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必修②)选入了先秦散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一。中有这样一句话:“秦伯说,与郑人盟。”(着重号为笔所加,下同)课本对其中的“说”注释为:“说”通“悦”。《教师教学用书》将“秦伯说”译为“秦伯很高兴”。类似这种译法很多,例如:《古观止全译》(杨金鼎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版1译为“秦伯很高兴”;[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高天友 《学语文》2011,(3):59-60
《淮阴侯列传(节选)》(见苏教版《(史记)选读》)篇末太史公评论说:“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其中“学道”二字如何理解.选文未加注释,而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的“参考译文”则把这几句话译为“假使韩信能够谦恭退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  相似文献   

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释商榷辽宁刘荣义一、“故人西辞黄鹤楼”应如何译?诗的首句,小语教参第十册注释;盂浩然由酉向东行,所以说“酉辞”;译为: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唐宋诗选讲(绝句)》则译此句为:“老朋友向西北告辞了黄鹤楼”。这两种译法都欠...  相似文献   

4.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是《捕蛇者说》中的一句话,教材注释将此句译为:“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其中“搜刮”和“毒害”无论从柳宗元当时的政治处境还是从本文的语言风格上来看,都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5.
“继述”注释指正唐遇春“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继述”,课本注:继承、讲述。按,“述”是个形声字,从,术声。《说文》:“述,循也。”本义就是遵循、继承。如:①《书·五...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五册所选《孟子二章》有些虚词用法特殊,而课本和教参的注释翻译又不尽正确,目前通行的有代表性的古文选本也说法不一,教学中照搬,容易出错。一、行拂乱其所为①《语文》注解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②《教参》的翻译是:“使他所做的事受到挫折。”③《孟子译注》(杨伯峻) 则意译为:“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④《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版)注解为:“行,名词作状语,译为用行动。”翻译作:“用种种行为阻碍扰乱他要干的事业。”落实字词,细审文意,我觉得以上注释均不正确。②③说把“所为”译作“所做的事”、“每一  相似文献   

7.
前人对翻译的文章提出了“信、达、雅”三点要求。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准确,忠于原意;“达”就是通顺,没有语病;“雅”就是精炼,生动,优美。这些要求自然也适用于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注释。 最近,在讲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见“四川省中学试用课本《语文》第八册”)时,见教材注释中有两条似不符合上述要求,现照抄于后: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棹"?     
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5页注释瑏瑥说:棹是“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相似。”第95页注释⑦说:棹“原意是船桨。”棹究竟“似桨”还是“是桨”?同一本书的注释为什么前后不一致呢?查一查常见的工具书,发现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桨,如:1.《现代汉语词典》释“棹”为“桨”;2.《新华词典》说棹是“划船的长桨”;3.《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说棹是“船桨”;4.《应用汉语词典》释义同上;5.《汉语方言常用词词典》说棹是“广州等地方言,船桨。”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说棹是“船桨”;7.《汉语大字典》释义同上;8.《古汉…  相似文献   

9.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释义质疑黑龙江/雷延龄宋代作家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写道:“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对“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一语,教材没有注释,《教学参考》则译为:“(恐怕)秦...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新高中《语文》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必修)把《谏太宗十思疏》的“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注为:“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这注释不符合原意,应当修正。“怨不在大”语出《尚书·康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孔颖达解释说:“人之怨不在事大,或由小事而起;虽由小事而起,亦不恒在事小,因小至大。”意思是说,凡是使臣民怨恨的事都不能做。《谏太宗十思疏》虽只引用了“怨不在大”,省去了“亦不在小”,但基本意思是相同的。“怨不在大”应注为:“(臣民的)怨恨不在(事情的)大(小),(凡是使他们怨…  相似文献   

11.
欧阳修《醉翁亭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中,弈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众宾欢也。”人教版新初中《语》第五册对“射中”作了这样的注释:“射的射中了目标。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见133页)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将此句译为“投壶的投中了”。(见150页)我认为注释、译均不妥,注释没有解释“射”的含义,而译误把“射覆”与“投壶”混为一谈了。  相似文献   

12.
《屈原列传》中说:“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对这段文意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高中语文课本对其中的“夺”“与”二字未加注释,《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则把这段文字翻译为:“怀王派屈原拟制国家的重要法令,屈原草稿最后完成,上官大夫看到了想争夺草稿,屈原不给他”。译文将“夺”译为“争夺”,将“与”译为“给”。我认为不  相似文献   

13.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将《秋水》一文中“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译为“这时候,河伯才转过脸来”(《教学用书》第159页),将“旋”译为“掉转”,“面目”译为“面部”(教材第79页注释⑩),这些翻译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将《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译为 :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将“敢”理解为表谦敬的副词。笔者认为 ,教材的注释值得商榷。一、这样翻译 ,文理不通殊甚。“敢以烦执事”前面一句是“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两句连起来翻译 ,译文就是 :“如果灭亡我们郑国对您有好处 ,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语意缺少连贯。二、“敢”在文言文中 ,还可以作语气副词用 ,译为“岂敢”“哪敢”“怎敢”。如 :①异时倘得脱颖而出 ,先生之恩 ,生死而肉骨也 ,敢不努力以效龟蛇之诚 ?(《中山狼传》)②若为民不自谨 ,冒使君 ,杖汝 ,法…  相似文献   

15.
《礼记》日:“师,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儒家的经典作《大学》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就是以道德教人的意思。可见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对教育来讲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三册《张衡传》中“衡善机巧”一句,课本将“机巧”注释为:“机械方面制造的巧妙。”依此注释,好些参考资料便译为:张衡擅长机械制造方面的巧妙。“擅长……巧妙”是说不通的。这里把“巧”字讲错了。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释为:“机巧,机械技术。巧,技巧。”此注极是。《说文解字》:“巧,技也。”《广韵》:“巧,能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巧,技也,技巧也。”《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  相似文献   

17.
《桃花源记》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个“有”字当作何解?有不少研究资料和注释本将这句译为“不知有汉朝,更不要说魏晋了”,如宁鸿彬主编的《新编初中文言文详解》(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版)注:“有汉:有过(经历过)汉朝。”这种解释带有普遍性,但是不  相似文献   

18.
焦文林 《新读写》2009,(4):45-48
1 而 1.连词 (1)并列关系,不译,或译为“又”。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递进关系,译为“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相似文献   

19.
蒲松龄的小说《促织》中有这样一句:“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高中语文教材的随文注释将“以蠹贫”译为“因胥吏侵耗而贫穷”,并认为“蠹,蛀虫,这里用来比喻侵耗财物的胥吏”。从小说的内容来看,这样解释似乎也能说通。但翻阅了一些资料以后,笔者产生了新的想法,以为文中的“蠹”可以别解为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中的注释,有的值得商榷。 1.“乞”当注释为“给予” 原文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课文注释“乞”:“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此注似有不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