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阳城方言里“的”的用法很复杂,可以充当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词及补语成分。“的”作为结构助词可以充当定语标记、构成“的”字短语、充当状态形容词词尾、在主谓宾语句中取消谓语动词的谓语性;作为动态助词可表示进行体、持续体、完成体和将行体;作为语气词,可以用于表达陈述语气和祈使语气;作补语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果补语,一类是趋向补语。  相似文献   

2.
陈琨 《文教资料》2006,(33):178-180
本文主要探讨淮阴方言结构助词“得”。普通话的结构助词“得”用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面,表示后边的成分是补语。淮阴方言的结构助词“得”后可以带可能补语,如“V得、V不得C、V得地”等结构,还可以带状态补语和结果补语,如“V得C”等结构。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汉语中,有许多句子镶嵌着“得”字,看上去一样,但“得”的语法功能不同。有的附着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明它后边的成分是补语,它是“结构助词”;有的则与前面的词素构成一个动词在句子中发挥作用。区分这两类“得”很重要,它关系到对“得”后边的句子成分的分析。如果“得”被认作词素,它后边就是宾语,如果“得”是结构助词,它后边的词或词组就肯定为补语。  相似文献   

4.
《朱子语类》中助词"将"的用例,其结构共9类,以"动语+将+趋向补语"为最,出现了"动+将+处所补语+趋向补语""动+宾语+将+趋向补语""不+将+动+宾语(趋向补语)"等结构。其属性问题学界有词缀说、介词说和助词说,文章将其定性为助词,语法功能相当于现代汉语"着""了""过"。  相似文献   

5.
“的”、“地”、“得”都是现代汉语里的结构助词。“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都是放在中心语之前起连接作用,比较容易区别。但“的”和“得”则容易相混。“得”是补语的标志,放在动词或形容词  相似文献   

6.
元代汉语的可能补语结构根据“得”的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得”充当可能补语,一类是“得”作为可能补语结构中的中置助词。元代汉语的可能补语结构形式比较丰富,可能补语结构的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在元代已经形成较为对称的格局。  相似文献   

7.
补语中常出现的“得”被看作是补语的特殊标记。关于结果补语是否有“得”作为标记的问题,有三种不同答案。结果补语、程度补语和可能补语的划分容易混淆,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能把它们分清楚。通过观察结果补语的历时发展情况,得出肯定句中“能 VC”式和“可以 VC”式的使用频率多于“V+得+ C”式。结果补语中也有补语标记“得”的出现,标记论和语用原则能解释这一原因。  相似文献   

8.
从“五四”时期到1955年,白话文中的结构助词de,大抵有四种写法:的、底、地、得。这四种写法,应当说大体上是有分工的,但分工并不明确,并不严格,也没有“深入人心”。我们只要比较一下大家尊为“语言大师”的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在那几十年里所写的作品,就不难发现,de的写法没有公认的可以遵循的标准。1956年,教育部正式推行《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中学语文课开始重视语法教学。大凡1956年至1986年这三十年间的中学生都知道,“的”是定语的标记,“地”是状语的标记,“得”是补语的标记。但这一说法19…  相似文献   

9.
张燎 《文教资料》2014,(34):13-16
本文就语义相关度和语法化程度而言,探讨邵东话助词“倒”的来源及语法化历程。邵东话助词“倒”一共具有三种功能,即完成体标记(动相补语)、持续体标记和形尾(零形式)。这三种功能满足必要的语义关系,皆来源于动词“到”,其语法化过程是由完成体标记(动相补语)演变至持续体标记,最终变为形尾和零形式。  相似文献   

10.
补语的前面往往用结构助词“得”,“得”是补语的标志。例如:①我们一口气跑下去,跑得真快。(《老山界》)②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在烈日和暴雨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得”都是补语的标志。有的“得”附在别的词素后面,它和前面的词素一起构成一个动词,如“值得赞美”、“取得好的成绩”、“懂得这个道理”、“免  相似文献   

11.
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结构助词“的、地、得”在句子中分别充当着定语、状语、补语成分,对纷繁复杂的句子成分,少数民族学生很难分辨这三个助词之间的使用特点和使用之处.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辅助访谈以及平时作业中的偏误,据此数据分析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结构助词的情况,究其原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一般语法书认为,“补语是动补结构或形补结构中,补充、说明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的意义的词或短语”。“补语是与动词、形容词性中心语相对待的句法成分,是补充、说明中心语的”。出现于谓词后面的补语,从结构上看,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a、谓词十补语 b、谓词十得十补语 a类结构中的补语前面不带助词“得”,这类补语一般为结果补语、数  相似文献   

13.
从语义上说,“感到”侧重于表达“心情、体验”,“觉得”侧重表达经过思维分析的“道义评价、事态判断”,“感觉”则侧重表达“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的感受。从功能上说,“感到”后可以直接加“了”、“过”等助词,“觉得”、“感觉”后不可以直接加“了”、“过”。“感到”可作定语,可加名词性宾语。“感觉”可加补语、宾语成分,可作名词。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结构助词“的、地、得”己早有明确分工,近几年出版的各大辞书已成定约,现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同志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也明确强调其语法功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行分编型初中语文教材《作文·汉语》在讲述汉语知识的诸多短文中,却将结构助词“的”、“地”通  相似文献   

15.
《游褒禅山记》中“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一句,课本对后一分句注释为“(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的深入而且广泛。”这里把“之”释为“的”,显然是把“深而无不在”当作这个表示原因分句的中心词谓语。笔者认为这个分句的中心词谓语是”求思”,不是“深而无不在”。“深而无不在”这个联合词组是用在中心词谓语“求思”之后作补语,以此来补充说明“求思”的程度。所以,这个“之”应是用在动补之间的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得”。课本注释应改为“(是)因为他们探索、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为妥。“之”作“得”,非我而始。刘诚、王大年编著的《语法学》谈到“之”作结构助词用在动词和补语之间,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得”。林三松著  相似文献   

16.
古本《老乞大》的动补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本《老乞大》里有四类补语:结果补语、状态补语、趋向补语和可能补语。充当状态补语的成分有三类: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主谓短语,《老乞大》里有不少单纯形容词构成“V 得 C”的例子,其中有些可以凭借形式标记确认它们为状态补语;趋向补语既有粘合式(动 趋)的动补结构,又有组合式(动 将 趋,动 得 趋)的动补结构;可能补语有“V 得/不得”、“V 不 C”等几种格式,但这两种格式不专门用来表示可能。  相似文献   

17.
菱角客家方言中,"来"除了作趋向动词、动相补语外,还是一个多功能的助词,能充当副词性标记、状态补语标记、体貌助词、语气助词等。在详细描写"来"的多种助词功能的基础上,探讨其"趋向动词目的标记‘先行’助词语气助词"的语法化过程问题。  相似文献   

18.
四川宜宾方言中的“得”字有六种用法:介词,表示处所或方位;助动词,表示能够、对客观情况的猜测、允许;动态助词,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和将来实现;结构助词,连接补语;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和陈述语气;时间副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  相似文献   

19.
耒阳方言的“起”、“过”、“得”使用频率比较高,使用范围较广。本文考察它们作补语标记的用法,并对其句法分布等相关情况进行分析。以求人们对耒阳方言的补语标记词“起”、“过”、“得”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得"在衡阳话中使用频率很高,可以用来作谓语动词、能性补语、结构助词和介词,在探讨"得"的用法后顺带提及"得"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