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敏 《兰台世界》2008,(8):68-69
在我国古代藏书史上,有官府藏书、私人藏书、寺院藏书和书院藏书四大体系。这四大体系整体上有六大贡献,但也存在着主观决定取舍和重藏限用的弊端。近代社会,西方先进的图书馆理念传入后,与我国优良的藏书传统相结合,孕育和催生了近现代图书馆(即传统图书馆)。近现代图书馆藏用并重,以用为主,在“藏”与“用”的互动上,大大超过了古代四大藏书体系。  相似文献   

2.
书藏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藏书机构,最早杭州九里松有钱氏书藏,苏轼命名.1809年,经清代著名学者翁方纲倡议,阮元在杭州灵隐寺大悲阁创办灵隐书藏.灵隐书藏在设立后,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收藏四库全书的七阁并驾齐驱,“与海内七阁并峙,儒林文苑仰若日星”,由此成为清代著名的藏书机构,众多知名人士的文集纷纷收藏于内.在灵隐书藏基础上,阮元又在镇江焦山设立焦山书藏,同样产生重要影响.此后安亭书藏、菊坡精舍书藏、甘泉书藏、丰湖书藏先后成立.  相似文献   

3.
古代私家藏书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私家藏书是我国古代四大藏书类型之一。藏以致用,为用而藏是古代私家藏书始终遵循的原则,在开放和保守两派私家藏书中,开放派私家藏书在利用上,特别是在“与人共读”服务社会大众方面取得的成就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4.
殷商至秦,是我国古代官府和私人藏书的萌芽,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殷商的甲骨收集,西周的史官制度,春季战国“士”之所藏及秦王朝的官藏体系的确定。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藏书“藏以致用”的思想。自此以后,公私两大藏书类型在几千年的封建藏书发展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正>古代官府藏书发轫于商代甲骨和周代守藏室,私家藏书则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藏书。汉魏以后,藏书楼开始出现,历代相沿不绝。延至明、清两代则臻于鼎盛。在近现代图书馆出现以前,古代藏书楼对保存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文献传播功莫大焉。然而,这些藏书楼的兴废、图书的聚散与国家的命运密不可分清末四大藏书楼以秘册精椠、庋藏丰富闻名一时,它们是浙江湖州陆氏皕宋楼、杭州工氏八千卷楼、江苏常熟瞿氏  相似文献   

6.
“重藏轻用”批判及其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列宁对于藏书的开放和利用程度是区别现代图书馆与古代藏书楼的主要标志。建国后我国图书馆界对古代藏书楼“重藏轻用”的批判,对于强化图书馆职能,使图书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起了重要作用,这是不容否认的。然而,在进行这种批判时,是否导致了与“重藏轻用”相反的重用轻藏的另一极端呢?如。果存在这另一极端,它对于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藏”与“用”的辩证关系到底应怎样理解?经常困扰我国图书馆界的藏书利用率低、拒借率高的问题是否与这种批判有关?笔者认为,这些问题是我国图书馆界尚未能引起充分注意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对于某种思想批判得越彻底越好,从而忽视了相反不良倾向的滋长,因而研究这一问题亦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从对我国图书馆一些现实问题的分析入手,进而寻求产生这一文化现象的深层原因,文中涉及的情况多为公共图书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我国古代书院与藏区寺院的文化教育功能切入,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了书院藏书与藏区寺院藏书的异同,重点分析了其在藏书的形成、藏书的教育功能、藏书来源、藏书历史作用、藏书分类体系、藏书内容、藏书服务对象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功能变化与图书馆建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裴进 《津图学刊》1999,(1):136-139
1图书馆功能的转变1.1以藏书为主转到藏甩结合,以用为主。古代图书馆称之为阁、观、院等是以藏书为主.建筑都是封闭式的藏书楼。传统图书馆是藏用结合.读者通过目录才能借到书.建筑是藏、阅、借、管用房固定,缺乏弹性,读者和书分开的“固定功能型”模式。现代图书馆是“一切为了读者”.以利用文献信息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藏书大体上可分为官府、寺观、书院和私人藏书四大类型,各种类型的藏书皆有独特的标准、范围和阅读对象,藏书仅为特定人群服务,是极少数人的专利,极少对公众开放。这种封闭的藏书观念一直是古代藏书思想的主流,限制了图书的充分利用,也限制了文化传播和普及。直到近代,西方公众图书馆模式传入中国,中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图书“公之于世”,公众皆有机会借阅,藏书始发挥最大效用。  相似文献   

10.
“重藏轻用”是国人对我国古代藏书楼的固定认知模式,但这种认知存在着明显的缺陷,种种史料文献证明藏书楼“重藏”是实,而说“轻用”则不符史实。我国图书馆的建设需要深入挖掘藏书楼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与西方图书馆的精华相互取长补短,最终形成我国民族特色的图书馆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私家藏书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从而结束了传统的藏书楼时代。民国藏书家为建立和发展近现代图书馆事业做出了可贵贡献,其藏书遭到战乱、灾异的重重侵害,损失惨重。民国时期私家藏书目录至今大多有存,主要书目种类有:综合性家藏书目;专科、专藏书目;读书题跋、题记;知见书目和书影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藏书史研究已有百年的积淀,既取得了大量成就,也存在诸多问题,亟需对一些概念和方法进行重审。文章首先揭示“藏书楼”与“图书馆”术语在近现代被双向建构的过程,理清了前者的指涉和层次。其次,反思藏书史、图书馆史既有研究的局限所在,提出应结合“公私”“政教”等传统政治史、文化史中的核心议题以及数字人文的方法,拓展研究视域和呈现方式。最终落脚于让书籍和藏书楼研究“鲜活”起来,借此认识中国文明传承的政治、文化底色及其价值和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13.
林琳 《图书馆学刊》2012,35(4):126-128
明清两代是我国古代私人藏书史上的繁盛时期,在图书的采选入藏、贮存保护、流通利用等方面,都有一些独到之处。从图书采藏和保存两个方面简要论述了明清私家藏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一、碑帖的特殊性 在镌有文字图像的石碑上蒙一层纸,浸润拍打后使凹凸分明,上墨使之显出文字或图像来,称拓片;装订成册后叫拓本,统称碑帖,又叫碑拓.石碑被称为"石头的书",那么碑帖就是理所当然的书.它"反映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古典装订形式"(《古籍著录规则》GB3792.7-87),是古代图书馆的传统藏品,也是现代图书馆的特殊藏品.据统计资料,北京图书馆藏金石拓片256,522件,上海图书馆2万余件,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碑帖拓片约2300册",湖南图书馆藏"碑帖有明清拓本……等数千余件".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期,国家图书馆已开始将海外中国学文献作为专藏文献进行收藏.罗斯藏书、穆麟德藏书和普意雅藏书等珍贵文献的入藏使国家图书馆海外中国学文献初具规模.早期海外中国学专藏文献的入藏得益于当时图书馆人的开拓精神和对特色专题文献的敏锐把握,对私人藏书的积极采访以及对读者需求的主动回应,其经验可兹借鉴.表1.参考文献6.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界对我国古代图书馆的评价大多认为是“藏书为主,用书为辅”(如《江苏图书馆学报》1985年第1期“编后”开头就是这样说的),对现今流通服务工作中一些保守现象的批评,动辄说是封建藏书楼思想.古代的图书馆真是重藏轻用或只藏不用吗?考证史料,并非如此.(图书馆这一概念是近代使用的,中国古代并无这一明确的学术概念,本文姑借用之.) (一) 中国古代历朝均有关于图书馆活动的记载.先秦典籍《周礼》(即《周官》)一书首先提出了“辟藏”的早期图书馆观念.《周礼》明确提出古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稽考  相似文献   

17.
焦山书藏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之藏书机构,除官方和私家藏书外,尚有书院与寺院藏书。藏书于名山古刹者,可谓代有。其人。唐白居易分藏其集于庐山东林寺,孙珠得(古文苑)于佛龛等等,此之谓也。然向来研究官方藏书和私家藏书者多,而探讨寺院与书院藏书者少。本文旨在通过对焦山藏书的考述,以求抛砖引玉。1焦山书藏之缘起焦山书藏乃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所创建。他在嘉庆10年(1810年)于杭州灵隐寺设立灵隐书藏后,就设想在镇江焦山再建焦山书藏,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嘉庆18年(181年),阮元任漕运总督,在瓜洲与焦山诗僧借庵、翠屏洲诗人王柳村“论诗之暇,…  相似文献   

18.
李博 《兰台世界》2006,(12X):53-54
中国图书馆和藏书事业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由远古的藏书楼,到近代的图书馆,再到现代图书馆,其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以“藏”为本到以“用”为本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来新夏对中国藏书文化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藏书文化史的梳理,他理清了中国传统藏书文化观念,并形成自己的藏书文化思想:藏书是“文化的江山”的物质载体,其对文化传承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藏为支点、用为目的、藏用结合是藏书文化传统的精髓,但在现代条件下必须改善这一理论,实现由藏而用、以用为主的转型,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仁人爱物是中国藏书的人文精神,然必须在新时代发扬光大,等等.这些在古代藏书文化观念基础上形成的藏书思想,既有浓厚的历史观念,又有鲜明的当代意识.  相似文献   

20.
以物权私有私益为基础的中国藏书思想及以物权公有公益为基础的西方图书馆思想在晚清时期交汇,至民国初年互为融合、共同发展.《清代藏书思想研究》在全面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用全新的“藏与用”学术视野和研究方法,揭示了清代藏书收集理论与方法、清代藏书的保存与保护、清代藏书的开放流通等问题,较好地还原了历史文化和学术思想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