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数学的发端,起始于一些留洋的学生,熊庆来就是其中一员.他早年留学法国,毕生胸怀“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理念,以数学为终生专业,致力于为国家培育人才,培养出了不少诸如华罗庚、陈省身这样的数学家.他是中国近代数学研究和教育的奠基人,亦被誉为“中国近代数学之父”、数学界的“伯乐”.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育中存在这样的悖论:每个人都承认数学的作用非常大,但人们很难直观体验、感受到数学的思想与思维价值。正如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所说:任何一个其他的教育领域都不像数学教育那样,在无用处的目的与无目的的用处之间有着如此之大的距离。如何缩小这一距离,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之美?这就是教师的工作。华应龙老师所上的“孙子定理”一课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一、“选题”敢于接受挑战:引数学名题进小学数学课堂“孙子定理”是中国的数学“国粹”,是唯一以“中国”命名而毫无争议的定理。“孙子定理”虽然很早就出现,俗称为…  相似文献   

3.
浸染内地数学教育多年的我。从骨子里认同这样一句话——数学是“讲理”的。教学中,我们最常问的话是:“这是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列式呢?”“为什么这样算呢?”……“为什么?”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正向缺乏活力的数学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公民应该具有怎样的数学素质?如何建立起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数学教育体系?未来的中国数学教育如何与国际数学教育接轨?这是与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密切相关的。当今世界数学教育正从过去培养“英才”——升学为主的教育转向为“大众”——提高素质为主的教育,“为一切人的数学”的口号在欧美日等国已被广泛接受,而且成为国际世界数学教育的主流,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吸取,并加以发展,“为  相似文献   

5.
笔者近期有幸参加涂荣豹教授组织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活动,观看了三堂不同的“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课的教学录像.涂老师在《中国数学教育的继承和发展》报告中提到教学应始终贯彻这样的教学思想:“教——学什么”,  相似文献   

6.
1 引入:中国是否正在出现“数学战争”? 2000年1月,笔者曾应邀参加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的一次常务理事会。当时美国的“数学战争”正如火如荼,针对我国即将开展的数学课程改革,笔者在会上作了这样的发言,即希望中国也能出现“数学战争”,因为,后者对于课程改革无疑是一件好事,而绝非一件坏事!  相似文献   

7.
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深层次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入:中国是否正在出现“数学战争”?2000年1月,笔者曾应邀参加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的一次常务理事会.当时美国的“数学战争”正如火如荼,针对我国即将开展的数学课程改革,笔者在会上作了这样的发言,即希望中国也能出现“数学战争”,因为,后者对于课程改革无疑是一件好事,而绝非一件坏事!自那时以来已有五年多的时间过去了,现在显然又是重提这样一个问题的适当时机:由于在数学课程改革的评价问题上现已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意  相似文献   

8.
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深度教学”十讲之一——从“数学教育目标”讲起》中就提出,“数学教育不应停留于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各种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应更加注重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还应由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转向‘通过数学学会思维’”。上述案例中,笔者从“关注经验,突出策略的迁移”“经历过程,突出思维方法的形成”两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9.
“内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锻炼身体内部器官的功夫。关于教师的“内功”,笔者认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较强的研究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刘兼教授在一次报告中这样讲到:我们今天的中国数学教育最大的悲哀有二:一是学生的学习生涯不幸福;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更多的是来自升学的压力,而不是来自对数学内在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事实。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从常态课抓起,修炼教师的“内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字“0”一直不属于自然数,但是现在已明确把“0”归于自然数。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清楚。许多数学工作者都认为这仅仅是一个“规定”,用数学的行话讲即“定义”,这就是说以前定义“1,2,3,…,n…”为目然数集,而现在则定义“0,1,2,3,…,n…”为自然数集。显然这样的解释是不够的,下面谈谈笔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曾刊登了关于数学“慢教育”的文章,笔者读后颇有感触. 本文基于对当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结合本人的教学体会,谈谈笔者对“慢教学”的认识和做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各地中考数学命题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用数学”的题目多起来了。笔者仅以1996年部分省市中考数学试题为例,对“用数学”这类试题作一初探。1 “用数学”试题的题型 从题型来看,“用数学”的题目几乎可以出现在中考数学试题的各基本题型中。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日本数学教育中的课题学习”一文中,分析了日本新的数学教学大纲设置“课题学习”的背景及其意义,提出了作为“课题学习”的课题应满足的条件以及在作为综合课题和问题解决课题时的指导要求,介绍了一个正n边形的推广——正_p~q边形的“课题学习”的指导实例.毫无疑问,日本数学教育中的“课题学习”在我们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改革过程中,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特别是上海市数学新教材的三个板块中的活动课内容,与“课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 笔者通过多年实践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应用”的四环数学教学模式 (简称“数学四环教学法”) ,有利于促进数学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设计出一个好的问题作引领,可想这节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笔者在近日的听课中,“知遇”了这样两堂“知音”课。  相似文献   

16.
数学教育中存在这样的悖论:每个人都承认数学的作用非常大,但人们很难直观体验、感受到数学的思想与思维价值。正如荷兰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所说:“任何一个其他的教育领域都不像数学教育那样,在无用处的目的与无目的的用处之间有着如此之大的距离。”如何缩小这一距离,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之美?这就是教师的工作,华应龙老师所上的“孙子定理”一课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充分肯定了数学的社会文化价值,特别是在课程实施建议的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了各学段都要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在数学新课程这一理念指导下,结合我们承担的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08年度研究课题“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模式研究”,笔者以“一元二次方程组”这一重要内容为载体,进行了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设计探索,  相似文献   

18.
“双基”与“双基教学”:认知的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重打好基础,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训练,一直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一个特点.近年来,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于“双基”与“双基教学”又表现出了新的关注.例如,这就构成了2 0 0 2年1 2月在苏州召开的数学教育高级研讨会的主题.一般地说,“中国数学教育传统的界定与发展”显然更应被看成课程改革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1] ,从而,就“双基”与“双基教学”的问题而言,我们也就不应采取简单肯定或绝对否定的态度,而应从理论高度对各个相关问题做出深入分析,从而就能在课程改革中很好继承其中的优秀成分并切实…  相似文献   

19.
怎样让孩子尽兴地“玩”数学,体验到数学确实好“玩”,享受数学,让孩子在“玩”的时空里张扬个性,进发灵性?这不正是新课改理念所追寻的理想教育吗?为此,笔者殚心竭虑,大胆尝试,深入探究,孜孜以求。下面就从具体操作层面,详细展开描述——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十年,中国内地和香港学者都有个共识,变式(东西方都不约而同研究变式,而双方都同意研究结果相类似,本文则泛指“变中发现不变元素”)教学反映了中国数学教学的某些合理之处,变式成为数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笔者认为变式在数学教育研究中具有突出地位,主要因为变式通过“变中发现不变”来学习抽象化,和“以不变应万变”来学习公理化,而“公理化”和“抽象化”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