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国际传播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国际关系的动态。数字化时代社交网络不仅是全球传播的必争之地,还承载了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传播使命。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社交媒体时代下的国际传播实践,强调适应不同文化和受众的重要性,同时分析西方国家社交媒体发展趋势和各平台特点对国际传播的影响,并提出一系列策略,以引导国际传播在社交媒体时代取得更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随着教育国际化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为充分了解社交媒体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应用与影响的研究,本文梳理了在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的相关文献,并且重点关注了社交媒体使用与跨文化适应的文献.梳理后发现:现有的文献基本肯定了社交媒体使用对在华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产生的负面影响研究较少;目前的研究多集...  相似文献   

3.
面对网络传播“反连接”及社交媒体消极使用现象的浮现,本文基于传播心理学视角,考察评价恐惧对社交媒体分享回避的影响以及社会网络的调节作用,使用负性评价恐惧量表(BFNE-S)、正性评价恐惧量表(FPES)与自制社交媒体分享回避量表,对659份样本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正性评价恐惧与负性评价恐惧对社交媒体用户的分享回避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负性评价恐惧的影响更大。社会网络的强弱关系对正性评价恐惧之于社交媒体分享回避的影响具有调节作用,相比弱关系社会网络而言,强关系社会网络中正性评价恐惧对分享回避的影响力更大。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深度访谈研究方法,对全球涉华记者社交网络的结构、影响力以及功能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全球涉华记者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推特上形成相对松散的社交网络,呈现区域聚集性的特征。美英国家涉华记者社交网络影响力高,在社交网络中拥有更高网络资源调节和控制能力。涉华记者所在媒体机构的现实影响力及在全球媒体传播格局中的位置,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偏向,以及记者个体社交媒体使用频率及目的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社交网络超越时空限制,链接行动者和涉华信息,以涉华议题为纽带,形成融信息、网络和情感支持为一体的网络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近年来,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上海已成为国内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排头兵”和先行者。但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仍存在社交媒体影响力较小、知名度低、空租率高的问题,如何提高社交媒体的影响力,提升知名度,成为目前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方法】针对这一情况,文章采用扎根理论和深度访谈设计社交媒体用户使用行为的因素,并结合技术接受模型与AISAS模型,构建影响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理论模型。【结果】以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社交媒体用户使用行为情况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创新性地建立出三个理论结构模型,提出影响社交媒体传播效果的因素。【结论】根据三个理论模型之间的影响关系,借鉴国内外优秀做法,从三个维度提出建设有影响力的社交媒体矩阵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8,(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成为网民传播政治或社会公共事件等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本次研究基于全国103所高校3036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了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传播行为还处于一种比较低的卷入状态;性别、城市等级、学校类型、民族和政治面貌可以影响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媒介信任和媒介素养也会影响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除此之外,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还受到政治信任、政府满意度和政治效能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社交媒体在Web2.0运动的影响下蓬勃发展,并迅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人们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包括对于大学生的寒暄文化。通过对社交媒体下的大学生寒暄文化的发展以及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现阶段发展的一些问题,为研究社交媒体影响下的其他领域的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留学生对社交媒体的选择和使用大多被归因于适应他国文化和维系本国情感的需要,但对于留学生代购群体来说,微信既是社交平台也是商业平台,平台中的隐私管理成为一种独特而复杂的数字实践。本文改变了以往文献中社交媒体平台影响留学生身份建构的研究思路,从用户本身出发,基于传播隐私管理理论的分析框架,对中国留学生代购群体的社交媒体隐私管理行为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留学生代购群体通过隐私管理平衡"做生意"和"做朋友"之间的矛盾,通过隐私让渡和观众隔离重构隐私边界,通过对个人隐私信息的策略性表露和选择性隐藏,建构符合客户需求的数字形象,获取客户信任,隐私管理成为一种带有商业色彩的情感劳动。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适应(Intercultural Adaptation)是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研究主要关注旅居者(客体)对东道国(主体)的大环境适应,而对适应的双向性和适应环境问题有所忽视。本文通过系列观察,发现了多层面跨文化适应的现象。本文指出,跨文化适应研究不应忽略主体向客体适应的逆反现象。而这种逆反适应现象会在"微观环境"下进行。微观环境的适应与微观环境的建构同步,建构过程中主次不明,双方互动协商,主客地位多有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媒介迭代背景之下,如何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特性开拓中医药文化视觉传播的路径与策略。【方法】选择新浪微博平台作为数据来源,通过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数据结果进行定量研究,以数据客观地展示社交媒体上中医药文化视觉传播的现状并提出未来传播策略。【结果】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社交媒体上中医药文化视觉传播有了更广的范畴,但是中医药文化传播需要新的研究视角。从微观层面进行探讨,助力中医药文化传播体系的建设。【结论】想要提升中医药文化视觉传播的效果,需要挖掘中医药文化中的视觉元素,把视觉元素提炼出来与艺术结合,最终呈现出大众可以接受的视觉传播信息。  相似文献   

11.
蒲信竹 《东南传播》2021,(1):113-117
为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上行社会比较和自我表露,构建了社交媒体使用影响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序列中介模型,并对71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社交媒体使用强度、大学生消费文化、上行社会比较及自我表露之间相关显著;2.社交媒体使用正向预测大学生消费文化,上行社会比较和自我表露在二者关系中起到多重中介作用;3.该中介作用包含三条路径:上行社会比较的部分中介作用、自我表露的部分中介作用、以及上行社会比较和自我表露的序列中介作用。本研究为正确引导大学生消费文化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学术信息传播是社会传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社交媒体上学术信息的传播机理,有助于研究人员积极使用社交媒体,促进学术信息的传播。文章首先对学术传播的发展历程及模式演进进行研究,其次分析了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及要素,最终得出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学术信息传播模型及传播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3.
韩瑞霞 《新闻大学》2023,(3):90-103+122-123
本文以全球公众“上海文化”评价数据为基础,从文化刻板印象理论、媒介竞争理论与意见市场理论出发,通过回归和调节作用分析发现:(1)文化刻板印象是城市形象传播必须面对的既定前提;(2)影响城市评价意见分化的主要力量是互联网,而非社交媒体。(3)从媒介介质角度出发,高程度文字和图片接触反而会降低高互联网使用人群的评价,中国社交媒体高使用人群中的高文字接触者的评价反而不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社交媒体对档案文化传播的影响,并以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为基础,对档案文化传播过程中的5W要素进行分析.与此同时,构建出基于社交媒体平台的档案文化传播双层互动反馈机制,并说明应用该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人民日报》抖音号短视频为研究对象,对其视频内容特性和用户参与度之间进行归因分析,探讨主流媒体如何在新型社交平台上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研究发现,《人民日报》抖音号重视正能量故事的讲述,人情味、重要性、实用性元素在整体上对用户的参与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作用。部分趣味性短视频获得了良好的用户参与,但从总体样本来看未在统计学意义上对用户参与度产生正向影响。现有样本在动态性视听语言的使用上尚未表现出显著优势,在遵循新闻真实客观的前提下,主流媒体如何适应新型社交平台的传播特性创新视听语言,将是未来探索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张耀兰 《新闻知识》2023,(11):3-13+93
以“中国访问学者”为研究对象,以其访学期间的社交媒体使用动机为出发点,以其所经历的对母国和东道国的“双边”文化认同经验自测作为落脚点,观察前者对后者的影响。通过深访进行预调查,通过问卷获取详细数据。研究发现,被试者在访学期间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动机是人际交流,其次是信息传受,他们对母国的文化认同普遍高于对东道国的文化认同;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其“双边”文化认同无显著影响,社交媒体使用动机产生的影响显著,其中人际交流动机的影响最为显著,信息传受动机的影响则较弱。不管是哪种使用动机,均对被试者的两类文化认同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JK制服文化,作为ACG亚文化在中国发展出的重要分支之一,经过中国网络社交媒体的传播与融合,展现出了有别于日本高中制服文化的新型文化符号,并且伴随着消费主义的发展,这种亚文化群体在中国青少年人群中迅速传播开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文采用对比研究法分别分析了新浪微博、腾讯微信和抖音这三个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对JK制服文化的传播与营销,力求通过质化研究探寻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与营销中JK制服文化的引进和发展之路,研究消费主义文化对其通俗化的影响,最终反思这一亚文化潮流趋势下亟待解决的青少年身体及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博物馆社交媒体应用的相关研究,发现国外研究主要聚焦于社交媒体对博物馆权威影响的探讨、博物馆社交媒体应用情况的综合分析、社交媒体促进博物馆教育的策略应用、社交媒体对博物馆管理的影响、行业社交媒体应用指南的发布,这些主题从分析社交媒体应用的可行性到观察应用效果,再到思考应用影响、提出初步的应用规范。而国内研究主题明显分为三个时段,即以借鉴启示为主的萌芽阶段、以传播营销为主的实践阶段、博物馆核心职能实践与探讨阶段,整体上更关注社交媒体应用的正面效应。相对而言,国内博物馆社交媒体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传播和营销,特别关注现象级博物馆社交平台运营策略;在国内各类博物馆社交媒体应用的定量研究中,研究对象类型比较单一;少部分研究关注社交媒体与博物馆教育等核心功能及相关管理机制的影响,但极少关注如何规范社交媒体的运营以确保博物馆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19.
沈秋月 《今传媒》2024,(2):15-18
相较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效果显著、传播范围广泛的特点,给健康传播带来了机遇,如何利用新媒体优化健康传播效果日益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媒介可供性是一种全新的媒介研究视角,本文对媒介可供性视角下社交媒体健康传播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进行了概述,并基于媒介可供性框架,即生产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梳理了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微信健康传播的创新型实践,并从实践中抽丝剥茧,发现了微信的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社交媒体的健康传播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7,(9):55-62
近年来的公共危机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的参与动机与行为已成为公共危机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运用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探讨了公共危机传播中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动机结构及其对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公共危机传播的动机主要有信息、公共、社交、共鸣和宣泄动机;信息、公共和社交动机对公共危机信息获取和生产行为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宣泄动机正向影响公共危机信息生产行为;共鸣动机负向影响公共危机信息获取和生产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