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三月桃花水》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是一篇描写江南春水的优美散文。文章通过诗化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赞美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责,比银子还亮,美得让人沉醉。三月桃花水的关是与淳朴、  相似文献   

2.
一、让教材首先感动我们自己现在人教版教材更开放,更具有灵活性,更注重体现编者的关注人文性和让学生直接感知文章的原滋原味儿的理念。例如,《月迹》、《三月桃花水》、《忆读书》、《新月集》等。这些课文,是采用散文形式构篇来表现主题的。有的课文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语文教师深有体会:一篇好的文章,不仅语言优美,写法巧妙,而且我们还可以从作者对人和事的态度上学会做人的真谛,从作者的所处年代学到一些历史知识,从作者所描写的事物中,扩大学生的知识范畴。小学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仔细筛选的佳作,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教好每一篇课文,争取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一、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储备语言材料,提高写作水平从人生的整个过程来看,记忆力的最佳时期就是儿童期,而  相似文献   

4.
魏蓉开 《新疆教育》2012,(20):155-155
我认为,语文学科中的阅读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感悟“语言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还要求学生领悟并掌握“语言形式”,知道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好在哪里?”小学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凭借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积累丰富、规范的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5.
《小珊迪》(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七册第6课)是一篇文质兼美情节感人的讲读课文.在初步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要学习文章的语言,进一步理解课文,吮吸作者感情清泉还得进行局部品读,点引学生细细揣摩课文情味和写法,理解语言,体味语境,掌握规律,形成语感,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6.
《水》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很多教师觉得这是一篇好读不好教的文章。好读是因为叙事简单,情境有趣,语言妙趣横生;不好教是因为作者马朝虎对儿时“缺水”境遇的描写细腻,手法多样新颖,感受独特,通俗的语言背后深藏情感意蕴。这些,都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与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找准课文的教学价值,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让教师们拿捏不准。  相似文献   

7.
阅读一篇课文时,首先要看作者写的是什么,随后观察其结构,分析作者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行文结构。最后观察其语言风格以及语言特点。只有让学生对所写内容了解了,才能做到通过鉴赏来了解文章中的语言智慧以及内容情感。《济南的冬天》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在近年来的教材更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标1.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质疑与思考,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文章的优美意境,积累好词佳句,感受文本的特点。2.体会《春潮》与《三月桃花水》的不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桃花水的赞美和对春天的热爱。教材分析  相似文献   

9.
卢开连 《广西教育》2013,(14):34-35
一、课文分析和教学设想《基因畅想》是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课文,是一篇科幻作品,它以半记实半畅想的形式,介绍了人体器官移植发展的历史和基因技术应用的美好前景。文章开头采用倒叙手法,中间过渡自然,结尾收束有力,词汇丰富多样,语言生动有趣。因此,这是一篇既能使学生了解基因技术的科学知识,又能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品读和语言积累的课文。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理念,达到"用课文教而不是教课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正>教学目标1.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质疑与思考,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文章的优美意境,积累好词佳句,感受文本的特点。2.体会《春潮》与《三月桃花水》的不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桃花水的赞美和对春天的热爱。教材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文章的思路,反映了作者的思路。作者的思路往往体现在文章的段落层次结构上。掌握了文章的思路规律,不仅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下面,我以《林海》一课为例,谈一下粗浅做法: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当中感悟到的爱。课文的童年故事部分,语言生动通俗,教学时主要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反复品读感悟。后半部分课文语言概括性较强,有些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适合合作学习,主耍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从而达到理解文本、体会文章中心、感悟爱的真谛、受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正《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以极其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北大荒无比的热爱之情。文章所写的景美,蕴含的情美,文字写作上更美,是一篇值得引领学生欣赏、玩味的好文章。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真真切切感悟美,并从语言文字学习运用上习得、受益,实现从"学阅读"到"学作文"的华美转身呢?我思索着,尝试着,体验着。  相似文献   

14.
讲静态语言规则还是教动态言语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静态语言规则还是教动态言语经验内蒙古/韩雪屏(一)当我们确认一篇课文是作者个人的言语成品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向学生说明作者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表达某种思想观点或情感态度,采用了什么样的语言材料和手段?换言之,这篇课文给学生提供...  相似文献   

15.
《劳动最有滋味》这篇课文节选自老舍先生的优秀散文《贺年》,是作者回忆小时候为筹备过年参加劳动以及在劳动中的亲身体验.内容真实感人,语言朴实,寄情深远.教学时,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文章蕴含的感情呢?一、抓住关键词语《劳动最有滋味》这篇课文的语言虽十分简洁.  相似文献   

16.
教学案例 《石榴》是苏教版第五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以季节变化的顺序描写了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叙述条理清楚,是一篇比较适合进行朗读指导的文章。下面是我校一位老师执教这篇课文时的一个片断。  相似文献   

17.
《桥》是谈歌的一篇微型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表达方式极富特色。教学这篇课文,一要让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要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8.
教材简析: 《可爱的草塘》是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通过描写草塘秀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他对北大荒的热爱和赞美。文章情景交融,语言优美,是培养学生语感、陶冶学生情操的经典美文。  相似文献   

19.
教材简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而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里充满自由、生命的气息。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课文语言富  相似文献   

20.
《避雨》是小语第七册第二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情节简单,语言朴实无华,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我们在教学中要紧扣教材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思路,逐步培养学生喜欢观察和思维的习惯。一、理清文章脉络,探索作者思维路子在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出示思考题:作者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去,遇到了什么事情?他看到、听到些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依据这个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弄懂课文,理情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