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1 毫秒
1.
学生是从师学习的受教育者。但学生不是被动装填知识的容器。不是接受教育、听话的“驯服工具”,而是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当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外因)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内因)适当、匀称地配合了起来,则便是还给了每个受教育者做为人的能力,教育就有了它真正的意义了。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营造和谐的数学课堂呢?  相似文献   

2.
何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在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大力倡导和谐的数学课堂!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诸如: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生机勃勃的课堂,  相似文献   

3.
“和谐”一词,最早见于《管子·兵法》,其本意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能称之为“和谐”的事物,必须是美好的、协调的。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艺术的和谐;和风细雨,桃红柳绿,这是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相得益彰,则是教育的和谐。和谐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双方都感到愉悦的、卓有成效的。古人曰:“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重视直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历史教学也是如此,其教学过程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传授的同时还…  相似文献   

4.
李沅 《贵州教育》2009,(21):37-37
和谐教育如何进入课堂?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正确认识并尊重学生 正确认识和看待学生.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谐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也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他们既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也不是可任意塑造的“泥娃娃”。  相似文献   

5.
和谐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词典》中“,和谐”一词意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可见“,和谐”是多样性相互包容、相互协调而形成的一种状态、一种效果、一种境界。何谓“和谐校园”?我们认为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建设“和谐校园”有三大途径:一、营造人文和谐的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校园环境正是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它无时无刻不在起…  相似文献   

6.
一、何谓人的和谐发展何谓和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即“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在历史上“和谐”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左传·襄》中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提出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西方思想史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指出,要构建一个理想国,需要哲学王、军人、手工业者和农民等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守其本分、分工合作,构成一个完整的、理想的、正义的、和谐的社会。在此假设下,每个人的灵魂中也有三种成分,即理性…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何谓人文性?笔者认为,人文性不是文学性,不是文化性,也不是人的自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而折射出的人之为人的东西,是一切有利于人“健康”(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就语文教育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8.
“和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如何构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魏书生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诚信与理解的基础上的。”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核心就是“和谐”,我用“五个一”谈谈自己的工作体会。  相似文献   

9.
熊宝清 《生活教育》2008,(10):59-60
何谓"和谐".和谐是指配合适当匀称。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因素组成.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教学过程的和谐性就是指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以及教学与教学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构建和谐教学不但能够产生动力。提高效率,而且能获得最佳效益。电工基础作为一门专业课程,专业性较强.相对来说比较枯燥,要上好这门课程并不是一件易事。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应体现"人文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何谓人文性?笔者认为,人文性不是文学性,不是文化性,也不是人的自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而折射出的人之为人的东西,是一切有利于人“健康”(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就语文教育而言,谈人文性,离不行教材、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11.
周宏兵 《考试周刊》2009,(42):186-187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其中所贯穿的新课程理念就是关注“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只限于学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不是要求受教育者什么都知道.而是要知道“如何”与“怎样”迅速而准确地找到他所不知道的东西。那么.政治课堂教学如何改革学法指导,教学生学会学习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这个概念是由“和谐”与“社会”两个词组构成。所谓社会,就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和谐”就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从人类社会学意义来理解,所谓“和谐”就是指人的物质和精神方面应当同时实现。  相似文献   

13.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匀称”,从美学的角度看是指事物和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和多样性的统一。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的组合,是一种能让人身心处于喻悦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4.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为“配合得适当匀称”,从美学的角度看是指事物和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和多样性的统一。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的组合,是一种能让人身心处于喻悦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5.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强调主动探究式学习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相比 ,它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为改革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一、在学生动手中实施地理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以‘本’为本”还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是传统教学观念与现代教学观念的根本区别。在教育过程中 ,学生虽然是受教育者 ,但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他们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一切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的主…  相似文献   

16.
所谓"和谐",《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匀称","健康"则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如何使得学校、家庭、社会这三者"配合得适当匀称",创建出和谐的教育环境,让每个学生都在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舒畅的心理氛围中感到很融洽、很安全、很幸福,都能成为健康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位教育工作者所探究和追求的。  相似文献   

17.
赵德成 《成才之路》2010,(16):47-4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何谓人文性?笔者认为,人文性不是文学性,不是文化性,也不是人的自然性,它应该是三者有机融合而折射出的人之为人的东西,是一切有利人“健康”(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发展的东西。就语文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  相似文献   

18.
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的领导者、组织者,在教育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受教育者的地位,是正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积极参与学习呢?下面就本人的教学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自主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使教育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全面灌输转向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20.
何谓和谐课堂?和谐课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