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杜诗画 《青年记者》2017,(21):74-75
随着全球文化融合和经济一体化加深,广告的国际化传播不可避免.广告之间的跨文化差异在不同文化中是如何体现的?跨国企业应该如何更好地使广告适应当地文化特色以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本文对比苹果公司2015年在中国和美国投放的两则广告,即《老唱片》和《开篇》,利用符号学的分析方法,比较两则广告在人物、场景设置、音乐、叙事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异同,探讨广告如何运用特定符号设定来形成意义并达到传播效果,以及跨国企业如何利用广告建设品牌文化.  相似文献   

2.
2009年11月23日起,一则以"中国制造"为主角的广告在美国电视有线新闻网(CNN)播出.该广告片长30秒,以"携手中国制造"为主题,以"合作和参与"为理念,强调中国与世界各国一道,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产品.其投放对象为国际主流媒体.除在亚洲播出外,还计划在包括北美、欧洲等地区播出.这一广告是"中国制造"第一次以行业整体形象在海外亮相.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社会在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受众特征等方面不同,各自在电视广告的诉求内容、创意路径、整体风格和投放策略上,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一、中西方电视广告传播差异1、广告诉求内容上的差异中国的电视广告主要以产品为中心,围绕产品而展开,以产品功能特点为诉求,突显产品所能给消费者带来的物质利益;西方的电视广告多是围绕品牌而展开,诉求品牌为主。其广告常常运用感性诉求的手法,通过营造一种氛围带出品牌,突显品牌所附加的心理共鸣点,激发消费者的心理期待,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既是广告的出发点,也是广告的最后归宿。这种差异与中西方…  相似文献   

4.
汪冬梅 《青年记者》2010,(16):111-112
2009年11月23日起,一则以“中国制造”为主角的广告在美国电视有线新闻网(CNN)播出。该广告片长30秒,以“携手中国制造”为主题,以“合作和参与”为理念,强调中国与世界各国一道,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产品。其投放对象为国际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5.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市场内的国际商品越来越多,消费者在琳琅满目的品牌面前选择众多,广告成了众商家使其产品进入消费者头脑的快捷途径.然而,中国消费者有着自己的消费习惯和文化心态,与一些国际品牌的母国文化完全不同.如何适应中国的消费群的需求以推广自己的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是国际品牌在广告策略中首要考虑的问题,本土化策略则是他们的首要选择.  相似文献   

6.
李沫 《青年记者》2012,(8):72-73
广告沟通受制于文化 广告属于大众传媒之一,因此广告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文化意识形态的烙印.广告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无论是从文案角度还是诉求角度来看,广告符号的运用都直接或者间接地体现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表现.各国家民族的文化价值表现对广告有着很深的影响.而“广告能否被认同,关键在于这种广告本身能否体现该时代或文化圈的共同经验、价值取向,能否折射与渗透出一种社会文化的安排和群体共同的价值目标.”①所以,广告在投放地区能否被接纳和本地区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制约着广告的诉求及其表现策略,也会影响消费者对广告的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7.
报纸广告既要依托舆论导向,准确传递广告信息,也要符合广大读者及广告客户的生活习惯及文化品位。要从众多同类报纸广告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激发更大的经济效益。广告投入以逐利性为原则,广告客户会按照产品或服务的潜在消费者的媒体接触习惯来选择投放  相似文献   

8.
对中西广告差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新刚 《视听界》2005,(4):76-78
一、中西广告的差异在哪里?通过研究大量的中西广告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广告目前的主流还是一种创意的表层模式,就事论事,以产品/服务为中心,即使出现消费者,也多是直接推荐,此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合理性,干脆利落,直传信息。西方广告则不然,它以使用商品/服务的人为中心,往  相似文献   

9.
2008年春节期间,恒源祥在全国六大卫视投放了一则"恒源祥12生肖广告",网友称为最"雷"人广告。其实,"青菜萝卜,各有所好",每个消费者群体的爱好,兴趣各不相同,在此次生肖广告推出之初,就一些专家善意提醒恒源祥,弘扬生肖文化,向观众拜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中国汽车市场中,一汽轿车公司的奔腾轿车从上市以来销售量与品牌影响力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本文在对奔腾轿车的目标消费者定位、产品定位和营销渠道定位研究的基础上,对奔腾汽车的广告策略进行了分析,并具体对奔腾轿车在中央电视台投放的广告和其网络广告策略进行数据分析,以解读奔腾轿车成功的要素.  相似文献   

11.
何玮 《东南传播》2010,(4):87-89
现代广告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为现代广告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创意,为广告与消费者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有效的沟通桥梁,但同时也在某些方面与现代广告相互制约。因此,现代广告在应用中国传统文化时,首先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正确理解的基础上,注重文化的时代变迁,以及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广告作为当代社会一种最具普遍性的大众消费文化现象,越来越多地以其趣味和情感肯定了消费生活和艺术之间的连续性.特别是在数字媒体时代,广告在形态上由平面化、静态化向数字化、场景化方向转变,在内核上则逐渐成为企业与拥有共同审美旨趣的消费者协同共建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3.
(记者 李萍)打开电视、报纸、杂志、网络总是能见到五花八门的广告,这些广告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眼球。图书是否和其他产品一样,投入大量广告就能提高图书销售额?出版社投放图书广告又是如何选择适当的媒体组合?大众媒体与专业媒体投放比例如何?  相似文献   

14.
月份牌广告是民国时期极为普遍的一种广告样式,其兴衰起落与中国早期消费文化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除此之外,在考察月份牌广告时,尤需注意到作为民族主义思潮表现的国货运动与之有着极为复杂的互动关系。在国货运动推动中国商人将产品广告投放于月份牌的过程中,一种民族现代性的想象也被构建起来,并且由于这种投放既带有浓厚的爱国情操,又呈现出极强的功利性,因而这种民族现代性想象愈见复杂。  相似文献   

15.
翟灿 《传媒》2018,(2):82-84
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广告行业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广告主—广告代理公司—广告媒介投放—广告受众"的传播模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广告主通过社会化营销使其广告信息在互联网上得到广泛传播,而广告公司和传统广告媒介却因此遇冷受到很大冲击,广告受众不再是被动接受广告信息的轰炸,而是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口碑传播,主动参与营销.而大数据和消费者画像则能够帮助广告主精准定位目标消费者.  相似文献   

16.
吴茂楠  邱树雄 《新闻界》2005,(2):106-107
长期以来,广告主对现代广告的认识还局限在广告就是将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传播给消费者(受众),而对于广告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投放方式告诉给什么样的消费者,广告的效果如何等问题缺乏更深入、更理性的思考.而这些恰恰是决定一个广告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现代广告质量已经不仅仅是广告本身(设计、制作)的质量,而是成为一个质量体系。从最初期的广告市场凋研到广告的制作、广告毛片的测试、广告的媒体投放、  相似文献   

17.
在消费社会中,生产者以自我的立场为出发点,将广告作为工具来控制消费者,燃起他们购买本不需要的产品的欲望.广告符号暴力以一种温和的、不易被发现的形式存在,通过把物符号化,对物品进行等级、类别的划分来制造差异、等级、个性等社会分隔,人们以占有和消费物品来进入这个充满差异、等级的符号体系,获得自我与社会的认同.广告利用雄厚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符号资本等竭力推销商品,通过集体的推定来复制个体的欲望,使得个体心甘情愿地购买商品.真正使消费者沦陷的是广告中的关怀,它一再强调消费者无需作出改变,社会以慈母般的关怀来迁就个体,使消费者融入一整套技术和政治秩序,以此保持广告良好的约束秩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文化角度对中西方广告跨文化传播进行解读。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分析中西方广告在精神文化上存在显著不同,指出在推行消费文化上,中西方广告则在根本上一致,在跨文化传播中虽然表现出多样性,但根本目的不变。就行业文化而言,西方广告从广告作品、广告公司、广告制度上多方影响着中国广告。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广告必须充分恰当地利用中国本土文化,并从广告主体和广告客体两个方面为中国广告创造宽容、健康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9.
免费杂志是个舶来品,在欧美国家发展十分迅速,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国内对免费杂志的定义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众说纷纭.其中学者康建中给免费杂志下的定义则最有代表性:"免费杂志是将宣传页、广告等编辑成册,以实名直邮或定向投放的方式向消费者免费传达产品信息与生活资讯的有固定名称并连续出版的平面出版物."[1]由此可以看出,免费杂志就是一种广告载体,它一般定期出版,定位明确,定向发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免费赠阅,以杂志的形式将广告信息提供给消费者,引导和刺激其消费.  相似文献   

20.
论图书宣传的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宣传跟其他商品的广告宣传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其鲜明的特点.因为图书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文化品格”,和消费者一般也就是图书的购买者(大致也是读者)的“文化品格”有某种呼应关系,加之书籍作为著者个人独特的精神产品在某种意义上是不能复制和没有同类产品的,所以,图书的宣传往往较之诸如电视机、电冰箱、手表、自行车和化妆品之类商品的广告更让人少有防备.随着图书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出版社之间除了在图书的选题策划上频出高招,也越来越注重图书的广告宣传.因为图书广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