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陈德发 《青海教育》2010,(11):47-47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师爱则是教育的原动力。这是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天职是给学生希望,教育是播种希望的事业。热爱学生,是教师应有的职业情感,因为爱与教育同在。  相似文献   

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师德是师风形成的基础,师风是师德培养和成长的环境。就一所学校而言,师德师风决定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决定着学校的人文风格和精神风貌,是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那么,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我们先从最基本的道德素养谈起。  相似文献   

3.
师德建设是高职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复兴大业,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修养,立德为本。办好一所高职学院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良好的师德又是建设优秀教师队伍的前提。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庆祝第20个教师节暨全国优秀教师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把师德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  相似文献   

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小学教师的师德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人师者,“授业”、“解惑”,更以“传道”一以贯之。教师队伍的师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全体学生的素质乃至整个民族的素质,  相似文献   

5.
培养现代公民,教育责无旁贷。而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发展,师德最重要。2008年重新修订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就以“爱和责任”为核心和灵魂。实际上,教师即课程。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历史教育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正如我国著名史学家白寿彝所言,“帮助人们从青少年起一直到老死为止如何做人,帮助人们了解或者理解做人的道理,这是最紧要的一条”。  相似文献   

6.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要造就千千万万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其根本保证在于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振兴21世纪的中国教育呼唤高尚师德。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必须要强化人民教师的师德建设,因为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我们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积极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我们的具体做法是:1.以“师德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育人水平。多年来,市教育党委、市教委以“师德建设”工程为载体,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的理念,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各项师德建设  相似文献   

8.
刘静 《成才之路》2010,(35):10-1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到底什么是师德师风?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有教无类……这都是师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呢?我认为,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素养。而作为一个教师要真正做到热爱学生,具备良好的民主意识是一个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赵慧宁 《职业技术》2007,(2):111-111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文明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教师是春蚕、蜡烛、园丁……这种种比喻都形象地概括出教师职业的伟大,深刻地揭示出教师人格的高尚,也道出了人类社会对教师角色形成的共识和对教师道德品质的期待。今天,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1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们要为做人民教师而感到光荣、自豪,同时理应倍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在讲话中说,德为师之本。的确,如果教师没有高尚的品德,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作为一个“手里操着民族和人类希望的人类灵魂丁程师”,走什么样的路,引导我们的下一代走什么样的路,是一个应该严肃对待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的问题,因此,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是党和人民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杨荣 《上海教育》2013,(4):143-143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是承担着学生成长责任的引路人,只有教师不断发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健康成长。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专业标准,强调“师德优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中小学教师有了自己的职业标准;2012年10月,党的十八报告明确指出增强教师教育人的责任感与荣誉感,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建设被提到了新高度。  相似文献   

12.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人民教师执教的永恒的主题。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作者依据较长时间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对于树立优良的师德师风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有媒体评论:“教师大计,尊重为本。”“现今的事实是,老师往往因为得不到尊重,所以才不尊重学生、不尊重教育的……教师要得到情感、待遇、权利上的尊重。”这无疑是将教师置于客体角度的人所提出的大计。别人的尊重固然重要,教师自己对教育的尊重、理解与坚守更为重要。还有人提出:“教师大计,师德为本。”这里既可将教师看成客体来要求,也可看成教师主体提出的自律。师德是教师具备的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它既含有外在的要求,也含有教师自身的内在约束。  相似文献   

1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当前的教师考核工作中,仍然沿袭传统的“评比”模式,“评优评先”、“名师工程”几乎左右和引领了教师所有的价值追求。“评比”真的就能够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一流的教师团队吗?对此,我持怀疑态度。原因之一:“评比”未必能产生真正的“名师”。  相似文献   

15.
陆先文 《师道》2008,(11):9-11
在刚刚过去的第24个教师节中,基层教师的生存状态备受关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可教师大计又以什么为本呢?从百姓眼睛看过去,教师之本不就是“民生”么?说白了,就是生活,就是日子,就是幸福和快乐。大家谁不是实实在在生活着的人?“你过得还好吗?”一句真诚的问候于教师而言,比什么溢美之辞都温馨。  相似文献   

16.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它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师德建设对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教育成果的取得都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关系到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社会风气的优化.因而.本文就加强师德建设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7.
教育部日前颁布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征求意见稿),这是教育部为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配套措施。《纲要》指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那么,以什么来衡量“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8.
施爱国 《湖南教育》2013,(11):22-23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在新形势下,解决师德师风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探索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新途径,全面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建设教育强省(市)的重要前提,是当前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树人 《教育文汇》2013,(23):5-6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高教师政治、社会和职业地位,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配置,加强教师管理,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教师教育,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实施“教育名师培养工程”。  相似文献   

20.
教育大计,师德为本。古人说:“医德如何,十日之内判生死;官德如何,百日之内判平乱;师德如何,百年之内判盛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我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师德建设是项系统工程,半点也偏废不得,根据当前师德现状,当以“建立规范”、“强化教育”、“推介典型”、“开展评议”为4条动力链,抓住市、县、校(含乡级联校)三个关键环节,形成整体联动,强化师德建设,有效克服“上热下冷”、“上紧下松”的不良现象。这当中最为重要的是建立规范,它对师德建设具有统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