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高难空翻动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连接动作的质量。研究连接技术,对提高高难空翻动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优秀技巧运动员冯涛、胡星刚、秦培勇和陆兵为研究对象,在比赛现场拍摄了他们后手空翻转体180°与高难空翻动作的连接技术的高速影片。对影响连接技术质量的四大因素(水平速度、垂直起跳高度、运动方向性、动作节奏)——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出一些技术规律,为提高运动训练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提出用振浪率(杠下垂面速度与下摆过程中最快速度比值的百分比)作为考察大回环类动作的振浪是否充分及技术好坏的标准;认为做团身旋空翻的要领是,快速、紧身、晚旋、扣内式转体;由于器械的改革,720°旋的发展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踺子转体180°前手翻团身前空翻动作是近几年女子跳马比赛中新发展的一类动作,莫慧兰是我国最早完成此动作的运动员之一。运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着重分析了她完成此动作的运动学特征,并提供了有关的技术参数,对于我国运动员掌握此类动作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难度系列动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道格勒斯库跳马前手翻团身前空翻2周转体180°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运动学分析揭示跳马世界冠军罗马尼亚运动员道格勒斯库完成的前手翻团身前空翻两周转体180°的运动学规律与技术特点,为我国运动员发展此类动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5.
空翻转体动作早在1934年的跳水比赛中就得到公认,五十年代初移植到体操比赛,六十年代世界上不少运动员已能完成直体后空翻转体720°,个别运动员能成功地完成直体后空翻转体1080°的技术。到七十年代初,继塚原在单杠上首创“旋”类空翻以后,各种复合类空翻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除鞍马外的其他男、女体操9个项目中,充分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成为  相似文献   

6.
跳马踺子后手翻直体后空翻转体360°动作是当前女子跳马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潮流动作之一。又是向踺子后手翻直体后空翻转体540°、720°、1080°等高难动作发展的基础难度动作。本文主要研究了舒舒诺娃、萨博、西里瓦斯、沃伊尼亚等世界优秀运动员完成的跺子后手翻直体后空翻转体360°动作的技术特点及一股运动学规律,并为教练员、运动员提供了一些技术参数作为训练时参考。舒舒诺娃曾多次获得世界女子跳马冠军。她完成的动作质量高,技术先进,值得我们学习、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等方法,对伦敦奥运周期优秀运动员自由体操决赛成套动作的动作组别、难度选择和连接加分等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自由体操成套动作的难度选择系列包括“前直540°”、“前直720°”、“后直900°”、“后直1080°”和“后跳180°接前团两周”等为主干难度动作;“马纳2秒-起倒立2秒”、“前直900°”、“前屈两周”、“后团720°旋”和“直体托马斯”等为优势难度动作;“前直两周”、“后直1440°”、“后团1080°旋”等为精品难度动作。难度连接主要以“C+D或D+C”为主流的“回笼”串,向前空翻转体与向后空翻转体的难度动作的连接占主导。成套动作的编排结构主要以“向后的技巧优势模式”、“向前的技巧优势模式”为主流编排,而“混合模式”模式具有一定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等方法,对第45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团决赛中、日运动员在自由体操成套动作的编排、难度、连接加分和完成质量等情况以及第44、45届体操世锦赛男子自由体操决赛前3名运动员成套动作结构编排、难度价值和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探究提高中国男子自由体操团体实力的对策。研究认为:中国男子自由体操应该加强难度动作的储备,根据运动员自身条件和技术特点来发展空翻及连接,发展有0.2连接加分的技巧串应该是中国运动员今后的训练目标之一;成套动作编排应减少1个非技巧动作、增加1个高难空翻或空翻连接;努力提高空翻转体动作的完成质量,尤其是落地稳定性;并且还应重视二线队员难度的发展和动作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运用录像观察法、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以第44届世锦赛和第12届全运会男子自由操比赛为研究对象,探究比赛特征及变化规律.认为:动作难度的比拼将是主宰男子自由体操比赛的绝对因素;国外优秀运动员善于采用难度较高的单个多周空翻类动作,我国运动员习惯于采用“多度转体类”动作及难度较低的“旋空翻”,动作类型“扎堆”;国外运动员多采用“空翻+转体”连接,我国运动员连接形式及动作较单一,且“D+D”连接串数极少;国外运动员成套动作编排模式多样,我国运动员主要采用成套难度较低的第四种编排模式;我国运动员获得的E分较为接近,与国外优秀运动员存在差距.建议加强动作落地稳定性和完善空中姿态,增加成套动作中单个E组动作数量及连接串数,注重开发“D+D”难度.  相似文献   

10.
楼云和克劳尔在许多国际体操大赛中,多次获得过跳马世界冠军。他们完成的前手翻屈体前空翻转体180°动作,是一个向更高难度发展的基础难度动作。通过运动学的对比,找出他们完成踏跳、推手、第二腾空翻转等方面的技术特征及技术差异,并提供了有关的技术参数,对于我国运动员改进此动作技术和进一步发展该类型动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国家体委科研所研究的"近景动态立体摄影测量的方法",对5优秀艺术体操运动员屈膝后举腿单足转体720°动作进行了定点拍摄.通过影片解析和自动化数据处理及定量分析,得出了此动作的技术关键、技术特征和一般规律,为改进、普及和提高此类动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运用有关理论及训练工作经验,结合影片解析资料,对获得世界冠军的难新双人技巧动作——跺子前空翻1(1/4)周同时转体180°接手成悬垂甩浪下的动作技术进行研究后,揭示出该动作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动作技术规格及技术要领。  相似文献   

13.
克劳尔跳马前手翻团身前空翻转体540°动作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影片解析分析了克劳尔完成的跳马前手翻团身前空翻转体540°动作。研究结果表明,他完成的动作技术是先进和合理的,值得我国运动员学习和借鉴。他采用跑动式上板技术,上板低而快,踏跳短促有力,上体前倾度较大,踏离角较小;第一腾空摆腿迅速,撑马位置较高。推手有力,制动腿明显,在垂直部位推离马;第二腾空转体技术主要靠髋关节届伸、头肩带动和两臂向纵轴转体方向屈抱,转体是在向前翻转140~150°,当上体立起时开始的。  相似文献   

14.
单杠向后大摆振浪越杠再握动作稳定性的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近几年来大型体操比赛中国内外优秀运动员完成大摆振浪越杠动作的技术情况,及我国优秀选手此类动作的失败原因,指出此类动作的基础在于振浪技术正确与否及稳定性,经计算分析得出腾跃类动作的振浪应当在躯干摆向9:30~10 点部位时快速振臂,振臂方向指向11~11∶30 部位,身体总重心抛射角在80°~85°。在越杠空翻类动作的振臂应在躯干指向10∶30~10∶00 点部位时快速振臂,振臂方向指向10 点部位较为合适,空翻转动角速度在1444~1295 rad/s之间,而直体腾越时身体翻转的角速度在 481~432 rad/s,振浪后重心腾起速度在382~411m /s,振臂速度在235~252 m /s 之间为宜;最后提出增加振浪技术稳定性的训练意见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揭示了我国优秀运动员李娅创新的高低杠向后大回环后空翻转体180°接屈体前空翻转体180°下,即"李娅空翻下"运动学规律和技术特点,为我国运动员发展和完善该动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崇玮单杠直体720°旋下技术运动学特征诊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法、影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对影响单杠直体720°旋下动作完成情况的主要技术环节,包括振浪、撒手瞬间、空翻转体、落地等技术的运动学特征进行理论分析和定量描述,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此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当1914年俄国的А·И索辛第一次完成了团身后空翻两周动作时,人们为之赞口不绝,并称之为“致命空翻”。而在今天,该动作已成为技巧单人项目男、女运动员普遍掌握的基础动作之一。自1974年苏联运动员宾德列尔完成团身后空翻三周动作以来,该动作相继被许多运动员所掌握,并进一步发展到用屈体形式完成后空翻三周动作。近年来,我国数名运动员经过刻苦钻研,科学训练,也掌握了后空翻三周动作,同时还完成了目前世界比赛中从未出现过的团身前空翻三周动作。可以预料,在前、后空翻三周动作的基础上,很快会发展加有转体的新动作。  相似文献   

18.
踺子转体180°前手翻前空翻类动作是跳马项目近几年来开发的一类高难度动作,从当前发展趋势看,此类动作发展潜力很大,将成为新的潮流动作。袁柯霞是我国完成踺子转体180°前手翻屈体前空翻动作质量比较好的运动员。研究她完成此动作的运动学规律及主要技术特征,对有条件发展此类动作的运动员具有理论和实际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以录像解析数据为依据,对2005年十运会上崇玮、肖钦、梁富亮单杠直体720°旋下动作完成情况的主要技术环节,包括振浪、撒手瞬间、空翻转体、落地等技术的运动学特征进行理论分析和定量研究,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此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文献法、影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对影响单杠直体720^o旋下动作完成情况的主要技术环节,包括振浪、撒手瞬间、空翻转体、落地等技术的运动学特征进行理论分析和定量描述,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此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