象实在堪忧,那便是常刮不止的“逐市”之风。何谓“逐市”?“追逐市场”是也。“追逐市场”嘛,就是要追着市场上的热点跑,满足于“人有我有”的简单模式,不思创新,不思进取。从“说‘不’”风(盖始于《中国可以说“不”》面世之时)到“镜头”风(约成于《老照片》印行之后);从席卷而来的“中小学教…  相似文献   

17.
随着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出版产业经营的核心任务由传统的向受众进行信息传播转为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建设出版融合实验室是中国出版转型的客观需要,也是建筑行业新兴出版形态内容资源的创新探索.作为一种促进建筑行业技术进步的革命性数字出版产品,出版融合实验室顺应了“互联网+”时代建筑职业教育的行业需要.  相似文献   

18.
国内资本市场上对传媒业的投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资本想圈地,媒体想圈钱”,于是,传媒业与业外资本的联姻以及媒体公司“借壳上市”应运而生,各种来路的资本通过渗透、重组、整合等各种方式共同拓展了传媒业的发展空间。在证券市场热炒“传媒概念”的时候,报业的投资活动已表现出浮躁的倾向。一些媒体急功近利,热衷资本运营的多,关注媒介品牌等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少。媒体缺乏自己长远发展的规划,资金推动下的报业经济有虚热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9.
范以锦 《青年记者》2004,(10):22-24
今年,不少媒体在考虑向外扩张战略、跨企业战略、跨媒体战略,我认为向外扩张之前必须把自己内部的资源先整合好,要培育出品牌报纸,具备充足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对外发展扩张才有坚实的基础。我谈三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王荣 《青年记者》2017,(20):102-103
在媒体环境中,公信力、影响力和整合力是地方电视台未来依托的三大优势,地方电视台可以通过建立融媒体圈、生活服务圈、产业链项目等新经营模式,实现从“做节目,卖广告”的传统经营模式向“聚用户,做服务”的新型经营模式转型. 建立“生活圈”融媒体的可行路径 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主要的“软肋”是单向传播、缺乏选择和有受众无用户,本质上是未能连接用户.而地方台天然贴近本地用户,只要转变观念和做法,善用新媒体的手段,即可构建贴近本地用户的“生活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