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识教育:台湾与大陆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通识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萌芽、起步与发展三个历史阶段,自1984年开始,台湾高校普遍开展通识教育。1995年以来,大陆高校开展了文化素质教育,2000年之后,许多高校将“通识教育”概念引入教学计划。对比分析台湾的通识教育和大陆的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二者既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点,对我们进一步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斯坦福大学分别在2012年和2013对通识教育进行改革,并于2013年秋季学期实行新的通识教育方案,包括思维与行为方法、有效思考、写作与语言等四类必修课.本研究对2011-2013年通识教育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在改革的过程中,斯坦福大学始终秉持通识教育理念,不断深化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认识,基于不同的通识教育哲学观建构了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新的通识教育方案实现了从学科到能力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有效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通识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由于通识教育研究尚未成熟,通识教育缺乏成型的制度规范和可推广的实践模式,我国通识教育在理论上存在名实之争、通专之争。在实践上,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方法设计亦面临着困境。推进通识教育纵深发展的出路在于:深化并统一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内涵认识;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体系化、模块化和个性化建设;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水平卓越的专业化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创新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优化通识教育实施的管理评价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4.
日本国立大学通识教育改革动向与争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日本国立大学尝试以改革通识教育为核心的本科教育改革.这次通识教育改革浪潮主要包括:四年一贯制的大学通识教育模式、通识教育国际化的再重视、人文社会学科政策性削减.其中,四年一贯制的大学通识教育模式代表了日本大学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从对立割裂的状态走向了相互统一;通识教育国际化的背后体现了日本国家和学校层面重视国际化发展与学生个体本土化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人文社会学科的削减体现了日本行政当局的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通识与识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课程,通识教育,正式出现约两百年了。但是,在中国的大学实际落户还只有20年左右。中国大学已有百年历史,通识教育却只有20年历史。这个落差表明,通识教育在中国真正扎根还不是很简单的事。这里,我想对通识教育是怎么回事来说几句。我觉得,通识教育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为通识,一为识通。现分别予以说明。所谓通识,  相似文献   

6.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不仅延续了自由教育教人"做人"、关注人的发展的理念,而且还发扬了专业教育教人"做事"、为人提供谋生手段的优长.因具有这些特点,使通识教育成为当代中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最佳教育理念.新中国成立前的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和台湾各大学十几年、北京大学八年来推行通识教育的实践,更印证了通识教育对人的发展全面性的促进.为此,我国应加大力度在大学推行适合国情的通识教育;并且在时机成熟时,应从中学就开始推行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7.
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叙述通识教育在中国实施的过程,指出它是中国高等教育为摆脱计划经济时代过分专业化教育的束缚、面向社会、适应经济体制转轨而推行的一种改革。1995年起在全国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推动了这一改革进程,而国外的博雅教育和港台地区的通识教育促进了通识教育在大陆的实施。作者认为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帮助学生树立做人和做事的正确态度与能力,实施通识教育的主渠道是开设通识课程。作者阐述了开设通识课程的原则、要求、做法以及教师的条件,叙述了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教育形态,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然存在通识教育目标定位模糊,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失衡,通识教育教学方式单一,通识教育管理机制滞后等问题。因此,需要明确通识教育目标指向,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通识教育教学方式,加强通识教育机构建设。  相似文献   

9.
通识教育引入我国已近三十年,国内的各类大学在开展通识教育的过程中都遭遇到了一定程度的困难。为尝试破解目前的困境,需要从理念上厘清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认识到通识教育更加侧重于教育对象的大众性、教育内容的多元性和教育方法的通融性。理性主义、民主主义和实用主义是通识教育三张重要的标签。在这三种理念的指引下,我国在推行通识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探索多样化的通识教育实施途径、开拓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互相融合的新渠道,以"存真求用"为指导重塑通识教育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关键。本文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3年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为例,分析内地高等农林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全人"教育理念,初步构建了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1.
通识教育是从注重人文教育、专业教育到注重综合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是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更高要求。我国推行通识教育只有近20年的历史,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通过揭示通识教育的本质、探讨通识教育的内容和完善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来提高其效率和质量,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是基础,培育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领导的重视是实施通识教育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熊伟 《教育教学论坛》2013,(25):147-148
美国哈佛大学于2007年2月发布了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报告"通识教育特别工作组报告",引领了当代各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走向。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新理念的实践对我国高校通识课程改革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国内各高校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了通识教育改革。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通识教育课程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本文以鞍山师范学院十几年通识教育实践为背景进行研究,以期对我国地方普通高等院校通识教育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另一种大学竞争力:中国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两次评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20年来,中国台湾的大学通识教育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从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其理念精神;到学校开始建立推动通识教育的制度;再到透过制度付诸行动来实现理念及至检讨反省,发现问题从而再修正改革做法。目前各校通识教育的进展不一。中国台湾教育主管当局对通识教育的政策也从鼓励大学开设课程、颁布通识教育的七大学术领城,到组织对高校通识教育的评鉴、评鉴结果向社会公布等等,以期积极改善通识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中国台湾通识教育评鉴的具体做法对我们推行高校素质教育有许多值得借鉴学习之处。  相似文献   

15.
美国是近代通识教育的起源地,其通识教育理念及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为典型的代表性和影响力。文章希望通过分析美国哈特研究协会于2009年发布的调查报告《通识教育发展走向与新兴实践》,借鉴过去5年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走向与新兴实践,以深化我国高教界对通识教育的内涵认识并促进实践的发展。文章对美国通识教育新兴实践的分析主要围绕其发展现状、教学成效、课程设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整合四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6.
通识教育现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要以通识教育课程为依托。台湾是为数不多的较早开展通识教育的地区,经历了萌芽、发展、普及与深化4个历史时期,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文章从通识教育课程模式、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实施及通识教育课程评鉴4个方面,对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以期为大陆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通识教育区别于专业教育,旨在培养有价值信仰、人格完善、勇于社会担当负责的理想主义者。通识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其文化在通识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和阐述大学文化内涵及其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从通识教育的目的、课程及其过程三方面讨论了通识教育的文化价值,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文化营造及其价值挖掘是通识教育得以改善和质量提高的必须选择。  相似文献   

18.
早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就拉开了通识教育改革的序幕,2000年之后,通识教育的任务开始由素质教育通选课承担。在经历了从"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到"专业教育基础"的初步实践之后,通选课试图通过精品化手段以及与大类平台课的结合,寻求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衔接与相互促进。2010年之后,北京大学开始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未来,包括通选课、通识核心课以及政治理论课、公选课在内的北大全新通识课程体系将寻求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其融合路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在100年前现代大学初创之时就提倡"造就通才",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推行通识教育.在最近20年的积极探索中,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有力地推动了通识教育实践.由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们在通识教育的本体论研究、本土化研究、实践论研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相似文献   

20.
通识教育区别于专业教育,旨在培养有价值信仰、人格完善、勇于社会担当负责的理想主义者。通识教育的目的决定了其文化在通识教育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和阐述大学文化内涵及其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从通识教育的目的、课程及其过程三方面讨论了通识教育的文化价值,提出了通识教育的文化营造及其价值挖掘是通识教育得以改善和质量提高的必须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