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元1227年,夏四月,成吉思汗“拔德顺等州,五月,避暑六盘山”。之后,宪宗蒙哥和世祖忽必烈也曾先后驻跸于此。及至元九年(1272),忽必烈就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冬居长安,夏住开城。长安设安西府,六盘山设开城府,以镇守秦蜀,并于这一时期在开城设置了路、州、县等行政机构,“号为上路”。在这期间,开城设置过一整套行政机构和军事建置,但因元《开城志》散佚,也未发现另有专门著述开城历史的史料。本文依据相关史料就元代开城路、开城州、开城县及安西王府的重要官员作一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元代的开城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2.
元代开城安西王府遗址位于宁夏固原市南20公里处六盘山北段东麓的开城镇。近年来,随着考古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城安西王府的建筑规模及其轮廓初步显现。透过今日残存的断壁残垣,可寻找昔日的繁华辉煌。开城王府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蒙元早期的军事与镇戍活动,留下了难得的名人文化资源;以王府为基地,推广宗教信仰,呈现出了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考古勘探与发现,显示出丰富的考古学文化。  相似文献   

3.
成吉思汗、宪宗蒙哥、世祖忽必烈等蒙元首脑先后在六盘山地区避暑、驻跸。从1227至1258年的30年间,六盘山成为蒙古汗国的军事大本营。为了经营好这个军事大本营,约有2万兵力驻屯于六盘山。自忽必烈封皇子忙哥剌为安西王,设立开城路后,开成具有宗王分封制和地方行政建置双重性,有更多的军队驻守在六盘山地区。安西王府既是元朝攻占四川,消灭南宋政权,又是为直接控制四川等地而设置的军政合一的特殊机构,直接处理秦蜀军政事务,具有极高的地位和至尊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蒙元时期的固原开城安西王相府,是宗王分封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双重性体现。开城地处六盘山地区,这里的特殊建置为蒙元帝国东进中原、南下川蜀、西取吐蕃,夺取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蒙元时期,六盘山区是一个特殊的地区。因蒙元政权早期三位最高统治者即成吉思汗、蒙哥、忽必烈都以这里为大本营,进行过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加之开城安西王府的设立和屯田的广泛开展及镇戍军的驻扎,这个区域迁徙居住有大量的蒙古人和中亚各部族,诸如回回、畏兀儿、钦察、康里、阿速、哈剌鲁、唐兀、阿儿浑等。这里遂成为诸多民族迁徙、定居的重地,导致了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与发展。伊斯兰教的快速传播,促使蒙古人与各族人民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回族。  相似文献   

6.
忽必烈以八思巴为国师,对八思巴执弟子礼,以藏传佛教为国教,设立帝师制度,影响了整个元朝;安西王忙哥刺也信仰藏传佛教,受戒于国师叔父槊里吉察揭兀的重臣商挺也来到安西王府,安西王、王妃、世予、公主等都以“师事之”,由商挺提出,安西王出巨资于崆峒山修建宝庆寺;第二代安西王阿难答的思想是多元的,既有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也有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三关口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隘,历史悠久。元代驿道非常发达,三关口在当时已经有过不同程度的开发。蒙元时期主要通过建立驿站开发西北地区的交通,元代陕西行省建立后通往兰州的驿道走向与汉唐丝绸之路萧关道吻合,但元代开通了六盘山道,即后来的西(安)兰(州)公路。陕西行省驿站中三关口是必经之道,但驿站设在瓦亭,过瓦亭关,既可翻越六盘山西行,也可经瓦亭北上抵达开城、鸣沙站、灵州站、宁夏府路。清代是三关口拓展的重要时期。本文对清代中后期以来文人笔下的三关口进行了梳理,并对清末三关口车道与南坡旧道的修筑作些析论。  相似文献   

8.
六盘山山脉南北绵延数百里,是古代丝绸之路自关中长安西来的第一大山。历史时期的六盘山温热湿润,绝佳的气候与生态条件,形成了六盘山地区极其壮阔的人类历史文化。人文始祖、周先人、秦始皇、汉武帝、成吉思汗、忽必烈、林则徐、左宗棠、谭嗣同等都曾翻越六盘山,并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六盘古道蜿蜒曲折,数千年来承载着六盘山独特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9.
〔元代盛传伊斯兰教〕固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站点。伊斯兰教早有传入,元代以前已有少数人信奉。成吉思汗西征胜利归来,在“探马赤军”中就有很多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波斯、阿拉伯人。他们有的原来是工匠、商人,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有知识的伊斯兰教徒。蒙元在夺取全国政权过程中,以固原地区“六盘山”、“开城”为重要的军事基地。今固原县开城之地,元时有府(路)、州、县设置。驻扎有大量“蒙古军”和“探马赤军”。  相似文献   

10.
1276年龙门禹王庙令旨碑,是载有忽必烈三子安西王忙哥剌保护寺院令旨的石刻,碑陕西韩城县。碑面上刻楷体八思巴字二十三行,下刻正书汉字译文。这是最早的元代八思巴在字碑铭之一,同许多同类碑刻一样,是重要的八思巴字资料。对研究八思巴字和研究中古蒙古语的人,以及研究元代蒙古和元代社会的人,它都是一道手的珍品,自然要引起他们的兴趣。1908年,法国学者沙畹把碑文的图片连同汉碑的法译文发表在《通报》上。前人读释这块碑文的不止一人,其中译注最为“详尽”的,恐怕要算尼古拉·鲍培了。尼·鲍培在他《方体字》一书中,曾为这23行八思巴字作了冗长烦琐的注释,图版、译写、读音、  相似文献   

11.
正自古以来,固原就是西北边陲军事重镇,历史上与安定、高平、平高、原州、镇戎、固原等名称相伴随,史家誉为"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流绕北,崆峒阻南,称为形胜"。这里曾上演了少数民族催马奋蹄、商业巨子"倮比封君"、秦皇汉武边地巡幸、刘秀隗嚣陈兵鏖战、西夏北宋前沿对垒、成吉思汗六盘歇马、安西王府坐镇开城、三边总制驻节开府等众多历史活剧,更有萧关古道上难以散去的历史烟云,丝绸之  相似文献   

12.
十三世纪时,蒙古统治者忽必烈建立元朝,灭亡南宋,统一全中国,把全国各民族和各地区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无疑是有贡献的。忽必烈在位三十一年,是元代国力强盛、社会生产力比较发展的时期。本文拟就少数民族地区这一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作一简单的说明。一北方蒙古族地区在忽必烈统治时期,长城以北的蒙古地区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具体地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上。  相似文献   

13.
元代,忽必烈统一中国后,民族和社会进入到一个新的融合期。在艺术上,包括绘画、雕塑、金银器、丝织品、陶瓷、漆器和其他装饰艺术,都产生了新的形式和风格变化。这既归因于新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文艺创作的环境,也和元代与其它国家地区间的交流相关,宗教性和世俗性开始在艺术表现突出。2010年秋季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日用品、服装、建筑,从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都体现了元代艺术的革新之处,对后世的实用美术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63年,在固原县开城古城址发现一石碑。碑下部残损,碑文(附后)有缺损。首记“元统乙亥蕤宾望日”,即元顺帝元统三年,当为公元1355年5月15日。从碑文内容推知,大约是为修葺祠庙而立。落款立碑人之一,“开城州知州朵儿只”,《嘉靖固原州志·重修朝那湫龙神庙记》载:“元统乙亥,月届蕤宾,连旬不雨,禾且告病,知州朵儿只先一日斋戒,躬率僚吏奉币祝恭,事祠下。”可知此碑是为镌记重修朝那湫龙神庙开城州僚吏捐赠钱物事或“奉币祝恭”事而立。碑文涉及元代开城职官设置、官置机构等,是研究元代开城政区建置及官制、兵制等问题的第一手资料。作者依据大量元史史料,结合元碑提供的资料,论述了元代开城政区的建置及官制。  相似文献   

15.
法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社会功能,其传播也有着特殊的模式.本文结合回回法文化在唐、宋的传播与发展,提出了法文化传播的四种特殊途径,并以元代政治与伊斯兰教的关系为背景,结合安西王阿难达皈依伊斯兰教的历史事件,指出政治因素是回回法文化在元代传播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情系黑土地──记固原县开城乡民办教师罗德乾秦凤举,祁根安这里,昔日安西王府的风采已荡然无存,留给人们的只有光秃的沟壑、山峁和平瘠的黑土地;这里,广种薄收,人们靠天吃饭......就在这块不起眼的黑土地上,坐落着一个小村庄──罗家庄。几十户人家,五六十...  相似文献   

17.
元代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封建王朝,它的存在虽只有八十九年,但是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上却起过很好的作用。特别是忽必烈统治时期,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尤为显著。目前还没有人系统论述元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本文拟就从蒙古诸部统一开始到元朝灭亡时的科学技术成就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元朝卫辉路肇始于蒙金战争时期临时设置的河南路转运司和彰德总帅府。窝阔台汗时期设彰德路,辖卫州、辉州等州县。蒙哥汗时期,卫州作为食邑划入史天泽的真定路总管府。忽必烈即位之初设卫辉总管府。不久,卫辉路先后并入彰德路和怀孟路,至元初期卫辉路的建置才完全稳定。  相似文献   

19.
刘秉忠是元代初期忽必烈身边重要的儒臣之一,无论在生前还是身后,都受到了皇帝极高的恩待。但是细细品味他留下来的一些词,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一种孤独和失落,而这种孤独感与失落感与刘秉忠个人的经历以及元代初期的社会氛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蒙哥汗统治时期对忽必烈封地发动的"阿蓝答儿钩考"是大蒙古国时期的重大政治事件,它通常被认为是蒙古本位主义的"保守派"以打击倾向汉化的忽必烈势力为目的而发动的财政审计(理算、会计)。然而,仔细考察其制度渊源不难看出,这次"钩考"与唐宋传统的"勾覆"制度鲜有共同之处,而更接近蒙古断事官的yārghū司法,所谓"钩考局"不过是yārghū法庭的别称。"阿蓝答儿钩考"其实是大蒙古国权力中枢对忽必烈藩府在河南、陕西等处任命的诸司官员发动的贪污税赋和渎职的司法调查程序。大蒙古国的断事官集团在这场蒙哥与忽必烈之间的权力斗争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