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徐鑫鑫 《今传媒》2016,(10):58-59
微信红包自推出以来,凭借着微信社交平台强大的用户群,通过病毒式的传播方式,迅速发展。具有快捷性、娱乐性、互动性的微信红包依托新媒体平台,使用电子红包的形式迎合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改变了受众的人际传播方式,从而促进新媒体技术和传统节日文化更好的融合发展。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本文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对当前微信红包火热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2014年爆火的电子红包在2015年的春节继续着它的传奇,微信红包更是登上了羊年春晚唱起了主角,掀起了一阵"全民抢红包"的浪潮。微信红包的火爆,实质上是一场移动互联网上发生的创新扩散活动,它是一种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互联网社会关系结构的传播。本文以羊年互联网红包事件作为出发点,通过对回顾从传统红包到新的社会关系下的电子红包的历史沿革,和探讨电子红包的传播策略极其社交性趣味性创新性人性化等特点,来分析出微信红包大获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和商业的结合是微信红包诞生和产生强大社会影响的重要因素,它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为争夺移动支付入口而催生的战略.在这一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博弈中,腾讯公司最重要的策略就是春节红包,而最重要的应用场景就是春节.它以全民参与的方式呈现出社交与金融相融合的特点,同时,其具有的游戏和娱乐特质,使得微信红包在春节短短的时间内成为一种媒介奇观,而春节抢红包则成为一种新的年俗.  相似文献   

4.
<正>春节刚过,圈内外关于"新年红包"的热议持续不断。这里,如果我们暂撇开互联网大佬们争夺移动支付市场的战略背景等等不提,单就新媒体产品的设计本身来看,"新年红包"的设计也确实可圈可点,同时很值得我们传统媒体学习。首先是发力传统文化创新。互联网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已超过10年,进而潜移默化的也影响到了中国的很多传统。比如除夕夜看春晚,而今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在微博或者微信上吐槽。再就是"送红包",这也是我们过年必要的传统之一,微信正是巧妙的利用了这一众人遵循的传统,让微信用户可以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红包,通过移动支付的方式就可以把红  相似文献   

5.
在微信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微信红包的使用也风靡一时。2015年春节,微信红包再次创新突破,与央视春晚进行互惠合作,成为移动支付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从微信红包概述、微信红包特征以及微信红包在人际关系和支付领域的传播效果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微信红包已渗入用户的日常生活,在继承传统红包功能的基础上又衍生出许多新功能,微信红包正向着普遍化、常规化的方向发展. 微信红包功能的继承与创新 1.微信红包对传统红包功能的沿袭.第一,社交功能.传统意义上的红包有三种:一是长辈为表达对晚辈的关爱之情而赠予的红包,二是家族不同分支已婚长辈间的礼尚往来,三是在婚嫁喜事中亲朋好友赠送的贺礼.不论是哪一种红包,都是作为“礼”在人们之间传递,属于一种重要的社交工具.微信红包在微信强关系链的基础上继承了传统红包的社交功能.  相似文献   

7.
孙婷婷  王谦 《出版广角》2016,(12):59-61
腾讯公司在2014年马年春节推出微信红包.在羊年、猴年,微信红包携手春晚引发更多消费者的广泛参与.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微信红包营销现状进而总结其营销手段,在此基础上对微信红包的未来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马年春节以来,微信红包引领了"全民抢红包"的热潮,一部分微信用户通过发红包的方式给亲朋好友送去节日的祝福,还有一部分微信用户在各种群里抢红包玩得不亦乐乎,不仅增强了节日的氛围也加强了朋友之间的联系。在笔者看来,微信红包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活动,符合当代国人的需求,其便捷的操作性、趣味性以及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感情是微信红包得以流行并大获成功的原因。本文以传统红包和微信红包的关系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微信红包的特征,探析了其在人际关系交往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国强  李洋 《传媒观察》2024,(2):111-120
新媒体时代,诸多传统节日文化习俗一方面在数字技术的渗透下纷纷开启了数字化的漂移之旅,但另一方面亦会因自身强大的文化根系而与这种趋势展开激烈缠斗。本文基于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进行的数据分析,通过扎根理论对数字环境下的春节红包文化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春节红包仪式的地方风俗、交际规则、伦理秩序及传统意义形塑了一种礼俗社会的文化秩序。面对数字技术的秩序重塑,春节红包呈现了数字理性与情感自觉的实践张力。对社交媒体数字红包的功能考量,以及个人化的选择偏好,最终导致了“数字化”和“逆数字化”这两种相互抵牾的实践选择结果同时存在。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之间的激烈拉锯,恰恰揭示了人身上无法被文明理性进化所麻痹、抹除的情感道德,这为人们加速迈进全面理性保留了必要的回溯余地。  相似文献   

10.
2016年农历新年前夕,各种网络红包活动充斥着网络社交圈,以微信红包为首的各类网络红包互动,影响着我们的旧有社交习惯。从《中国"互联网红包"大数据报告》中看出,不仅仅是传统的年轻网络用户,微信红包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各个年龄层。对于网络红包的研究不能只停留于其自身蹿红的缘由,还需要研究其引发的众媒社交现象。本文以微信红包为研究对象,分阶段研究其发展历程,探讨微信红包带来的众媒社交现象,从而辩证看待网络红包的利弊,给予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引子 "你抢到了多少红包?"很可能是马年春节移动互联网最热门的一句话。2014年春节期间最有意思的事儿莫过于在微信上抢红包,"让红包飞"成了口号,"晒红包"成了乐趣。值得注意的是,微信红包不仅是朋友间联络感情的小游戏,也成为了商家拉拢人气、进行公关营销的一次尝试。据媒体报道,从农历除夕到正月初八这9天时间,800多万中国人共领取了4000万个红包,遍布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与"抢红包"同时给马年新春添喜气的还有一件事,就是"嘀嘀打车"的微信支付优惠活动。这次大型推广活动对乘客和司机双方都有补  相似文献   

12.
冯娟 《东南传播》2014,(4):80-82
微信红包是腾讯在2014年春节前夕推出的一款应用,一炮而红,财付通借此迅速打开局面,累积了规模巨大的移动支付增量用户。微信红包的火爆,表面上看是一场移动互联网上发生的创新扩散活动,本质上其实是一件基于网络社会关系结构的传播案例。本文以微信红包的事件回顾为出发点,通过对春节期间互联网企业红包大战的回顾和对比,分析微信红包大获成功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从传播者、受众、信息、渠道等四个角度探讨基于网络社会关系结构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的红包文化源远流长。古代传说中便有镇妖祈福的压"祟"钱,明清变为红绳铜钱串儿形式的压岁钱,民国时改用红纸包一百文铜钱,寓义"长命百岁",或用红纸包一枚大洋赠与晚辈象征"一本万利"。如今,红包已由"压岁"泛化为一种习俗,每逢婚嫁、添丁、新宅、开工、生日等皆可红包随喜,传达心意。在刚刚过去的甲午马年春节里,一场手机红包热潮突袭全国,微信抢红包俨然成了拜年新时尚。红包大战中,巨头血拼到底、媒体争相报道、民众不亦乐乎,不仅为马年增添了许多新媒体特色年味儿,也给业界带来了诸多思考:新年红包红在哪里?红包大战中微信胜在何处?个中经验可否加以借鉴?且听分解。  相似文献   

14.
申思达  孟媛 《今传媒》2016,(9):74-75
新媒体时代,谁掌握人性谁就能占有市场。用户的娱乐需求在游戏中得到满足,满足的过程同时也是用户关系重构的过程。在微信红包的使用中用户的心理需求和使用后的心理满足体现出新媒体与用户的使用满足关系,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从传播心理学出发,针对用户的需求心理和满足心理来分析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探讨新媒体时代媒介使用功能化对用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数字     
《传媒》2015,(5):7
110亿"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我坐你对面,你却在抢红包。"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手机红包大战而发生了一些变化。2月25日,掀起这轮轰轰烈烈大战的两位主角微信和支付宝分别发布数据:春节期间微信红包收发总量为32.7亿次,"春晚摇一摇"互动总量超过110亿次,截至大年初三支付宝红包总参与人数(除  相似文献   

16.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红包向虚拟红包转型,"微信红包"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礼物交换"的人类学理论出发,并结合深度访谈法,认为微信红包作为一种礼物交换的媒介,具有游戏性、功能性和情感性,表现在集体狂欢、社交礼仪和人的延伸之中。微信红包跨越时空局限,交换着数字化的货币,也传递着祝福与问候,它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关系,延续礼物交换的礼俗,传承中国的礼文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微信发展势如破竹,在产品功能和服务信息上不断完善。本文试对2015年春节期间红极一时的微信红包的传播模式和营销模式进行分析,以期为当下企业营销模式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社交媒体的繁荣带来了红包的火热。在微信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微信红包一开始就受到广大用户的热捧。微信红包与春晚联手,走过2014年、2015年,来到2016年,缔造了移动支付领域的奇迹。本文通过简述微信红包的起源和发展,从使用与满足理论重点探求微信红包的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19.
在微信从广泛运用以来大受欢迎的基础上,微信红包像一枚炸弹般地将这种粘性较强的极富聚合力的即时通讯兼社交网络平台炸出了热火的局面。热闹的背后引发了不少对于微信红包火爆的原因和影响力的探索和思考,但对微信红包在人际交往的促进作用和消极表现的探析也显得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正借助新媒体表达情感,建立人际交往模式,是一种趋势,但恰恰也因为时间成本低,经济成本低,加上缺乏表达个性,年俗里所含的情感也就摊薄了、廉价了春节文化的现代化,最关键还是要在厘清春节文化的仪式本体、情感内核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春节的文化价值的传播,强化对春节的文化感知每到春节前后,各种大众传媒,如今加上微博、微信这些自媒体,总在探讨年味的浓淡问题。无焦虑便无议论,年味的焦虑,是文化的焦虑,推而深究,其实是文化身份的焦虑。新媒体时代,这种焦虑感尤为突出,也并非杞人忧天、庸人自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