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新闻主播既是一种媒介形象,又是一种被符号化的社会角色。镜头前的新闻主播和其他职业从业者一样,都是在特定岗位上通过受社会规范所制约的表演行为塑造特定的角色形象,不同的是,新闻主播更肩负着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作用,其代表的不仅是单独个体,更是党和国家的主流媒体形象。基于社会表演学三大核心矛盾,完整的新闻主播形象的塑造需要平衡好“自我”与“角色”形象、保持“前台”与“后台”表演的一致性、完成设定“脚本”与“即兴”发挥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商业资本后台操纵、大众媒介作为编码工具发挥信息传递与议程设置功能,制造话题聚集粉丝围观,赋权公众造星,增加粉丝资本、情感投入,合力打造偶像符号;大众媒介开拓公共话语空间,利用公众情感空虚痛点发展虚拟社交,建构与偶像双向互动的虚拟镜像,社群区隔和交往功能刺激粉丝对偶像发展的责任感与情感陪伴,激励情感消费;偶像身体作为符码载体成为审美对象,在追求美感享受的消费社会中被装饰与规训;其中消费服从商业逻辑从观看者转向被凝视物,大众媒介营造女权回归的仿真镜像。  相似文献   

3.
自2021年以来,大陆的短视频平台上涌现了一大批拥有传播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台湾短视频博主,他们在大陆架起了两岸沟通的桥梁,扮演着两岸交流的民间使者形象,对于加强两岸民众沟通交流和消除两岸隔阂具有重大积极作用。基于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研究发现,在短视频平台上,表演的前后台界限已经模糊,表演舞台不断扩张,“后台前台化”现象突出,通过“后台前台化”建构个人形象是在陆台湾短视频博主选择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4.
王传晓 《今传媒》2006,(5):56-57
博客又称“博客日志”或网络日志,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网络的助力,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日志突破了个人的范围,得以广泛传播。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体系,这种传播行为实际上是人们后台行为的前台化。这一转变是个人表演欲望、社会窥视欲望和媒介扩张的结果,这种转变表面上是个人空间的扩大,实际却是新媒介对个人空间的又一次挤压,是个人空间的又一次失守。戈夫曼“拟剧理论”的前台后台概念欧文·戈夫曼被誉为20世纪最为出色的社会学家,“拟剧理论”是他提出的重要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将虚拟偶像及其粉丝作为研究对象,参与式观察虚拟偶像及其粉丝的拟社会互动,探寻虚拟偶像驯化的过程与原因。研究发现虚拟偶像驯化是资本、技术和粉丝三方共谋的结果,身份认同、社交安全需要和崇拜情感是维系虚拟偶像及其粉丝拟社会交往的纽带。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其背后潜在的社会现象与问题,以期为国产虚拟偶像的审美转化提供启示。【方法】文章以内容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综艺《2060》中出场的25个虚拟偶像的身体拟像进行编码。【结果】研究发现,虚拟偶像里中老年形象的缺失,折射出现代的容貌焦虑。资本为粉丝提供了一套审美符号幻象,在阳刚与阴柔二元对立的消解中产生了新的审美理念,同时虚拟形象普遍受国外二次元文化影响较深,难以自成一格、破圈成长。【结论】我国虚拟偶像的发展能够从以下3个方面寻求审美转化启示,即加强现实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大众日常生活,实现多元化形象交流对话,并对传统国学资源进行融合运用。  相似文献   

7.
闫宝  畅榕 《东南传播》2016,(12):90-92
本文以媒体赋权为视角,对偶像产业的最新发展进行了分析。全文从偶像塑造、粉丝参与、IP运营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偶像塑造方面,本文讨论了"网红"式的偶像生产,直播化的"偶""粉"互动,众筹型的推广营销、跨界式的多元经营等问题。在粉丝参与方面,本文讨论了粉丝自组织应援,粉丝全程参与偶像养成及粉丝创造虚拟偶像的问题。本文作者认为,偶像与粉丝之间直接的、深刻的、多维度、多元的链接构成了"互联网+"情境下偶像产业的核心,偶像产生的过程由传统的"单向、受控、一味接受"转变为了"互动、自由、自我创造",这进一步促成了偶像、粉丝、经纪公司之间权力的重新分配和关系调整。偶像与粉丝正逐渐摆脱经纪公司的控制,成为了各自有权的个体,相互作用,而偶像产业的一切都正在或将要为之转向。  相似文献   

8.
自我呈现作为一种交往技术,一直贯穿于人类的社会互动行为之中。戈夫曼(Erving Goffman)将“舞台”“表演”的隐喻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出了自我呈现的拟剧论(Dramaturgy),从而被后起的相关研究奉为圭皋。而进入数字时代以后,社交媒体中的云端交往使人们的自我呈现不再囿于面对面的在场情境,戈夫曼所言“前台”“后台”“印象管理”“舞台设置”等概念也在新的社交语境中呈现出新的姿态。在这一系列新变中,被戈夫曼在自我呈现研究中有意回避的“自我”构建问题,逐渐浮出了水面。  相似文献   

9.
杨凯乔 《今传媒》2022,30(1):93-96
《守护解放西》作为我国首档警务观察真人秀节目,采用“纪实片+观察真人秀”的拍摄手法和制作方法,通过展开基层民警的故事化叙述,将冒着烟火气的影视基因注入警务观察纪实片,塑造出以坡子街派出所民警为代表的可爱、可亲、可敬的人民警察形象,实现了前台表演与后台制作双向促进的传播创新,开创了我国公安宣传工作的创新模式。本文运用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对此次节目的前台表演、后台筹备、前后台统一的工作实践进行传播学解构,指出警务观察真人秀节目传播工作的不足之处,并针对性地提出完善路径,从而为我国公安机关观察类真人秀的传播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迭代,虚拟偶像的传播范围及影响力也在逐渐提升,其逐渐扩大的粉丝群体成为不容忽视的研究对象。本文基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以虚拟偶像洛天依为个案,探究虚拟偶像洛天依粉丝的情感互动行为的类型、情感互动的过程,以及情感互动后粉丝所产生的与虚拟偶像之间的情感联结。  相似文献   

11.
宋雷雨 《现代传播》2019,(12):26-29
互联网赋权下,虚拟偶像的粉丝由以往文化研究中的文本"盗猎者""游牧者"发生了更具正义性的生产者身份转向,成为更具复杂和暧昧性的文本生产者与消费者。基于此的粉丝参与式文化呈现出更加平民化、强生产者色彩与高生产能力、权力分层和权力反转、文本生产更易从边缘走向主流等特征,并促成了虚拟偶像粉丝的自我认同、集体认同和社群巩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网络视频直播悄然兴起,视频主播在这一热潮中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直播软件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投身到视频直播的热潮之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认识个体参与网络直播的现象,文章从拟剧理论角度对视频直播中的主播角色进行分析,认为非职业主播通过直播活动,实现了虚拟的自我角色实现过程和身份重构体验;半专业化主播经由直播活动,实现了其主播的大众角色认知转向明星的身份重构;专业化主播通过直播过程,实现了主播的大众角色认知走向多元的重构。在我国转型时期下加强对网络直播现象的关注,才能更好促进该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短视频的兴起为图书馆员展示自我形象提供了新的舞台。文章借助拟剧理论和网络民族志方法,对图书馆员在短视频平台中的自我呈现行为展开分析,以期探究该群体的自我呈现逻辑并为改善该群体的社会形象提供参考性意见。研究发现,图书馆员在短视频平台中主要呈现出忙碌敬业的“打工人”、博学睿智的阅读推广人、耐心热忱的科普人、严谨细致的专业人和热爱生活的文艺人五大类形象。在自我呈现实践中,图书馆员采取了积极理想化演绎、剧班化共谋、后台化展演和符号化表达等叙事策略。总体分析,图书馆员的此种自我呈现具有解构公众刻板印象、满足公众信息需求、拉近与公众的心理距离等积极意义,同时也存在表演痕迹重、范式同质化、社会影响弱等局限。基于此,图书馆员可以从弱化表演痕迹、提升媒介素养、深化后台前移、把握流量密码等维度优化短视频实践,塑造更为良好的媒介形象。  相似文献   

14.
冯莉  许妍怡 《新闻通讯》2014,(11):43-45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社交平台成为人们的新兴生活领域,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互动模式和表演模式也出现了新的特点。本文通过对百度娱乐明星贴吧的参与观察以及文本分析,选取"粉丝"这一群体,对粉丝自我呈现的过程进行研究,分析粉丝在网络传播中呈现的形象、角色类型以及角色表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现象级的网络综艺《创造101》呈现出选秀综艺节目新模式,从消费偶像向创造偶像转变,本文结合《创造101》文本,从资本主导下的文化工业生产和原子社会中的粉丝集体狂欢内外两个维度分析这一转变。选秀节目作为文化商品,在形式上呈现出程式化倾向,在运作上呈现出父权资本逻辑,在文化工业的操纵下,资本推动粉丝群体集体狂欢,将粉丝和偶像都裹挟其中。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平台的涌现使得受众话语有被听得见的可能,搭借流量热度,粉丝群体的诉求和意见逐渐被关注和采纳,粉丝的主体性与“偶像人设”开始交汇,但粉丝群体再中心化建构的“偶像人设”其合理性还有待商榷。新媒体视域下,资方在偶像人设的建构与运营过程中影响力依旧庞大,但粉丝对人设建构的主导性潜力却愈发不可忽视。本文将转变视角,立足于粉丝内核,从粉丝文化角度运用案例分析法来研究偶像建构与崩塌过程之中“人设”问题,试图概括这一过程中背后的粉丝特征的和深层粉丝文化社群逻辑。  相似文献   

17.
杨璐 《视听》2022,(4):93-95
人物专题片的核心要义是人,一部专题片需要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密钥,实现从单一现实呈现向更深入的社会价值彰显及艺术升华的转变.央视科教频道《人物·故事》节目中的专题片具有时代特性和传播价值.从拟剧论的视角看,《人物·故事》让人物具有一定的印象管理意识,通过前期策划塑造其前台和后台形象.同时,在后期剪辑中,设置适宜的屏幕...  相似文献   

18.
姚远 《今传媒》2024,(3):114-117
品牌虚拟代言人是品牌形象的重要载体,自诞生以来,因具有超长在线、风险可控、边际成本低等优势而受到众多品牌方的青睐。随着网络技术进步和品牌沟通模式的升级,虚拟代言人从被称作“吉祥物”的2D卡通形象升级为数字化的3D虚拟偶像。本文对品牌虚拟代言人的迭代、虚拟偶像的文化逻辑以及升级的拟社会互动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拟社会互动理论探讨了虚拟偶像如何从二次元走进现实,进而在与受众的拟社会互动中为品牌带来经济效益,旨在为品牌虚拟代言人实践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网络直播具有"人人都能表演+实时互动交流"的特质,充分释放了人们的表演欲望,可视的后台暴露和由此激起的想象性景观,构成了对用户的吸引力。主播与粉丝、粉丝与粉丝之间的互动给予了陪伴感,并使人的感官重新部落化,提供了人们身临其境的现实感。在以上优势和资本的裹挟之下,网络直播获得了飞速发展,但也滋生了色情、造假、偷拍等乱象。政策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陡然增加倒逼直播行业内容升级和平台转型。网络直播既非洪水猛兽,也非人蓄无害,需要有关部门在媒介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引导下,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20.
直播带书是新媒介环境下传统出版企业与社交媒体、电商平台跨界融合的新生事物.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这一新型线上商业零售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出版营销实践.文章从主播的身份角度分析了当下直播带书的应用模式,以符号消费、拟剧论、受众商品和准社会交往理论为观照,从构建主播人设形象、提升主播图书选品能力、丰富直播带书营销场景、创新直播营销话术4方面探讨了新媒介环境下提升直播带书营销效果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