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防治校园欺凌的重要基础在于明确校园欺凌的具体行为。当前学界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欺凌的概念和定义进行了探讨,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观意图恶劣、违背他人意愿和重复性、持续性等传统特征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校园欺凌问题的实际情况。校园欺凌是当前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政府管理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确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校园欺凌定义,明确校园欺凌的具体行为,对于现有政策法规的进一步修订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朝阳 《比较教育研究》2018,40(3):26-31,38
为了治理校园欺凌,美国从社区、学校、课堂、网络等维度,开展了一系列反欺凌项目.有社区层面的“构建尊重”项目,学校层面的“奥尔韦乌斯欺凌预防”项目与“和平积极应对暴力”项目,课堂层面的“第二步暴力预防”项目,教师的“欺凌终結者”项目,学生的“社会和情感学习”项目与“迈向敬重”项目,以及针对网络欺凌的项目与法案.这些项目提供了“不要嘲笑我”课程、师生课程与手册等内容.各类项目通过建立反欺凌委员会和基金,设立欺凌预防工作小组,营造反欺凌文化,开发反网络欺凌的应用程序与预警功能等途径预防与治理校园欺凌.  相似文献   

3.
4.
随着女生欺凌事件的不断发生,欺凌的性别特征凸显。在对一个初一班级参与式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该班级中女生欺凌主要是强势群体对次强群体的群体欺凌、性道德污名化的言语欺凌、表意性的身体欺凌和权力欺凌。从女生欺凌的发生过程来看,欺凌双方主体的互动包括三个阶段:败坏名誉和性道德污名化的初始阶段,对立与排斥的公开化阶段以及表意性身体攻击的升级阶段。最后,文章探讨了女生欺凌发生的微观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即:女生欺凌的互动过程相嵌于班级正式结构之中,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同伴关系在女生欺凌中具有三重作用,既是女生欺凌的动机,也是女生欺凌的手段和结果。  相似文献   

5.
6.
7.
毛燕香 《广西教育》2022,(1):32-34+45
本文以某中学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就校园欺凌现象进行调查,从师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态度及学校应对举措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当前中小学校应对校园欺凌工作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此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芬兰基础教育法案》的基础上,芬兰实施了全国性的KiVa反欺凌项目.KiVa项目包含预防性教育的"普遍行为"和制止欺凌案件的"特殊行为".KiVa项目通过建立KiVa项目组和学校项目组网,向教师提供反欺凌培训、设备和材料,改变旁观者角色,向家长提供反欺凌指导,积极解决网络欺凌.该项目还提供反欺凌课程、网络游戏和"反欺凌街道"论坛,有效预防和处理了欺凌行为,增加了对受害者的支持和保护.  相似文献   

9.
10.
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也是影响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痼疾"。基于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复杂性与多源性特征,笔者认为,当前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面临困境主要体现在欺凌发生的隐蔽特性、防治欺凌法律决策的两难境地、传统观念对欺凌的偏颇认识和科技发展的"纵容"等几个方面。因此,树立正确的防欺凌观,建立以教师、校内外安全监察员、家长和社会公民为一体的防欺凌"安全链";净化网络环境、实行网络行为责任制;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制裁欺凌法律法规,以及推广共赢文化、营造合作的社会风气则成为校园欺凌治理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频发的态势促使我们对这类事件开始反思并寻找解决的方案。经观察和研究发现,在幼儿园里的一些孩子身上也存在着原始的早期的"欺凌"行为的现象。因此,要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发生,应该从幼儿园的全面教育开始抓起,做到早发现、早纠正。  相似文献   

14.
15.
校园软暴力属于校园欺凌的一种,是一种心理上的暴力,主要包括言语欺凌(恶意取笑、起侮辱性外号、辱骂、威胁等)和关系欺凌(恶意造谣中伤、挑拨、排挤、孤立等)。相较于殴打、冲撞等肢体欺凌,校园软暴力潜在的危害常常被忽视,给当事人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自编高中校园欺凌调查问卷,结合调查数据,分析探讨了校园软暴力频发的原因及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16.
17.
校园欺凌一直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近年来,校园欺凌行为多发,不仅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而且给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校园欺凌中,被欺凌者通常处于弱势地位。在受到欺凌后,被欺凌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很容易产生不良的问题,甚至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本文着重从被欺凌者的角度分析了欺凌行为对被欺凌者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并从个体、家庭、校园、社会等方面分析了被欺凌者易遭欺凌的影响因素。从被欺凌者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角度提出预防和干预的对策,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9.
既往校园欺凌防治研究,将欺凌事件产生与发展归因于欺凌者或受害者具备特定性格特征,从而给出以老师、家长等成年人作为治理主体和针对性矫治欺凌者与受害者性格特征的策略,事实证明,治理效果不彰。校园欺凌中欺凌者的行为是在与其他同伴的交往互动中形成的,应从群体交往互动的社会层面重新解读校园欺凌,相应地,校园欺凌的治理要着重改变其他同龄旁观者对待欺凌的态度,并将学生视为欺凌治理的重要主体。校园欺凌旁观者包括四种类型,其中,受害防御者在干预欺凌发生、影响欺凌走向与消减欺凌损害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对此应采取措施促进其他类型欺凌旁观者向受害防御者转变。影响欺凌旁观者向受害防御者转变的因素包括学校、班级反对欺凌的环境与文化氛围,受害防御者及其责任的明确程度,旁观者的认知同理心和情感同理心程度。据此,可通过组建圆桌会议、成立欺凌处理小组、开发反欺凌模拟游戏等方式促进旁观者积极干预校园欺凌。  相似文献   

20.
美国基于积极行为支持的欺凌干预课程致力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抵制欺凌的良好氛围.该课程引导师生识别常见的轻微欺凌行为,学会采用制止、走开、上报等策略积极应对,有助于减少欺凌行为发生和欺凌程度升级.我国应依托德育课和班(团、队)活动开设联系生活、注重策略指引的欺凌干预课程,系统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