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以往中国学术界主要研究国内苗族。近些年来,跨国苗族群体研究进入国内学者的视野,苗族的跨国文化和跨国分布也是国际学者关注的热点。国内学者关注包括老挝、越南、泰国和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苗族群体,希望能够推动有关研究。西方学者从事东南亚苗族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来自欧美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和传教士留下了大量有关东南亚苗族的研究著述。文章追溯自十九世纪以来本领域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尝试对有关东南亚苗族的文献进行理论梳理,加以总结,为国内外苗族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苗族历史悠久,文献纷繁,研究者甚众,长期以来国内外研究著述皆没有得到学界系统的梳理、总结、分析,以致给民族史学、苗学研究留下了诸多遗憾。从国内外有关苗族研究两根主线出发,拟对历史时期苗族研究脉络做一系统的整理探讨,以服务于当前我国民族史学、苗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苗族历史悠久,文献纷繁,研究者甚众,长期以来国内外研究著述皆没有得到学界系统的梳理、总结、分析,以致给民族史学、苗学研究留下了诸多遗憾。从国内外有关苗族研究两根主线出发,拟对历史时期苗族研究脉络做一系统的整理探讨,以服务于当前我国民族史学、苗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海外苗族英语文学从20世纪90年代产生以来逐渐走向繁荣,出现了越来越多以英语写作并屡屡获得文学大奖的作家,涌现出了渐成规模的苗族英语文学作品。近二十年来,海外苗族英语文学已经在国外文学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然而在国内,对海外苗族英语文学的研究仍处于空白阶段。通过对海外苗族英语文学研究的特殊学术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架构和方法、价值和意义进行评述,旨在提请学界对这一领域予以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5.
苗族在滇东南边疆地区分布较为广泛,由于自然、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诸多原因,滇东南边疆苗族的婚姻习俗较为独特,并具有边境地区的特点,即跨国婚姻较为普遍。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滇东南地区苗族婚姻的种类与形式、婚姻范围、择偶标准、结婚过程以及跨国婚姻等情况作了考察,并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现今的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中,苗族服饰最绚丽,最繁杂.关于现今苗族服饰的形成和演化,有的学者认为是中原服饰影响的结果,也有的学者认为是唐代的遗风.笔者通过中原服饰和苗族服饰的历史比较,以及苗族服饰学习中原服饰的历史条件分析,认为苗族服饰是自源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苗族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苗族人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出了苗族特有的音乐文化,苗族特色吹管乐器苗笛就是其中璀璨夺目的瑰宝之一。本文主要从苗笛目前国内研究现状、苗笛的种类、形制、代表性的曲目、演奏方法等方面对苗笛演奏理论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8.
自17世纪开始,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苗族不断穿越中国的国界进入了东南亚国家。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苗族迁入越南主要有三四次大规模的迁徙浪潮。越南的苗族主要来自于云南、四川、贵州等省。从19世纪开始,有一部分居住在越南及中国西南边疆的苗族又零星地、渐进地迁入老挝、泰国及缅甸,也有一部分苗族在这些国家中相互迁徙。苗族迁入东南亚的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及其它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发展中,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苗族舞蹈中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还承载了苗族的发展史,并最大限度地吸收了当代舞蹈艺术的诸多理念与技能,从而为我们展示出独具魅力的苗族舞蹈。这些舞蹈种类与形式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表现了苗族人民在文化建设以及文化发展中的巨大贡献。文章将从若干方面分析苗族舞蹈民族个性,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苗族是中国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一个散居于世界各地的跨国民族。在其漫长的民族历史发展以及与外来民族交往过程中,苗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得到不断改进和更新,创造了丰富的民族经济文化生活,从而使苗族经济文化生活在法律制度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试以民族学与法学的某些交叉理论和原则为基础,从基本的法律制度角度诠释苗族的民族经济文化生活之法律理念。  相似文献   

11.
《苗族理辞》是以民族古歌形式表达的民间规约,是苗族地域文化发展的产物和表征。《苗族理辞》以史诗的庄严风格、宏大规模等艺术特性呈现了苗族民间规约的文化内涵。《苗族理辞》在苗族社会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既是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又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控制功能,人们根据"古理古法"维持一个有序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公元前4世纪,中国西南边疆开辟了一条始于四川成都,贯穿云南东西方向,通往东南亚、南亚地区的“蜀身毒道”。学者习惯上把云南、缅甸境内的这段通道称之为“滇缅商路”。内地商人循此商路与东南亚、南亚地区进行商品贸易往来,一方面,他们输出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购买缅甸的棉花、印度洋的“海货”,互通有无,活跃国内外市场;另一方面,他们也带去了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爱岗敬业、诚信为本的商业精神。滇缅商路不仅是一条繁荣滇缅贸易市场不可或缺的通商之路,也是一条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中国先进文化之路,还是一条吸纳东南亚、南亚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之路,具有承载物质流动和文化传播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13.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分布面广的古老民族,是我国西部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西部苗族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以叙事长诗《盖绕和玛柔》和《昭蒡俭和高帕施》为载体,分析西部苗族迁徙、斗争、生存、发展的历史变迁过程。同时从苗族的源流,西部苗族的分布,历史研究渊源、内涵、价值、现状、保护措施等方面论述我国西部苗族民间文学的价值及保护思路,旨在希望政府、社会共同重视西部苗族民间文学的保护工作,以西部苗族民间文学的保护为切入点,推动西部苗族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湘西苗族鼓舞是湘西苗族人民最有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本文主要对苗族鼓舞的起源、形式、特点和节奏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以凤凰山江苗族家庭博物馆为例,从认同的角度来探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关系问题。苗族博物馆作为收藏、研究、展示和传播苗族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形式,显现出苗族自身、苗族族群、国家权力和世界对苗族文化认同的多重认同形态。为当今全球化语境下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可供参考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湘西苗族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千百年来,苗族人劳作不止,为自己求得了生存与发展,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缔造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