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歆 《军事记者》2005,(6):49-50
新闻传播学研究“无学”亦或是“有学”,一直是个深深困扰我的问题。“新闻无学”简单地说有两层意思:一是在应用层面上,理论与现实脱节,甚至是完全滞后,对现实问题没有指导意义;二是在理论层面上,没有自身的逻辑结构。所谓的理论不过是对现实现象的解释。后来,我在新闻实践中与许多同行接触,他们中的很多人对新闻传播学也是持这一看法的。有学干脆将当前的新闻传播学称之为“黑板新闻学”。这就使得我在很长时间里都心怀困惑——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学?  相似文献   

2.
周庆 《传媒》2000,(6):36
读4月24日的人民日报,做了一个小统计:12个版共刊出152篇稿件和照片,其中时间明确是4月23日发生的当日新闻有13篇,占8.55%,大约能凑够一个版。 当日新闻偏少,已有一段时间。本报一位有心人做过另一种统计:1998年4月本报一、二版共发表新闻717条,其中当日、昨日新闻占27.48%。假如这27.48%中当日新闻占一半,也不过百分之十几。717条新闻中时间在10天以上、半年以内占38%,没有时间的占18%,这两项加起来达56%,超过半数,这就使人民日报在  相似文献   

3.
苗静 《新闻传播》2012,(7):104+106
什么样的节目是听众喜欢的节目?它们之间有没有共性?笔者的答案是:符合两类性质的节目:一、实用性;二、趣味性。在这里,我要重点探讨一个特殊的节目类型——新闻节目(本文将主要探讨广播新闻)。实用性,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它关乎切身利益甚至生死存亡,所以,这是最本质也是最基本的需求。最有用的节目最受欢迎,其受关注程度取决于其内容究竟有  相似文献   

4.
今天来参加沈峥嵘同志的人物通讯研讨会,非常高兴,我是推掉了其他几个会议来的。原因有二:其一,我曾经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当过新华日报的特约通讯员,写过不少新闻作品。今天是一个同行的新闻作品研讨会,应该来好好学习。其二,我现在又从事新闻教育工作,有责任从一线记者这里带回一些鲜活的东西,给我们的学生。为了参加这个会,我琢磨了很长时间,讲点什么  相似文献   

5.
综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新闻监督的存在和发展,是和一定的社会条件密切相关的。那么,新闻监督的存在和发展究竟需要哪些社会条件呢? 首先,国家制度的民主性是新闻监督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民主就没有新闻的监督。有怎样程序的民主就有怎样程度的新闻监督。 其次,监督权利必须法律化。这里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人民的监督权利的法律化,二是新闻媒体的监督权利的法律化。所谓监督权利的法律化,就是将人民和新闻媒体的监督权利用法律形式固定下  相似文献   

6.
今年4月以来,美国公众对“肯尼迪事件”颇为关注。大众媒介对这件事的处理展开了一场有关新闻道德责任准则的争论。所谓“肯尼迪事件”源自一起牵涉举世闻名的肯尼迪家族成员的强奸案。一位妇女向警察局控告说,在肯尼迪家族的佛罗里达棕榈海滩的宅地里,她遭到参议员特德·肯尼迪的侄子威廉·肯尼迪·史密斯的强奸。当佛罗里达的警察在进行调查还无结果的时候,英国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十分迷人的、阳光和煦的中午,我们随着肯尼迪总统的车队穿过达拉斯市的繁华市区。车队从商业中心驶出后,就走上了一条漂亮的公路,这条公路蜿蜒地穿过一个象是公园的地方。 我当时就坐在所谓的白宫记者专车上,这辆车属于一家电话公司,车上装着一架活动无线电电话机。(与发现、接近和获得新闻同等重要的是,如何尽一切  相似文献   

8.
新闻失实能“杜绝”吗?在深入讨论这个问题时,我认为应当弄清楚下面两个问题:一是新闻能不能失实,二是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是否包含事实的真实这一层含义。在此,我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并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杜绝”的问题。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没有真实,也就没有新闻,这也是我们之所以十分看重新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原  相似文献   

9.
有一位记者讲述了一个观点:某种意义上,正常的不是新闻,不正常的是新闻。——这是不少新闻理论体系中所开列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之一。中国的新闻教材一般也没有排除这一标准。(一)可以说,我们的记者还具备起码的职业修养和训练,大家在“常规”的理解上有着明确的共识,绝对不至于把“反常”简单地理解为“人咬狗”(虽然人咬狗也是新闻),这里所说的“常规”是:社会共同的规范。意识形态的社会规范有:共同的是非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三大提出要建立的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新的基本形式。协商对话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直接”,二是“平等”,三是“双向”。所有这些,都体现了新闻民主。所谓新闻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在新闻舆论活动中的贯彻和体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闻民主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概括起来说,就是一个自由、三种权利。一个自由,就是报道新闻的自由。这里的主体是人民(包括新闻工作者)。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新闻的主人。就对传播媒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一)两种新闻本源论的斗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是每个新闻工作昔的普通的常识。正是这样一个普通常识问题,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被林彪、“四人帮”推行的极左路线搞得是非不分,十分混乱,流毒很深,危害极大,成了新闻工作者的一个所谓“禁区”。新闻的本源是什么,这不是一般的新闻业务问题,而是无产阶级新闻学和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也不是一般的新闻学术之争,而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在新闻本源问题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1963年11月1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身亡,美联社以“肯尼迪遇刺身亡,约翰逊继任总统”短短14个字加以快速报道。这则新闻一直被作为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非洲之角的索马里,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新闻事业也极为落后。目前,新华社是唯一在索马里派驻有常任记者的外国通讯社。乍一看来,这里似乎是被西方新闻机构遗忘的角落。但是,我在索马里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耳闻目睹,深深感到西方新闻机构并没有忘记对这个地处偏僻角落里的穷国的注意和重视。相反,他们在当地雇用记者,十分注意索马里新闻的经营。目前,西方新闻机构在索马里雇用当地记者发稿的主要有英国广播公司(BBC),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听说美联社也正在物色合适的人员担任其驻索马里记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西方新闻机构十分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何时”是新闻诸要素之一。它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也是新闻价值构成的一个最基本因素。这因为,时间是揭示事情发生、事态发展以及原因、结果等进程的概念。没有时间概念,不仅无法判断这一事实到底是不是“新闻”,也难以判断这件事发生的时间背景及其价值。所以,时间要素是这一事或那一人构成“新闻”的一个前提。新闻报道中缺乏时间,往往就不成其为新闻了。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这是对新闻的“生命”一种形象说法,实指新闻的“生命”是短促的。它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消失其作用和意义。西方一位新闻学家说过这样的话:“不管报道的事件具有怎样的意义,涉及的人物多么重要,新闻价值总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法国作家安德烈·盖德在解释新闻的时候,又强调时间对新闻的重要性。他说:“任何事情,到了明天,都会比今天更少使人感兴趣。”因为,在世界上每天都发生种种  相似文献   

15.
所谓“新闻眼”,就是体现新闻的最佳角度,真正反映新闻的客观事物本质的、根本点的地方。尽管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每天都在不间断地传播着各种各样的新闻,但有相当一部分新闻,有的甚至是很重要的新闻都没有反映在点子上。1997年11月8日,世界水利史上的壮举——长江三峡实现大江截流,新闻单位纷纷将镜头对准这里。然而,所配发的照片在准确性上却有很大差  相似文献   

16.
韩承峰 《视听界》2006,(5):93-94
由于人、财、物的限制,县级台的自办新闻节目一般只开一档以时政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新闻栏目。笔者长期在县级电视台工作,认为县级台新闻的现状实在不尽如人意,“八股”现象始终未得到改善。所谓“八股”,是指把新闻节目中的时政题材,长期以一种空洞的、陈旧的内容和机械的、单一的形式进行采编播的现象。“八股”一天不破,县级台新闻改革便一日难成。一是新闻题材上“惟官”。二是报道角度上“惟工(作)”。三是报道手法上“惟旧”。同样的画面,今天能用明天也能用,这儿能用那儿也能用,有也行,没有亦可,终于把时政新闻磨成一张几十年不变的“…  相似文献   

17.
好新渊是“问”出来的。这里所说的“问”,一是指会上提问,二是指会下追问,如果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那么不愁没有新闻可写,也不愁写不出好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18.
大人物、知名人物、重要人物、特殊人物等去世,这也是新闻,一般说没有什么争议。但是,他们逝世何时公开报道?做法却不尽相同。我认为,应该死后即报。其消息可云:某人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于某地去世。因为,这是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应尽快让人们知道。至于其它情况,可另作报道。现在,我们的报纸、广播、电视,经常有死讯迟到的消息。例如,某省一位名人9月15日逝世,当地的报纸到11月23日才公开报道,时隔两个月零八天。再如,有一位老干部于11月9日逝世,该省的报纸到第二年1月6日才报道,晚了两个月。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不少。读报人看了这样的“死”新闻,会作何感想呢?  相似文献   

19.
这里所说的“陈货”,一是指记者、通讯员和投稿者采访的材料,没有当即写成稿子,过了一些时间才写成稿子向外寄发的;二是指对一些新闻稿子,因为种种原因,编辑部没有及时采用,隔了一段时间才编发的。这  相似文献   

20.
走进新闻     
所谓“走进新闻”,就是要求记者离新闻近些,近些,再近些。现在,记者远离新闻事实的现象比较普遍。这里的“远”包括时间和距离两个概念:时间上的“远”,指新闻时效性差,记者的报道总是“慢三拍”;距离上的“远”,指记者不到新闻发生的现场采访,离新闻事实很远。 走进新闻,既要新闻时效上尽可能缩小时间差,抢发“第一枪”,又要在距离上尽可能到第一线,到新闻发生地采访,甚至介入新闻事实发生的过程,滚动地报道新闻。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