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位朋友看到我数十年自费订阅的《新闻战线》排满两个书架,不解地问:你的职业与新闻工作无直接关系,为什么对《新闻战线》情有独钟?我说,从实践中我深深感到虽不搞新闻工作,但订阅这份杂志也收益颇多。一是学会了读报、用报。我从走上工作岗位起,每天都要用两三个小时阅读报刊,但好长时间只停留在“看热闹”状态。订阅《新闻战线》后,逐渐掌握了看报刊的“门道”,提高了阅读报刊的效果,理论水平、文字能力也相应提高。无论在学校任教,还是到机关搞文秘工作,后来又调到一所中等专业学校搞党务工作,我的讲话、讲课中新观点较多…  相似文献   

2.
我一九七二年到图书馆工作,各项业务都不熟,尤其是对古籍的知识更是缺乏。而自己又快到五十年纪的人了,身体有病,文化程度也低,搞这项工作碰到许多困难。在党的领导下,在馆内老同志们耐心的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学习,现在已从一点不懂到基本能够搞古籍分类和版本的鉴别工作。中国古籍,浩如烟海。我们馆藏的古籍也比较多,各种版本琳琅满目。开始阶段,我只从目录着眼,后来发现只看目录,不看实物,还不能解决我想要知道每部书的基本情况。因为我馆过去所编的线装书目录比较简单,基本著录不全,刻本年代有的登录不准。特别是古籍书名和现代书名大不一样,往往只看书名,不解其意。例如:《班马字类》、《山堂肆考》等书,起初都不知其内容。有关版本、字体、纸张、装饰等更不能从目录上看明白。所以,我决心豁出时间,将全库藏书普遍看一遍,真正做到心中有  相似文献   

3.
清明时节回乡下扫墓.出了火车站,接站的亲戚领我穿过站前广场,直奔一条僻静的小街."我们不能在那边叫车吗?"我指着那些在广场上待客的出租车问."哦,我们的出租车在那边."亲戚向小街的方向一指.我有点不解."他们找的是熟人."早到一天的哥哥插进来解释了一句.熟人?我更加不解了."为什么要找熟人呢?""咳,反正要用车,把活给熟人不比给外人强吗?"亲戚的回答马上让我想到"关系"这个词.  相似文献   

4.
清明祭祀     
三月初,母亲在微信群里张罗姑姑姨姨们给爷爷扫墓.距离清明节还有一段时间,姑姑问这是扫的什么时候的墓?母亲回答:"新坟不过春社."什么是"春社"?又为什么"新坟不过春社"?我也不解,又不好问,于是上网查资料.  相似文献   

5.
"欢迎记者指导",这是许多地方接待记者一句客套话.在我参加新闻工作不长的时间里,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听过这样的话了,我从没有在意过.但到大寨又听到这句话,却引起了我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6.
缘分天空     
自从上世纪80年代末毕业分配到档案馆工作,至今已有10多年时间,我一直固守在这个几乎不为外人所道的地方,静静地从事着别人很少愿意干的事情。曾有许多同学(包括一些档案专业的同学)不解地问我为什么不换一个条件好的单位,这么多年了依然呆在这个工作单调、枯燥,待遇又不尽人意的地方。其实,也不是没有离开的机会,只是我没有努力去争取过而已,因为我觉得这里是我实现第一个人生梦想的地方,而且这工作还能与自己的爱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记得在读书时我就曾与有的同学探讨过关于未来的话题,那时我曾说过,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我是更侧重于精神满…  相似文献   

7.
我无缘成为兰台人中的正式一员,也投机会参加任何形式的培训,然而却和档案资料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1985年,我从学校调到县普通教育办公室工作,发现办公室多年的资料、表格一捆捆,一袋袋地堆放在木柜里,有的资料由于长年卷在试卷袋内,纸张破损,字迹模糊.  相似文献   

8.
我爱书,书伴我一生.我的一生和书难解难分,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情缘. 一、图书馆让我看到图书世界之大 我童年就喜欢读书.不过,那时候没见过如今这样琳琅满目的童话故事、科学幻想、儿童文学.我真有点儿妒忌现在的孩子,他们能够有许许多多五颜六色、印刷精美、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我小时候,一来印刷事业不如现今发达,二来家庭条件实在太差,父母又没有让孩子读书、开发智力的意识,我所见到的只有小学课本.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我上初中的时候,常到新华书店和锦州市图书馆去转悠,才知道图书世界之大.  相似文献   

9.
艺术欣赏有这样一种境界;“囫囵不解之中实可解,可解之中又说不出理路”.(脂砚斋批《红楼梦》)我的感觉是这样:有时读到一本好书,看到一幅好画,或其它种类的艺术作品往往只觉得它们好,但怎么个好法,一时又说不明白.今年元旦过后,我在《河南日报》上读到现场新闻《记者“考市长”》时,又一次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  相似文献   

10.
又来到金华过年了. 金华是我的家乡?不是;金华是我现在的工作地?也不是.我的祖籍是安徽的徽州,从小在开化县华埠镇上长大,21岁出山到建德工作,27岁到金华日报工作至39岁,后调到杭州一家旅游报工作一年不到,最后来到浙江日报工作.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个老媒体人,以前长期在新华社工作,后来又到香港媒体工作了7年.去年,我的人生角色又一次发生了变化,到人民日报海外版担任总编辑.在这个新岗位上,我很真切地感受到当前在媒体行业和对外传播领域,发生着许多深刻而积极的变化.特别是有两个大的时代背景,是我们每一个从业人员都应该了解、重视并以此作为思考前提的.  相似文献   

12.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来法院工作已有5年时间了.从基层法庭到院机关业务庭,几经转折,又到了档案室.当领导找我谈话将我安排到档案室管理档案时,我真有点想不通,也不理解:年纪轻轻的,为什么不留在业务庭熟悉业务而去搞什么档案?  相似文献   

13.
2006年4月,我从新华社吉林分社交流到山西分社工作,又一方水土,又一方人情,我的性格和行为、我的生活和工作,乃至我的整个新闻生涯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我刚到电台工作,有朋友问:“三百六十行,干什么不好,非干广播?”“干广播有什么不好?”我不解其意。“广播在报刊和电视的夹缝中生存,办台难哪!”朋友替我忧心忡忡。待到接触实际工作,我才感觉朋友的话不无道理。白天,人们走上工作岗位,大大小小的报纸摆满了办公桌,各种各样的杂志搁进了阅览室。晚上,回到家里,打开电视,声音、图像并茂,哪还有广播的一席之地呢?  相似文献   

15.
坚守     
正今年是我大学毕业、从事档案工作的第28个年头,在这28年中我没有改行做其他工作,一直坚守在档案行业上。我大学学的是档案专业,起初,对档案、档案工作还不了解,是盲目的报考档案专业,之后进入了这个陌生而又神秘的世界里。从文书学到档案管理学,从中国档案史到世界档案史,我完成了四年的专业学习。从不了解档案到认识档案,我完成了对档  相似文献   

16.
岁月匆匆,似只在一转眼间,我已随着一圈又一圈的时间年轮进入人生的第43个年头.在机要室工作了10多年,从少年时的理想到后来所学所想,似乎从未想过会从事一份与档案有关的工作,并且一干就是10来年,这其中,有苦、有乐,有辛酸、有甜蜜,从最初的茫然不知到现在的清晰明了,从开始的手足无措到现在的轻车熟路,我收获了许多许多,其间或欢喜或悲愁的心路历程,今天想来仍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相似文献   

17.
"给你个发泄的机会。"这是我接到关于"年轻记者的烦恼"选题的前一句话。"年轻记者的烦恼"?我思考了半天,实在想不出就自己而言,做记者的烦恼是什么。其实,这样的一个思考过程令我自己也很不解,平时我不是常常埋怨工作累吗?不是总嚷着工作压力大吗?为什么真要我来回答记者的烦恼是什么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烦也不恼。嘴上喊着烦,但心底里又说不出烦的原因,这是心口不一吗?我百思不得其解。想了又想,就在我要放弃写下去的时候突然茅塞顿开,找到了答案。  相似文献   

18.
我是吉林省龙井县人,朝鲜族.我的父亲和叔叔在抗战时期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朝鲜支队,曾经在金日成将军的直接指挥下战斗工作过.我虽然是个女孩子,可从小受到父辈的影响,崇尚英雄,渴望接受战斗的洗礼. 1951年3月,我从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护士学校毕业,那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开始,我在亲友的支持和鼓励下,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分配到志愿军后勤部队二分部卫生队当护士.这一年我17岁.朝鲜停战以后,我又在朝鲜工作学习了4年,并接触到很多朝鲜的大人物,如金日成将军,以及当时只有十来岁的金正日.如今,我已经进入耄耋之年,然而在朝鲜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9.
兰台春秋     
同学们都说我是个幸运儿,学校一毕业就分配到专业对口的省档案馆工作,周围环境既舒适又体面,工作稳定且轻松.对所有的这一切我也暗自庆幸,对今后的工作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相似文献   

20.
休刊莫随意     
“五一”期间,几位热心的读者和通讯员给我打电话,说怎么又没有看到某报。我说可能是节假日休刊了吧。读者不解,说我们花钱订了报,报社怎么可以短“斤”少“两”、随便休刊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