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本文基于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标分析得出:抚州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不协调,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有待转出;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较大;第三产业存在着过剩的劳动力,劳动生产率较低,产业内劳动力有面临着向其他产业转移的压力。进而提出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拓宽就业主渠道;优先发展第三产业中前向、后向关联效应大,对就业带动效应较大的行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扩大第一产业内部就业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双对数线性模型,分析了甘肃省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通过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得出,未来就业空间最大的是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就业空间最小,并且第一产业存在着大量富余的劳动力需要转移;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系数表明,甘肃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性较差,这样的产业结构不能为就业结构提供充裕的就业空间,相应的劳动力就业也不能充分发挥其作为生产要素增加产值和优化结构的功能。最后,分析结论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三次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同时,就业增长依然缓慢,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协调。文章以山东省历年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结构偏离度对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山东省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越来越协调,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仍不协调,针对这种不协调的状况提出了对应的策略和建议,除了调整产业结构及各产业的内部结构外,还应积极提高就业人员的素质,以使其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不但受制于产业技术进步,也会影响产业技术进步。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1978—2011年三次产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动态影响关系。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长期显著相关关系,而第二产业技术进步与农村劳动力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根据这一实证结论,提出保证农村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顺利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邵文霞 《中国科技信息》2011,(9):284-285,290
灾害发生后,受灾区域的产业结构在恢复重建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使产业结构更加完善合理。受灾区域的劳动力流动对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都会产生影响。因此,要合理利用流动的劳动力资源,发展现代化农业,尽快恢复被毁坏的耕地;调整工业布局,继续保持第二产业的稳步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扩大第三产业规模,使受灾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受灾区域重建相结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回归模型定量地分析了重庆市经济增长与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在重庆市经济增长中贡献并不明显;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第一产业最大,第三产业最小;说明了加快重庆市传统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运用通径分析明确了三次产业比例的相互关系及与碳强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计算三次产业比例对碳强度和GDP的贡献,据此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碳强度影响的灵敏度.研究结论表明:第三产业比例、灰因素等是碳强度增长的主要抑制因素,第一产业比例、第二产业比例等是碳强度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在目前灰因素水平下,降低第一产业比例,增加第三产业比例对降低碳强度的贡献最大,优化产业结构可以降低碳强度1.725个百分点,对实现“十二五”规划碳强度目标的贡献为10.15%.  相似文献   

8.
在产业转型关键期需进一步明确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消耗与水环境的影响。以广东省为例,利用系统动力学构建模拟产业结构、水资源消耗与水环境及影响要素关系的动态仿真模型,并在验证模型一致性的基础上,分别选取水资源消耗量与可用水资源量、化学需氧存量与氨氮存量作为水资源消耗与水环境的评价指标,对产业结构调整所可能引发的水资源消耗与水环境效应进行动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对单一产业重点调整时,第二产业易造成可用水资源量偏低,而重点调整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则分别有助于降低化学需氧与氨氮存量;对三次产业中两类产业进行重点调整时,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在控制水资源消耗、化学需氧存量、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三次产业综合提升时,会加剧水资源消耗,但对水环境质量与经济效益提升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李从容  段兴民 《预测》2005,24(3):44-48
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分阶段和分行业就业弹性变化趋势及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关性以及偏离度的实证分析,提出解决陕西省就业问题的思路是实施就业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通过发展第二产业促进"蓝领就业";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完善社区就业体系;通过工业化加快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施以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的发展与中国产业结构及劳动力结构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社会的职业结构和劳动力的就业状况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由于体制转变和信息化的作用造成的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将会使农村释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信息化使第二产业不再成为劳动力密集的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越来越低。这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升级,对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能够发挥相互利导作用,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健发展,故必须重视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针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概述入手进行分析,分别对于广西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现状、广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作出促进广西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赵路 《未来与发展》2012,35(7):95-98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大,面对经济结构转型下的巨大就业压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愈加突出。国外研究者从多角度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途径以及各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践。针对我国国情,国内学者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约因素、制度缺陷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新时期,我国必须顺应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的规律,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13.
李波  汪戎 《软科学》2011,25(8):115-119,123
首先计算出三大模式在不同人均GDP水平时的产业结构偏离度和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并与云南的情况进行对比,发现云南省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不协调,说明云南今后应该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以扩大就业;然后又从行业就业关联的角度进行就业效应分析,进一步验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扩大云南就业的重要性,认为云南在制定行业发展政策时要特别注重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和教育业等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假设建立了经济增长以及影响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弹性的单因素影响模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将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纳入同一分析框架,验证两者共同作用对就业弹性影响的显著性,采用1991-2007中国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就业弹性不存在明显促进关系,技术创新对就业弹性的影响显著,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弹性影响显著,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共同作用对就业弹性有显著影响。结论认为,基于技术创新的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辽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性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业结构性矛盾一直是困扰辽宁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经过30年的结构调整,辽宁产业结构演进呈现"三产化"趋势,但就业结构"非农化"进程缓慢,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比较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着十分突出的矛盾.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应兼顾"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两个目标,提高结构变动的协同性.  相似文献   

16.
苏远琳 《软科学》2004,18(6):80-82
经济增长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就业的增长。然而,近年来四川省经济高速增长,而失业率却不断上升,究其原因,是由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此,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增加就业。  相似文献   

17.
潘锦全 《科教文汇》2014,(3):217-218
2002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依据当前医学生就业形势,探讨新农合政策下医学生的就业导向。提出在新农合政策下改善当前医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二梅  邓慧琳 《科教文汇》2011,(24):194-195
在现阶段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农村大学生逐渐成为就业边缘化的特殊群体。文章主要从农村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的现状出发,着重对造成农村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影响城市化的相关因素比较研究——以山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和服务业是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三个主要因素。本文以山西为例通过实证研究论证三者与城市化之间关系,认为我国城市化稍低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存在过大的偏差;城市化前期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工业化,到了中后期,工业产值比重和就业人口比重,不再上升,甚至会下降,这时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服务业,而与城市化的相关性更大的是服务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就业结构一般会滞后于产值结构。所以,促进城市化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就业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