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数     
《新闻前哨》2014,(1):5-5
随着《故宫》、《舌尖上的中国》等一批精品纪录片热销海外,在低调了多年之后,国产纪录片终于迎朱了发展的春天.日前.2013中国(广州)闻际纪录片节促成纪录片交易合约价值总额1.5亿元人民币.创造历年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推出的2013年《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第一次全面从产业角度,对国产纪录片产量、播出量、投资成本、交易规模等市场要素进行产业描述,同时对国外产业政策、纪录片与新媒体、纪录片盈利模式,以及纪录片的院线情况进行了全景式的观照。报告显示,近一年来,中国纪录片利好频出,社会关注度空前提升,产业要素逐次凸显,商业模式逐步成型,产业链条逐渐清晰。然而,结构性产业政策依然缺失,系统性产业制度相对滞后,产业集约化进程亟待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批优秀国产纪录片作品的热映,纪录片这一看似不具备市场属性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地走进大众视野、走向交易市场.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也离不开市场的推动与助力.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诞生于开放的广州,以其天生的市场属性助力我国纪录片行业的发展.2016年12月12日至15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广州市人民政府和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承办的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成功举办,共吸引了来自111个国家和地区的4059部/集作品参评参展,参会人数2376人,561家中外机构就联合制作、海外销售、版权交易等项目意向签约金额3.96亿元.  相似文献   

4.
“我国纪录片产业迎来关键机遇期,未来国家将采取多种措施扶持纪录片产业发展。”在2014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传递了这一利好消息。  相似文献   

5.
田进 《传媒》2016,(2):8-10
我与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有着深厚的渊源.记得在2003年,我同原国家广电总局的同事有幸参与了这个纪录片节(当时叫广州纪录片大会)的策划与创办,亦见证了它的发展.令人欣慰的是,经过13年的品牌积淀,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已呈现出强大的国际传播效应和市场聚集效应,成为中国纪录片人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同行碰撞思维、交流创意、探索艺术的重要平台.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办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在国际上,纪录片的商业化早已成气候.中国的纪录片行业起步较晚,然而近几年来,开始提速发展,从2010年原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标志性政策的出台,到后来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扶持资金的出台与落实,从《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现象级作品的传播到2016年中国纪录片市场的50多亿收入来看,中国纪录片在"冷静"了多时之后,先后迎来"春天"、走进"盛夏",热度前所未有.行业的进步往往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市场的繁荣,也离不开将各方资源连接起来的"好平台"助力.2016年12月12日-15日, 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召开,《传媒》作为受邀媒体持续关注,笔者连续两届参与报道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一直对其集政府背景和国际化的运作模式以及高度市场化的平台属性于一体而深感好奇.这个平台是如何运作的?中国纪录片行业的发展又需要怎样的"好平台"?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常务办公室副秘书长张鹂.  相似文献   

7.
2010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国纪录片的产业发展终于被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那么,在这样一个新机遇面前,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的现状如何?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从2011年年初开始,对全国省级电视台2010年的纪录片制作与播出状况展开了调研,并对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做...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世纪以来,电影、电视剧、动漫等成功实现了产业的探索,相继步入产业发展的良性轨道,与之相比,纪录片产业的发展却相对显得滞缓和冷寂.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的春天何时才能到来呢?可喜的是,自2010年秋季以来,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终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正在一步步走进春天.推动这一进程的主要有三个标志.一是产业政策的适时...  相似文献   

9.
2016年12月14日,在第十三届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举办的"CDRC前沿发布暨纪录片的全媒体与全球化传播高峰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以下简称CDRC)受邀进行了"CDRC前沿发布"——2016年中国纪录片年度权威数据发布,对2016年中国纪录片业态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整体概览和深度观察.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10月17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颁奖典礼启动仪式、纪录片蓝皮书《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3)》发布会暨第七届中国纪录片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与会嘉宾围绕"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新征程"这个核心主题,就营运的集约化、产业的多元布局以及政策与制度展开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1.
2010年,中国纪录片开始了转折性变化,其标志便是广电总局的《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作为政府机构,国家广电总局显然认识到纪录片的独特价值以及当下处境,中国纪录片市场疲软,电视化生存维艰,海外纪录片的巨量引进和不断重播严重压抑了中国国产纪录片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2.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和央视纪录频道联合举办的"央视纪录频道杯"征文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此次征文活动受到了各界的关注和积极参与,这充分说明了全社会和全行业对纪录片的重视与期待。当前,中国纪录片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把握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方向,总结中国纪录片创作和经营  相似文献   

13.
由于纪录片频道实行制播分离的机制,这使得纪录片频道成为整个纪录片行业的大买家,为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其开播以来不断飙升的收视率,也让业内人士看到了纪录片发展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李栋 《传媒》2016,(2):11-14
2015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全新升级,为期4天的节展内容丰富、规模空前、嘉宾云集、成果突出.本刊记者穿梭于各个会场,看到的是国内外的纪录片人在这个平台上畅意地交流与互动,他们分享经验、展示作品、意向投资、合作签约,同时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热爱纪录片的嘉宾、观众,他们在这里聆听制作人的分享,观察纪录片的动态,体验各类纪录片的魅力,广州纪录片节显然是热爱纪录片群体的一次盛宴.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发展在总体上顺应时代需求,契合社会热点,勾画出反映社会变迁和纪录片自身发展的整体图景.文化导向、技术逻辑与类型拓展构成中国纪录片发展的三个面向:文化导向既是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影像力量,也是承载文化记忆和推动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文本;VR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促成了新纪录片美学的生成,促进了纪录片产业的升级;动画...  相似文献   

16.
《传媒》2017,(6)
本刊讯 (记者 冉然)自3月15日起,2017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评优单元、展映单元、纪录片商店和"中国故事"提案全球征集正式启动.可进入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官方网站(www.gzdoc.cn)进行在线报名.  相似文献   

17.
与图书版权贸易相比,电视节目版权贸易捉襟见肘,这阻碍了一个合理、完善的传媒产业价值链的建构,进而不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交流与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本文从节目版骀权交易现状切入,讨论版权交易之于宏观经济发展、中观层面传媒价值链建构的意义,尝试提出以交易节展这一微观层面作为版权交易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吕洁 《青年记者》2017,(8):59-60
新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发展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3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成立.受到苏联电影模式的影响,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纪录片都以政治宣教载体的形式呈现. 1983年的《话说长江》和1986年的《话说运河》成为80年代我国纪录片的转型之作,其表现手法开始注重生动的细节和艺术个性.199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望长城》标志着我国纪录片走上了“客观与再现”的道路,成为纪录片历史上的里程碑.①2000年前后,娱乐节目成为电视节目中最受欢迎的部分,纪录片的发展受到冲击,北京电视台的《纪录》、安徽电视台的《东方纪事》等一大批知名纪录片栏目相继停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1世纪的头十年.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纪录片产业整体水平不高……体制机制不活,面向市场的策划、制作、营销能力有待提高”.此后,我国纪录片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新媒体平台下的探索性实践,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动向.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虽然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水准在不断提高, 但应该看到的是,小众化一直是中国电视纪录片面临的尴尬处境,并且也成为制约整个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面向纪录片播出的公共平台很少;在播出时段上,纪录片往往也远离普通观众的收视时间。从构建中国电视纪录户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公共播出平台的稀缺直接影响到纪录片市场的发展速度,从而限制了制作方、播出方与市场之间双赢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新的传播环境与中国纪录片的品牌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以无法预期的速度发展成为全球传播的新平台.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中国纪录片在探求自身市场化过程中也将面对新的契机与挑战,品牌策略将成为纪录片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本文旨在从传播学角度分析新传播环境下纪录片品牌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以探求如何利用新媒体,在融合传播的时代中进行纪录片的品牌建设,发展纪录片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