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金鸣 《新闻战线》2012,(2):50-51
人生有许多第一次,有的让人心酸,有的使人兴奋。第一次意味着开始,蕴涵着启迪,宛如一个生动的冒号:记录着过去,指点着今天,昭示着未来。  相似文献   

2.
人生有许多第一次,有的让人心酸,有的使人兴奋。第一次意味着开始,蕴涵着启迪,宛如一个生动的冒号:记录着过去,指点着今天,昭示着未来。 1977年11月,3年的知青生活刚结束,一纸招工通知我进了市粮食局粮油供应公司。为了使我们这些新招的20多个青年人安心工作,单位领导办一个岗前培训班,组织我们学习粮食业务。  相似文献   

3.
每个人都有一次童年,我却已经度过两次。我的第一次童年,是在呆看着教室窗外的云、翻找着院子角落的虫和对抗着大人世界的许多规矩里度过的;陪伴我的是一个小孩的孤独和想象。我的第二次童年,是在我自己的小  相似文献   

4.
儒雅绅士     
5、6年前,在中国广告节的颁奖典礼上,第一次见到赵总,当时赵总的翩翩风采和绅士风度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觉得人与人的缘分特别奇怪,有的人见过无数次,却总也记不住,可有的人只要见一次就会留下很深的记忆,我和赵总就属于后者。记得在第一次的活动中,他耐心、和蔼并无私的把自己的朋友和熟人介绍给我这个广告圈里的新人,当时的我还对广告界一  相似文献   

5.
自1983年涉足水彩画领域,16年来成画数千,其中有的送人、有的出售、有的因保存不妥,丢了。当然这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还是完好的保存着。有时夜深人静,拿出画来翻翻、能想到很多很多…… 因为生理条件的限制,我不能出远门去写生作画,每年有一二次到邻近省分走走已很不容易了,也因为这不容易,使我对出行分外珍惜。 有张色彩比较生的“水乡晨色”把我带到了15年前的秋季。那时我刚学了一年水彩画,自以为已经掌握技巧了,就只身外出,到江苏用直写生。那次是我第一次离沪写生,给我留下记忆的是物价便宜,我还保存着那时的车船票和住宿收据,上海到昆山的车票是一  相似文献   

6.
卢汇 《山西档案》2000,(1):41-43
像我这样处在文化边缘的年轻人,第一次听到“顾准”这个名字只是两三年前的事.那时候许多媒体都在说道这个名字,因为有一本《顾准日记》新鲜上市,并且销路很好.有的报章在评论这本日记时,连带着介绍了此前已经出版的一本学术专著——《顾……  相似文献   

7.
新闻工作是迷人的.当记者,有苦有乐,有惊有喜,有这样那样无数个的"第一次".而每一个人的"第一次"都会不尽相同,都会是一首歌,是一笔难得的经历和财富.和许许多多的新闻工作者一样,我从事新闻工作十七八年,也有许多的"第一次",尽管作为地市报人,这些"第一次"太平凡,但终究还是一个普通记者的跋涉踪迹和成长过程.这里,特记录几则,也许对年轻的同行有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8.
经历     
一个人一生中有许多经历,有的平平淡淡,有的撼天动地,有的过后即忘,有的永久记忆。 有人问我,做“焦点”记者这么些年中,哪些经历记得最深?我说,关于孩子——被劫持的孩子,被拐卖的孩子,被解救的孩子。 这是实话。 这几年,我采制的“焦点”节目将近两百期,涉及面很广,经历的事情应当说很多。但说起来,还是解救被拐卖的孩子及解救被歹徒劫持的孩子的节目最令我刻骨铭心。因为,那每一次都让人经受一次感情的“炼狱”……  相似文献   

9.
编辑工作究竟重要不重要?这个问题有的人解决了,有的人还没有解决。我想还得把鲁迅请出来解答。在出版界老前辈赵家璧同志的《编辑忆旧》一书里讲到他第一次见鲁迅时,在谈到出版编辑工作时鲁迅对他说:“这是一件非常需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工作,我自己也是搞过这一行的,其中也大有学问啊!”短短两句话就  相似文献   

10.
陈永贵奇事     
冯东书 《湖北档案》2001,(11):42-45
按:陈永贵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他的一生,创造了许多惟一和第一,有的使人钦佩,有的令人开怀,其因由、影响都值得我们研究.本文作者冯东书是多年实地采访大寨、采访陈永贵的新华社高级记者,他的记述和评析,对于我们认识一个人和一个时代,应该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相似文献   

11.
1986年8月,我研究生毕业进人湖北^民出版社工作。次年9月的一天,总编约我谈话,告诉我组织上决定任命我为古籍编辑室副主任,主持该室工作。总编说了许多劝勉的话、其中有一句给我印象很深,他说工作一年即行提拔的人在出版杜是少有的。回睬起来,这句话里包含着多少担心,但当时我并不能够领会,有的其是自满.那时我不像现在这样爱酒、但当晚也自剖自饮闹了个大红脸、心里飘飘然,甜滋滋.  相似文献   

12.
因为在《美文》杂志社工作,就接触了许多作家。作家里也是各色人等,有的文不如人,有的人不如文,有的见过一面了从此不愿再见,有的相见无事,不见倒又想他。唐兴顺是从河南风尘仆仆地来过一次,他长得很厚实,言语也质朴,大家对他的印象非常好。在我的观人经验里,越是像文人的越不是真正的文人,模样朴拙者却往往成文章高手。再者,不服一人或逢人便服都是妄人。唐兴顺走后,我对编辑讲:要重视这个人。果然以后他写得很多,除了在《美文》上发表外,国内一些重要的报刊上常见到他的作品。我曾经把他和许多作家作过比较,企图要验证我的一些看法,比如他…  相似文献   

13.
现在读新闻,发现号称“惟一”,“第一”的新闻多了起来,而许多经不起推敲,有的根本就是假的。别的不说,就拿服刑犯人登记结婚这事,近年来一些媒体就不断冒出许多个“惟一”、“第一”来。年初,我参加一个新闻评奖,其中一篇作品说的就是某监狱一  相似文献   

14.
赶赴高考 抗战胜利后,我在贵州的许多高中同学都纷纷回到"下江"(长江中下游省份——编者注),有的在北平,有的在南京,有的在上海.高中三年级时,我已下定决心,一定要离开这个群山封闭的高原之城——贵阳.1948年7月,我一个人搭便车到重庆参加了高考.这是一辆运货的大卡车,我坐在许多木箱之间颠簸,穿行在云雾和峭壁之间.久已闻名的七十二拐、吊尸岩等地名吓得我一路心惊胆颤!好不容易来到了重庆沙坪坝原中央大学旧址,西南地区的考场就设在这里.  相似文献   

15.
理威 《出版视野》2008,(1):37-37
读书收获着并快乐着。其实不必强求读书就要有心得.快乐就成。有的人挣钱快乐.有的人打牌快乐,有的人上歌舞厅快乐。如此等等。我读书快乐。读着书不苛求收获,实际上也在收获。有大收获。小收获。尤其一瞬间的收获很重要。一不留神就错过了。  相似文献   

16.
北京新闻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3月10日,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在北京举行了新闻学术讨论会,历时3天。这是我国第一次马克思新闻思想学术讨论会。与会者来自全国许多地区,共66人。他们有的从事新闻理论研究,有的搞新闻教学,有的做报纸和广播电视工作。讨论会收到学术论文25篇。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一个地方,有的记者能采访到许多有价值的新闻,有的记者却一点新闻线索也找不到;平常一件事,有的记者从中能抓出引人注目的新闻,有的明明重大新闻就在眼前,反视而不见。对此,我深有感触。特别是去年的一次采访,感受尤其深刻。  相似文献   

18.
人都是有影子的,就像都有灵魂。然而,人们对待影子的方式却各不相同。有的人总想摆脱自己的影子,不情愿我走影子也走,总是藏着、盖着自己的影子;有的人把影子当做一面镜子,在反观自己影子的过程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也有的人喜欢与自己的影子醉醉地厮守一生,甚至用长长短短、胖胖瘦瘦、曲曲弯弯等各种姿态的影子丈量自己。对借鉴这三种处世风格写作的人来说,我习惯于称第一种为“无影子的写作者”,第二种为“带着影子的写作者”,第三种为“用影子写作的人”。在我看来,“无影子的写作者”崇尚客观记录,其遵奉的“规矩”是“用…  相似文献   

19.
用真情打动采访对象有的人写的东西是一杯白开水,有的人写的东西是一杯浓浓的龙井茶。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能否打动被采访对象的心?要打动人心,就要有真情。第一次,我采访一位炼焦工人。我注意从职工群众所关心的几个问题去挖掘,围绕他转正前转正后对待工作的态度;妻子无病时及有病时对待工作的态度;有领导和无领导在工作态度;平时上班与节假日上班时的工作态度,进行深入的采访。这位炼焦工人  相似文献   

20.
雯文 《中国记者》2012,(9):58-59
"所有的画面一直在抖" 刚刚毕业的丹,在一家电视台法制节目做调查记者."那是我第一次偷拍,心情紧张极了."谈起第一次暗访经历,丹记忆犹新. "我们接到举报电话,有一家药店违规卖生活用品,还可以刷医保卡.领导派我去做暗访,我用的是手表偷拍机." "我当时心里非常紧张,却要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我和别人说着话,然后举起手腕,将架上的生活用品拍摄下来."丹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次暗访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