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新传播技术不仅改变了媒介生态,也重塑了公共卫生防控体系。本文从社交媒体在疫情预测、公共沟通和传播干预等方面入手,分析了社交媒体如何介入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首先,基于事件与症状,社交媒体可以对公共卫生事件及疾病的发病率、规模进行预测;其次,通过推进公共参与,社交媒体可以弥合公共卫生资源获取上的不平等,促进疫情中的公共沟通;第三,社交媒体还能有效地参与健康传播干预,实现公众从认知到行为的改变。最后,文章探讨了社交媒体参与疫情防控中的数据与隐私问题及理性对话如何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7,(9):55-62
近年来的公共危机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的参与动机与行为已成为公共危机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运用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等实证方法,探讨了公共危机传播中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动机结构及其对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公共危机传播的动机主要有信息、公共、社交、共鸣和宣泄动机;信息、公共和社交动机对公共危机信息获取和生产行为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宣泄动机正向影响公共危机信息生产行为;共鸣动机负向影响公共危机信息获取和生产行为。  相似文献   

3.
倪炜伦  薛可 《东南传播》2021,(5):108-112
近年来社交媒体用户已成为公共卫生事件扩散的重要助推力.基于动机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回归分析法,探究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用户参与传播的动机与行为.结果表明:在公共卫生实践中,对社交媒体用户传播行为影响最大的是公共动机,即越积极维护公共利益的用户,越会踊跃地在社交媒体中生产危机信息;宣泄动机和共鸣动机对用户的公共危机传播行为影响较小,但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从众动机对社交媒体用户的传播行为未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6,(19):36-42
理解不同类型个体在网络公共事件中的参与行为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知网络公共事件的特点与发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究了大学生群体中人格特质对媒体信任和网络公共事件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1.大学生群体对网络公共事件的参与行为可二分为围观式参与和互动式参与。2.高外倾性群体在网络公共事件的互动式参与中居于主导地位。3.高宜人性和神经质群体更倾向于围观事件。4.宜人性和开放性人格特质影响个体的媒体信任度,而媒体信任度与网络公共事件的互动式参与呈正相关。5.性别和学科背景对大学生网络公共事件参与行为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政治融媒体已成为中国青年获取政治信息、形塑政治态度的重要渠道。相较于过往研究,本文从政治社会化理论视角切入,以整群随机抽样法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62所高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N=3011),探讨政治融媒体的使用对中国青年政治信任的影响,并通过链式中介模型考察媒介可信度和国家认同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融媒体使用对政治信任、媒介可信度及国家认同都有显著正向影响;媒介可信度与国家认同在融媒体使用对政治信任的影响中,发挥着独立中介及链式中介效应。研究揭示了新兴融媒体对青年政治信任的积极作用机制,对于融媒体时代如何提升我国的政治传播效果,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也在现实层面验证了融媒体在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塑造青年人政治信任方面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内已迈入信息化时代,公共危机的传播能力逐渐加强,其中社交媒体用户的参与动机与行为已经成为了公共危机传播的主要因素,本文基于此展开研究,首先对公共危机的本质进行简要介绍,其次对公共危机传播中社交媒体用户的参与动机进行概述,分别为信息、公共、社交、共鸣与宣泄五个动机,最终分正负两面对公共危机传播中社交媒体用户的行为影响进行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7.
乔秀宏 《东南传播》2018,(6):116-120
近年来的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作为休闲娱乐和信息获知、分享的重要渠道,也为大众提供着发声平台.本文运用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调查了突发公共事件情境中人们的转发行为现状以及产生转发行为的动机.研究发现:该类事件的性质弱化了社交媒体平台的社交属性、尊重需求,转发行为主要出于利他动机、认知需求、安全需求和情感需求;各类动机的同意程度越高,微博转发形式越多样化;女性比男性在信息防范和评论警惕性上显示出更高的媒介素养;年龄和专业背景也会在不同动机的同意程度上存在显著相关性.这些发现可以为突发公共事件的及时、准确扩散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8.
微信的普及不仅带来了社交方式的变革,也为社会舆论的表达开辟了新的空间。目前,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介逐渐成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传播的发源地,网络舆论的勃发和反转都集中于此。但是社交媒介中谣言和情绪化信息泛滥,政府部门与主流媒体的失声和滞后造成了网络舆情危机的出现。本文就"山东疫苗事件"的微信传播为例,分析移动互联时代舆情的流变及其特征,探讨政府、权威部门和媒体在面对舆情危机时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媒体(We Media)已经成为时尚的代名词之一,它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以其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越来越成为公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交工具。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群体,更是表现出对自媒体应用自如,人际关系的交往与发展也基本都是通过自媒体来完成,对自媒体的依赖性不断增强。本文以微博为例,通过调查研究大学生对微博的使用情况分析自媒体对高校大学生社交方式的影响,进而得出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交的利弊,以及在其影响下大学生行为方式、媒介素养以及价值观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6,(16):32-36
社交媒体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也是情感交流、情感建立、情感互动的场域。社交媒体以其圈层传播、熟人传播、强关系链接等传播特点,极易将某种恐慌情绪作为事件传播的背景,植入风险论证的各种话语建构当中。情感在公共事件的意见表达中,并非全是非理性成分,相反,在中国语境下,情感是人们参与网络抗争的一种"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的直接体现。在研究社会突发暴力事件在社交媒体的风险传播中,有必要对情感因素在风险传播中的作用与功能进行考察,以期能够更加全面解释为何在社交媒体的风险建构和风险论述中会呈现出与传统媒介系统与专家系统较为尖锐的对抗。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优衣库不雅视频事件为例,根据约书亚·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理论,分析了社交媒体对大众行为的影响。提出了社交媒体主要是从渗透式参与和二次创作后的再次参与两方面影响大众的行为,而这种参与行为也是在媒介场景融合之后出现的结果。希望通过结合实例对媒介情境论的探讨,为当前的大众行为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政府公共传播是组织传播和媒介规范的交叉概念。作为推动民主社会进程的机制构成,政府公共传播是基于公共决策、信息接近和社会责任的最佳社会决策框架而建立的“公共话语系统”。社交媒体重构了政府公共传播的要素指涉语境,“秩序协同”成为我国政府公共传播话语实践的主导模式。通过运用语境重构方法对微信平台的政府公共传播多元话语主体生成的关键文本进行文本间语境重构分析,以检验政府公共传播各行动者在社交媒体的策略实践能力。研究发现,在重大公共事件传播中,官方机构以“权威发布”的强话语文本建构公共传播“主调”,并通过机构间文本互文和修辞维持话语秩序。媒体文本对政府文本,尤其是关键文本高度依赖并将“协作修辞”作为其主要话语策略,此外,公众参与政府公共传播的话语空间仍然有限。据此,本文提出了我国政府公共传播的“协同责任”媒介规范理论,主张社会责任论与公民参与相结合的责任协同范式。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7,(3):65-69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不断普及。媒介化社会和高风险社会双重背景下的中国,突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呈现出群体非理性等特征。社交媒体的去中心化传播特性和开放的话语表达使得极端言论和情绪快速增殖,民间话语和官方话语在社交场域中既相互博弈又相互融合,重构了新的话语空间和公共领域。文章以近两年各地频发的"出租车罢运事件"为案例,从场域理论、话语分析出发,分析群体性事件中社交场域的话语互动与博弈过程,并提出群体性事件中社交媒体舆论引导的策略与路径。  相似文献   

14.
社交媒体信任是影响用户隐私风险感知和自我表露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网络人际信任,构建了社交媒体信任影响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隐私风险感知与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模型。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501位社交媒体用户的媒体使用数据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隐私风险感知与自我表露并无显著相关性;2.社交媒体信任负向影响用户的隐私风险感知,网络人际信任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3.社交媒体信任正向影响用户的自我表露,网络人际信任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因此,对于理解社交媒体信任影响隐私风险感知和自我表露的解释机制,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在风险社会中,科技的发展不仅是衡量现代性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催生不确定性的重要原因。社交媒体的发展很大程度改变了风险传播的景观,使得风险认知和媒介信息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临近核电站建设区域社交媒体用户进行调查,旨在探讨社交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对受众风险信息搜索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从社会认知理论出发考察社交媒体环境中信息的质量对受众反应的作用过程。结果显示信息质量可以通过影响用户的风险认知、风险知识水平和自我效能三个变量影响其风险信息搜索行为,从而证明社交媒体所构建的信息环境会显著作用于人们对于风险的认知和行为反应。本研究的发现期待可以为风险传播中的有效公众沟通策略以及线上风险信息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黄鸿业 《东南传播》2014,(7):105-106
采用匿名抽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按照"环境认知——价值形成——社会行为"的传播效果层次研究模式,对大学生参与掌媒虚拟社交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在虚拟社交中存在认知上的"第三人效果",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媒介依赖;对此,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他们合理使用掌媒虚拟社交,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7.
截至2013年,全球社交媒体的使用者已经突破10亿,而且使用人数还在不断增长.社交媒体/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已经成为当下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内的热点话题.2012-2013年,欧美地区先后推出了八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有关社会化媒介研究方面的学术著述,并得到了国外重要新闻传播学期刊的公开推荐①,它们是:伯兰吉尔(Berenger)编著的《社交媒体开战:推特时代的愤怒、反抗与革命》、特罗蒂尔(Trottier)撰写的《犹如监视的社交媒介:反思聚合世界中的能见度》、马威克(Marwick)的《状态更新:社交媒介时代的名人、曝光和品牌推广》、德鲁克(Drucker)和冈伯特(Gumpert)联合编纂的《管制社交媒介:法律和伦理上的考量》、斯坦奇(Standage)的《不祥之兆:社交媒体的第一个2000年》、洛德(Loader)和默瑟(Mercea)合编的《社交媒介与民主:参与型政治的革新》、卡巴尼(Kabani)撰写的《社交媒介营销的禅宗之境:通往建立信任、制造传播和提高税收的便捷之径》,以及福克斯(Fuchs)、布尔斯马(Boersma)、奥波尔布瑞茨朗(Albrechtslund)和桑多瓦尔(Sandoval)合编的《互联网与监督:Web2.0和社交媒体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分析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社交媒体在传播时的优缺点,以及对传播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6,(22)
本文从媒体这一行动主体出发,以北京食品安全事件的"媒介呈现"作为切入口,对2008-2015年间的北京食品安全事件的媒体首发报道开展研究;侧重从报道的地方特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议程互动及社交媒体平台会话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传统纸媒和电视媒体仍然是北京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爆料的主要平台,消息来源以公众和媒体曝光为主;新媒体在传统纸媒、电视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持续发酵之后,承担了延续公共讨论的作用,部分社交媒体中的公众讨论呈现了扭转主流媒体话语权的倾向。公众的话语在社交媒体平台中成为主导议程的主体,通过质疑、反对等方式,扭转了主流媒体对部分报道的议程;对主流媒体的话语权进行争夺。  相似文献   

20.
从意见领袖影响力来源出发,探讨其在社交媒体阅读推广中对用户参与意愿的影响,可为提升数字阅读推广服务效益提供参考建议。文章以TAM及其扩展模型、信任理论、传播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结合社交媒体阅读推广活动中意见领袖的特征,构建意见领袖对数字阅读推广用户参与意愿的影响模型以及相关测评量表,采用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意见领袖在社交媒体开展的阅读推广服务中,推广媒介功能不会对用户的感知有用性产生显著影响,推广内容质量、推广人特征分别对感知有用性、信任产生直接正向的显著影响,而感知有用性直接正向影响用户参与意愿,信任直接或通过感知有用性间接影响用户参与意愿;在意见领袖影响力来源中,推广内容质量对参与意愿影响最大,推广人特征中的社会特征相较于关系强度对用户信任产生的正向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