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重要作品《丁登寺旁》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思考。本文从诗歌文本出发,以诗人所信仰的泛神论为理论支持,通过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力求从一个新的角度再次探析自然这一重要主题在诗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诗人眼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好同学》2002,(6)
国丰怡诗歇专页 这里不培养诗人,因为诗人就是诗人。 但诗人背负的竖琴,从这里吟唱着经过……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歌是抒情诗。西方诗学认为抒情诗表现诗人封闭的内心世界,诗人无须从外境出发去寻找诗的源泉。中国诗学认为抒情诗的源泉是外在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生活。诗情是由外境触发的,诗人的想象也离不开外景,诗人创作必须从现实生活出发。  相似文献   

4.
海男,也许是一个有名的诗人;从其此组诗的语言与思维而言,不像是一个年轻诗人的新作。不过现在同名同姓的人很多,不知是不是从前的那个诗人。从我的阅读感受来说,我认  相似文献   

5.
诗人刘章以平实、真挚、厚诚、豁达之心,创造了一个朴质无华、厚重天然、物我流注、终归大适的缪斯的艺术世界,他的诗在我国当代诗坛有着广泛的影响。从农民诗人到学者诗人,从社会功利性到佛音道意的表达,从人生社会百态到哲理意蕴的表达是诗人50多年来诗歌创作的曲折而艰辛的历程。而今诗人还在这个缪斯的大千世界中遨游、拼搏,为人们奉献着一片痴情和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诗人荷尔德林曾经说过,诗人反复吟诵的主题是"还乡","乡",家乡,故乡是出生的地方,从个人角度来说,是母亲的子宫,从全人类的角度是伊甸园。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  相似文献   

7.
胡步芬  陈勇 《文教资料》2007,(14):106-108
本文从希尼的早期诗歌出发,分析希尼诗歌里所表现出的文化冲突语境下的诗人艺术追求与社会责任的冲突以及诗人最终的突破。以时间为序,本文以希尼不同时期的典型诗歌为例分析诗人从冲突到突破的这一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诗人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其主要特点。从内容上,诗人注重表现心灵中的自然,使自我情感融与人类对自然的普遍情感;从艺术上,诗人运用对时间的艺术处理,达到净化自我情感,升华为艺术情感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从海德格尔哲学论著《存在与时间》出发,对海德格尔"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进行了论述,指出诗人陈修元出版诗集《还乡》是诗人引导现代人寻找家园的救赎行为。  相似文献   

10.
情感是诗歌天性的最主要动力之一。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歌。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而情感也是欣赏者体验的核心,体验的出发点是情感,最后的归结点也是情感。欣赏诗歌的目的在于领略诗人抒发的情感,并期望通过诗人的启迪以引起共鸣式的感情燃烧。欣赏者从自己的命运和遭遇,从自己内心的情感积累和先从感受出发去体验和揭示作品的意蕴和感受诗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11.
汉魏六朝的男女诗人们在诗歌创作上存在着不同的创作动机和创作视野。从创作动机上看,汉魏六朝的男性创作动机更加多元化,而女性的创作动机则相对单一;从创作经验上看,汉魏六朝时期的男性诗人们在创作视野上要比女性诗人们广阔得多,创作经验也更加丰富,而女性诗人们的创作视野则显得比较狭窄,创作经验也更单一。  相似文献   

12.
教学古典诗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诗人的生平、诗歌创作时的心境以及创作风格进行细致的了解,从不同角度全面、深入、透彻地了解诗人的创作初衷,从而真正地理解诗歌。教学时,对诗人相关资料的引入,教师要从诗词本体出发,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并对照比较来理解诗歌,真正提升诗词教学的效益。  相似文献   

13.
很多新生代作家在成为小说家之前是很出色的诗人,如:韩东、林白、陈染、鲁羊、海男、王小妮等。从诗人到小说家的过渡并不是背叛和逃离,而是另一种固守。是为了完成诗人的使命而不得不寻求的一种生存策略。他们在小说中要完成诗人的职责:从另一个角度赋予或维护当代生活的诗性,揭示当下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况。  相似文献   

14.
美国当代女性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母性诗歌系列"通过歌颂母性,开创了20世纪中后期美国女性诗人的重要流派,即"母亲诗人"。普拉斯的"母性诗歌系列"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她自己的儿女为创作对象和创作灵感来源的诗歌;第二部分,注重思考和探索母性体验与创作力之间关系的诗歌。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母性诗歌",旨在揭示诗人创作"母性诗歌"的重要意义,即诗人通过书写母性来确定自己的诗人身份、实现自我的转变,试图从自身的"三重困境"中走出。  相似文献   

15.
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被誉为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其诗歌所特有的鲜明风格形成于他对象征手法的独特理解和娴熟运用。叶芝运用象征手法经历了从简单复现到间接转意到自创体系的过程。通过象征手法的转变,叶芝也完成了从伤感的抒情诗人到愤怒的民族诗人到深刻的哲学诗人的蜕变和升华。  相似文献   

16.
史蒂文斯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亦是世界诗坛上颇有影响的诗人之一。本文结合史氏的创作经历,着重探讨诗人的诗学:诗歌想象与现实生活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文学史家历来把他与李白、杜甫并称,称为唐代的三大诗人。从诗人的学识、人品、进步思想、文学上的成就以及一生对人民的同情与关怀上看,的确是当之无愧的。可是在对白居易的研究中,大都着重于他中举做官到贬江州司马之前一段时期。的确,这一段时期无论从政治活动上还是从文学创作上说,都是诗人的黄金时期,是应该认真加以研究的。然而对于诗人的青少年时代(出生到中举以前)  相似文献   

18.
梁丽  卢振军 《文教资料》2006,(20):91-92
斯宾塞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人中的诗人。”本文按照“摹仿自然”的诗学思想,从镜子、海水、鲜花等意象分析斯宾塞是如何运用自然意象深化诗歌主题的。  相似文献   

19.
李德武是当代有影响力的实力派诗人之一,文章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出发阐释了李德武诗歌写作的地理状貌及其心路历程。无论是从故乡到异乡,还是生活在别处,“在路上”的游牧姿态是诗人的生命本色和求索的精神特征—这种“无根”状态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象征性症候。“井”是诗人频频吟唱的主题意象,揭示了诗人在寻找心灵故乡时徘徊与挣扎的深层心理;“会思考的芦苇”是诗人重要的审美观照物,对“芦苇”的反复吟咏表现了诗人的知性品格和玄思境界。除诗歌创作外,李德武的诗歌批评和哲学随笔也很出色,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理念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著名的国际汉学家宇文所安先生认为"盛唐诗是由一种我们称之为‘京城诗’的现象所主宰。"他将盛唐时期的诗人分为京城诗人、非京城诗人和介于京城与非京城之间的诗人。宇文所安先生大致根据时间的先后区分出了"第一代京城诗人"和"后生京城诗人"。本文拟从这一划分着手来探求盛唐时期"京城诗人"的写作趣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