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中国科技的巨大进步为世界有目共睹的同时,如何培养世界级学者成为困扰我国科学界的重要课题。世界级学者的培养和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邻国日本频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文通过分析日本政府的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动向,并聚焦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的科研管理机制和所资助的战略型基础研究的案例,得出了有助于世界级学者脱颖而出的科研经费制度、伯乐型评审专家和具有鉴别人才和技术能力的专业型科研管理人员的存在、跟踪式服务等因素对于日本频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起着不可或缺作用的结论。本文提出,今后我国除了制定明确的世界级人才培养战略目标之外,需要加大设置战略型基础研究项目的力度,尝试导入伯乐型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对基础研究项目实施弹性化、跟踪式管理,打造能挖掘高潜力人才和技术的专业化科研管理人员队伍。  相似文献   

2.
以2008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科学家们的成功科研经历为出发点,探讨2008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给予科研工作者科研创新的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世界公认的最高科学奖项。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次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地位、实力和形象,也是一个国家科学成就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研究历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成长经历,可以为我国培养杰出科研人才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百科知识》2012,(22):1
正事件诺贝尔奖已不只一次与中国人结缘,然而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籍的科研工作者却至今毫无斩获。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史的经济大国,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在科技领域,中国与世界领先国家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呢?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  相似文献   

5.
艾凉琼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0):229-232
从近三年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科研成果来看,科研合作在同一个实验室的紧密型合作为主要科研合作形式之一,以性情融合为基础,兴趣一致或知识能力互补等构成了科研主体的合作动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的合作氛围增强了科研主体的创新能力,是一些科学家获得诺奖成果的原因之一。为此,要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需要从政策、管理上提倡科研合作,为科研合作创造良好条件,让科研合作多一些自主性,少一些"人为"性。  相似文献   

6.
李光丽  段兴民 《预测》2005,24(5):76-80
我国未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科学家缺乏自由,包括选题、学术研究、科研管理等方面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正>三大自然科学奖尘埃落定,但人们对它们的关注仍在持续发酵。三大自然科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价值何在?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10月5日至7日,2015年度诺贝尔三大自然科学奖项逐一揭晓。我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人类对抗寄生虫疾病的斗争找到了新方法。中微子领域研究第四次获得诺贝尔物理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的17年中,日本获得自然科学诺贝尔奖人数多达17人,位居世界第二位,出现了诺贝尔奖“井喷”现象。这些获奖成果大都是20世纪70―90年代的科技结晶,是日本长期对科研进行稳定投入的结果。通过定量分析日本20世纪70年代以来三十多年R D投入规模和强度、来源结构、执行结构和活动类型结构,发现日本R D投入规模和强度是促进科研创新的基础,也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物质基础;企业是R D投入的主要来源和使用机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官产学研体系;R D投入活动类型结构稳定、合理,基础研究备受重视。这对我国科技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我国要制定恰当的科技发展政策;R D投入要与我国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相适应;需要协调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比例,并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相似文献   

9.
短小精悍并承载着重大科学发现(发明)的论文时常被学者们所津津乐道,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举世公认的最具权威、最有学术声望和影响力最大的世界级最高科技大奖。邢志忠《折桂诺贝尔奖的最短科学论文》一文对获诺奖科学论文篇幅最短排行榜的探讨很有意义,当属诺学研究范畴,只可惜该文作者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笔者以实际案例的客观事实阐明文中的结论并不成立,同时对有关该问题的若干谬误予以剖析,考据辨析时力求严谨而严密。  相似文献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在培养基础研究人才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科研平台是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大学近年来高度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数量保持在高位运行,质量稳步提高,有力助推了学校科研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文章介绍了苏州大学近5年来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从科研产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分析了自然科学基金助推苏州大学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的情况,供其他高校参考。  相似文献   

11.
梁任敏  蒙昱竹  赵庆 《科研管理》2020,41(12):70-81
哲学上对事物成败的因果论断多有探讨,认为内因与外因是决定事物成败的决定要素,而其中内因起主导作用。但关于内外因关系决定论在经济学的应用少有研究,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可见,创新的重要性,为此,本文拟分析在中国的创新技术进步中,究竟是技术进步的“内求”方式还是“外求”方式带来了中国的技术进步。本文认为,“内求”式技术进步指通过自我技术创新与自我创新环境的培育带来本国技术进步,而“外求”式技术进步指通过对他国技术的模仿、借鉴与引进,带来本国技术进步。在对文献进行综述并定义技术进步的内外求方式的基础上,本文发现,现有文献虽然研究了技术进步的“内求”或“外求”的其中一种方式,但少有研究把内外求技术进步的方式纳入一个模型展开分析的。虽然强调了资源配置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但缺乏把“内外求”要素纳入一个模型并同时考虑资源配置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即缺乏把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方式纳入一个模型,并细化其内涵与影响的研究。本文拟进行阐释,首先把技术进步的内求方式和外求方式予以细化并量化定义,分别用研发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衡量内求方式,并用IFDI研发资本存量、OFDI研发资本存量、国际贸易研发资本存量衡量外求方式。把市场机制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需求侧结构性调整,政府调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纳入模型进行研究。利用2008年-2015年中国各省份的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并采用逐渐加入变量的回归方法,首先探讨全样本的情况,为分析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影响,适时的加入了市场需求、市场供给、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内外求”技术进步要素的交乘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情况。研究发现,无论是依托中国自主创新的“内求”方式还是依托对外国先进技术学习模仿的“外求”方式,都能够有效的带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但“内求”方式起主导作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需求侧结构性调整等市场机制要素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政府调控要素能够扭曲“内求”与“外求”技术进步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且这种扭曲效果在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受时间效应及省份地区效应的影响。在新时代为推进技术创新,一方面要发挥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提高自我技术研究能力与加强自我创新环境的培养,在“内外求”要素中,重视二者的前提下,重点强调“内求”式技术进步能力的培养,同时不松懈地向他国学习已有的创新经验。  相似文献   

12.
分析新型举国体制的内涵及时代特征,按照科研规律、结合科技创新工作实际并以重大科技项目过程管理为核心,构建重点推进科技创新项目战略决策体系、组织实施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建设的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的组织运行机制。研究总结广东通过改革创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系探索构建的,多主体、多要素、全链条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及其实施科研项目揭榜制、成立项目管理专业机构、面向全国开放项目申请、推进省实验室重大平台建设等典型做法与经验,并进一步对标科技创新强省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从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投入与产出、研发与应用、固化与动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为广东应对新型举国体制科研模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的重要渠道,新时期应在国际科技合作中发挥引领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形成了“科学研究—人员交流—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总体布局,合作总体布局不断完善,合作深度广度不断拓展,合作模式不断优化。新形势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要适应全球化趋势和科研范式转变,构建全球化创新网络,拓展国际发展空间,以及应对全球挑战和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因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模式与管理方式亟待创新。世界主要科技强国科学基金都建立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国际合作资助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系统优化、全面升级、梯次推进,加强顶层设计和能力建设,加强重大任务和平台资助布局,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实施精细化国际科技合作战略。  相似文献   

14.
乔望  徐帅  杨小平 《科研管理》2020,41(3):273-27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资助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及部分应用研究。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北京化工大学经过60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在国家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的形势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成为北京化工大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支撑和科研经费的主要渠道之一,在鼓励原始创新、培养人才、产出成果和推动学科交叉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化工大学的基础研究工作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值此北京化工大学建校60周年华诞之际,本文以我校2003年-2017年申请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据库为基础,回顾了北京化工大学近十五来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和资助情况,重点分析了北京化工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数量、经费、类别、学部分布,以及负责人的学科、年龄、学历和职称分布,同时梳理了北京化工大学十五年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工作情况,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执行过程、结题验收、项目经费、结余资金和档案归档管理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总结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组织管理的工作成效、经验和不足。以期探索完善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为今后学校制定科学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并对今后更加有效地促进学校基础研究的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科研项目管理是开展项目立项、评审、考核、促进科技成果产出的重要手段,开展专利分析运用于科研项目管理的办法研究,将对提升和优化科研项目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科研项目的实施特点,将科研项目管理分为发布指南、申请、立项评审等7个阶段,采用阶段分析及关联分析的方法探究专利分析在科研项目管理各阶段的应用,从而提出优化科研项目管理要健全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建立面向科研项目管理的专利分析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科学基金原创项目2020—2021年度申请资助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并以北京大学获资助原创项目作为具体案例进行探讨后发现,项目资助对研究质量把关严格,对青年科技人才适当倾斜,鼓励学科交叉类基础研究。从科研管理服务的视角为高校促进原创性基础研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博德研究所自2004年成立起,坚持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并重;不到10年,即迈入世界一流生命科学研究机构行列,成为生命科学前沿创新的“领头羊”“风向标”,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研究表明,聚焦重大疾病诊治需求牵引科研攻关,打通从基础研究到转化应用的通路,构建跨学科、多层次整合研究模式,发挥战略科学家的领航领军作用,集聚小而精的杰出科学家团队,实施高度灵活的项目组织管理,以及打造背靠一流、辐射全美、拓展全球的创新网络,有效支撑了博德研究所高质量创新发展。我国可借鉴其经验,从将生命科学作为建设科技强国的突破口、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强顶层设计、夯实生命科学人力资源根基、深度融入生命科学全球创新网络4个方面,推进生命科学前沿创新。  相似文献   

18.
房卫东  张为  纪虹  汤羿  熊勇 《科研管理》2012,33(5):95-100,114
本文根据当前国内外科研项目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对我国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进行了分析,结合科研项目管理的特点,对科研院所项目整合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完善科研项目的过程评审体系"、"基于网格化的资源配置管理"等一系列加强科研项目整合管理的探索性建议,指出科研成果的凝练与复用是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许燕  麻思蓓  郑彦宁 《科研管理》2022,43(2):170-175
   提高科技报告质量是实现科技资源有效积累、促进科技信息高效传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方式。构建融入科研管理流程的科技报告质量控制机制,将科技报告撰写主体、管理主体、评价主体行为纳入统一的科研管理平台,对科技报告进行精细化审核与评价。审核、评价行为将直接决定科技报告质量、科研项目进程与科研绩效。将科技报告质量控制与科研管理相融合能够实现对科技报告撰写、审核、评价行为的有效统一与衔接,达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科技报告质量有效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构建包括基础研究投入、人才、高校院所、科研基础设施在内的基础研究政策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美国、欧盟、日本、新加坡等科技创新强国强化基础研究的政策经验,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从持续加大基础研究资金投入力度、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联合港澳力量开展基础研究、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探索实施粤港澳大湾区"诺贝尔奖零突破计划"、制定"华人科学家回归计划"并探索实施技术移民制度等七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