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综合系统工程,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和塑造一代新人。一、学校教育是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德育的基本途径。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德育的主要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2.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德育要寓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中,学科德育是最基本的途径。所谓学科德育,就是指借助于科学的方法把德育内容和具体的学科知识揉合在一起,在讲授学科知识的同时,通过创设和利用科学知识所具有的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学科德育的教育力量  相似文献   

3.
学校管理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文章对当前个别学校管理中出现的德育、教学的分离情况做简要分析,并以北京育才学校为例介绍开展德育、教学“块状管理模式”的基本做法和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4.
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最具综合性、方向性的教育,是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我校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持“以德育创新为动力,以文明礼仪教育为核心,以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强化班级管理为突破口,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抓手”,建立健全德育评价机制。学校德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良好学校风气的形成,是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一、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学校以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最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应以课堂教学为基本途径,并做到课堂内外,学校,社会、家庭多种途径相配合,同时从实际出发,选用多种具体的方法。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现行的班级教学模式决定了课堂是中学生活动时间最长的认识场所,决定了课堂教学是各科教学的中心环节,因此,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是学校实施德育的最基本、最经常的途径。在  相似文献   

6.
洪利钊 《学周刊C版》2010,(7):124-125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核心,德育是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基本职责.学校德育有多爷可供选择的途径.但学科渗透是其中最普遍、最经常、最有效、最基本、最隐蔽的途径。笔者对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途径、方法进行了探讨,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学生的语文实践三方面入手,构建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立体”框架.有效地实施德育渗透。  相似文献   

7.
丁微微 《华章》2007,(1):63-65
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利用和选择的渠道,除学校内部可利用的途径外,还可利用社会、家庭等校外德育途径.笔者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班级德育、校园环境等四方面对校内外德育途径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要想真正取得德育工作的实效,就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常言道:"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教育规律也表明,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工作,也是学校全面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使我国教育面临一次根本性的改革。德育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怎样建立新的德育模式是德育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从学校的德育目标、德育组织、德育原则、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途径及德育评价等基本问题出发,提出了构筑全面育人德育模式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转型期的中国德育面临着来自国内和世界范围内的社会背景的挑战.当代德育改革的一般特征表明,目前中国德育变革的时机正在来临.德育改革中的自上而下的政策途径与自下而上的理论和实践创新途径应该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德育基本理论的突破应该结合学科视角与文化视角的两种可能趋向.促进德育学科自主发展、改革德育师资选拔模式、推动学校综合德育应该成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探索点.  相似文献   

11.
德育方法是德育过程的实践环节,直接影响德育效果。影响德育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主体和环境两个方面,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后天形成的教育素质。德育方法是师生双方互动的活动,互动方式实现的一般过程是一种理论模型,这种理论模型虽然有理想的成分,但能帮助实践理清思路。德育方法的实施具有综合性、个性化、创新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德育视域中主体间性的研究是我国主体性德育研究的新视角,它不仅深受哲学主体性思想的影响,也是当前德育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主体间性德育观的理论支撑、德育走向主体间性的必然性以及德育走向主体间性的基本途径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德育视域中主体间性的研究是我国主体性德育研究的新视角,它不仅深受哲学主体性思想的影响,也是当前德育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主体间性德育观的理论支撑、德育走向主体间性的必然性以及德育走向主体间性的基本途径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淑燕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7):125-127
面对社会转型和网络文化的冲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日益混乱,迫切需要通过德育工作加以正确引导,提高他们分析、处理各种有关道德问题的能力。然而我国高校德育模式却存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脱离生活、缺少互动方法等问题,难以承担此任务。分析和借鉴西方崇尚民主的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研究美国的价值澄清理论,深化高校德育改革,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We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that a priori philosophical commitments continue to result in a narrowing of inquiry in moral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where theistic worldviews are concerned. Drawing from the theories of Edward L. Thorndike and John Dewey, we examine naturalistic philosophical commitments that influenced the study of moral psychology and moral education in the USA. We then addres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se foundational naturalistic commitments can be rendered as compatible with theistic commitments, using both modernist and postmodern philosophical approaches that might be viewed as attempts at compatibility. Arguing that these attempts at compatibility fail, we draw from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moral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in order to illustrate how naturalistic commitments might prevent these approaches from adequately addressing theistic understandings and experiences of morality.  相似文献   

16.
隐性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隐性思想道德教育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它已经成为显性思想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本文着眼于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探索加强青少年隐性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径,为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性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德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中美两国由于社会制度、文化历史状况的不同,在高校德育目标的设置及其实现途径的选择上有相异之处。但由于德育是人类最基本的教育活动,再加之中美两国今天所处的时代背景比较相似,这促使中美两国德育途径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考察中美两国德育途径的异同,有助于我国以“美”为鉴,更好地开展高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paper considers moral and religious education programmes appropriate for Nigeria. Starting with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risis in moral, spiritual and political beliefs, the paper progresses by analysing traditional Nigerian education and the approach to moral education which it advocated. It then analyses the epistemological underpinnings of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 social institutions supporting it. A brief section outlining certain shortcomings in traditional education follows. This is then followed by a consideration of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both moral and religious education by focussing on the question of the possible independence of moral from religious education. Having agreed with certain writers that the two are independent,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 sub‐section on the aims of moral education as a distinct activity.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发展现代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学校德育环境发生了重大变迁,学校德育出现了三大典型的矛盾:学校德育守成与社会文化变迁的矛盾;学校德育价值整合趋势与多元文化的开放格局定位的矛盾;学校德育的他律特质与个性发展的自律倾向的矛盾。最后,在社会变迁这个大背景下,对我国学校德育如何走出困境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德育面临困境和挑战的情况下,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利用潜在课程构建生活德育体系,可以补充显性德育的不足。利用潜在课程构建生活德育遵循开放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建构性原则。在具体实施中,应明确育人理念,完善管理制度;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多种渠道,实现学生交际关系的和谐;重视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