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徐老在关于“国文教学之研究”中,尤其强调让学生多“读”,并指出“默读法,以自己之理解为目的”,“音读法,谋自己及他人双方之理解”。他还把“音读法”划分为机械诵读、理解读法、审美诵读和齐读等多种类型,足见其把“读”摆在国文教学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很早就提出教师进行教学要善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张:“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做老师的进行教学,要善于培养学生思考;诱导他而不处处硬拖着他;激励他而不时时硬压他;给他点明解决疑难的“诀窍”,而不事事把现成答案硬灌给他。这是古人对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  相似文献   

3.
学生“作文难”,教师“教作文难”,历来如此。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教学搞得好不好,将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什么历来会存在着学生“作文难”、教师“教作文难”的问题呢?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学生的心理因素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目标引学法”追求的是正是“授之以渔”。该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学法指导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学生自学为主体,以听、说、读、写、演等多样形式的训练为手段,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素质为目标。其教学目标有认识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美育目标等。如《卖油翁》要求学生掌握“矜、释、睨、圃、颔、沥”几个实词的意义,“以、尔、然、乎”几个虚词的用法;“但微颔之;无他,但手熟尔;尔安敢轻吾射”几个句子的翻译;并熟读成诵(以上为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与灵魂。学生作为人之主体存在的依据应置于学生自身之中,不应以对其它事物的关系来规定自身,他应将自己实现为自由的形态,也只能是完成自身的内在环节,并在实现中最终返回自身。因此笔认为,当下的大多数“语主体式教学”模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算是先驱的悲剧吧),因为学生在这种教学模  相似文献   

6.
教学过程是教学论的重要范畴,历来的教育学者都很重视对教学过程的研究。   我国古代教育家,一般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在教师循序引导下,学生学习知识和修养道德的统一过程。他们从朴素的认识论出发,把学习看作是“闻”、“见”、“知”、“行”的统一过程,他们主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知和行的统一。儒家曾对学习过程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继之、笃行之”。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系指开展教授活动和学习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流程。”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相对稳定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构成…  相似文献   

7.
英语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谈、写的综合能力,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以往的英语课教学的通病是忽视对教学对象的研究,讲教学方法实际是讲“教”的方法。笔者主张要加强对学生的研究,主张在研究“学”的基本上研究教的问题,使“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强烈的学习信心,要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顽强的学习毅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使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很早就提出教师进行教学要善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张:“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做老师的进行教学,要善于培养学生思考;诱导他而不处处硬拖着他;激励他而不时时硬压他;给他点明解决疑难的“诀窃”,而不事事把现成答案硬灌给他。这是古人对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基本观点。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今天.特别是在大力倡导培  相似文献   

9.
教学语言是触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因素,丰富教学语言,使之独具魅力,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基本保障。就小学教学而言,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教师的教学语言力求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具体形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孩子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思索事物的,假设有人强逼他们凭其它方法来思考事物,那么他便是无理地、有害地胁迫着孩子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绘声绘色的描述引导学生抓住富有色彩、音…  相似文献   

10.
姜珊荣 《中学文科》2006,(12):68-68
吕淑相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其实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使之精神振奋,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对于思想品德学科来说,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比较枯燥、不易产生兴趣。因此,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起来,是有效实施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前提。那么,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11.
首轮激战至第三期,汤圆、锅巴、包子和蛋挞斗势日酣!网上四位博主的人气指数,上下波动之态,跌人眼镜。究竟谁能赢在指数最高峰,勇夺“优胜博主”?风云莫测!想让你喜欢的博主成为最后的赢家,赶快关注www.sepg.net.cn中的“博客PK”,投票支持他(她)!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是针对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家长制”,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之弊而提出的教学观念,要求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设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意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的发展目标,自我优化、自我创造的建构意识和能力。本文拟以教学民主化为切入口,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有关问题作些探讨。一、教学目标:分层性课堂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所实现的某种境界,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无视学生的…  相似文献   

13.
“数学思考”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四大目标之一。在实际教学当中,如何使学生思之有“源”、思之有“理”、思之有“序”、思之有“创”,这是广大教师应当思考的。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教学效率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固然与语文学科自身的知识无明显的层递性、现行教材选文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课堂教学缺乏活力。一些教师上课或照教材、教参宣科,全无生动性、创造性;或“一言堂’”,剥夺学生思维、表达的权利,使语文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没有波澜,更无高潮。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语文教学“关键在一个’活’字”。他认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课堂教学“活”了,学生的思维自然就活跃,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角度自然就多了,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5.
钱少月 《教书育人》2007,(10):89-91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思想的基本观点罗杰斯是杰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充分相信人的自我建设能力,充分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罗杰斯创造性地将“当事人中心疗法”的理论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他称之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也可称为“非指导性教学”。他提出了一系列“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假设和原则,并积极地尝试和实践这种教学思想,取得了部分的成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易中天,人如其名,日下,他成了“如日中天”的明星教授、明星学者。他在“百家讲坛”开设的讲座,让人们听得如痴如醉,为之倾倒。他精湛的教学艺术可圈可点,对其进行解读能给我们的教学实践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强调教学要做到使学生“好之”、“乐之”,也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指个人因对客体的积极的爱好倾向所产生的情绪紧张态度。兴趣也叫求知欲,往往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一个学生如果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如饥似渴地钻研,就会专心致志地听讲,就会认认真真地完成作业,其学习潜能就会充分地挖掘出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越浓,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高,语文成绩就越好。这是无庸置疑的教学规律。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相似文献   

18.
吴国元 《教师》2011,(33):122-122
有的学者认为,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发展良好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不仪关注发展,还关注发展过程中的正当性、合理性)……课堂教学由“教”与“学”两大主体组成,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如何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使学生在享受和愉悦中学习、进步、成长呢?一位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把他的全部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过程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教学活动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儿童,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含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我们的教育目标又是促进全体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但是现实中我们的教学却常常忘却了“美”,远离了“美”,忽略了“美”的功能、“美”的形式,以单纯“告诉”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老师”与“学生”的分工是“老师把知识告诉学生”、“学生则把老师讲的知识听好记住”。缺乏美感的…  相似文献   

20.
张有东 《湖北教育》2003,(22):62-62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实践与创新的关系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由此可见,实践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工作是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