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权力是一种力量,公共权力又是整个权力系统中最为敏感的权力形态,它会涉及到相当深度和广度的社会生活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对公共权力的探讨是现代政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正确的理论有助于正确的实践,通过对公共权力的辩证思考,旨在能对现实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腐败生于权力本身而且与权力的限制程度有关。为了防止腐败必须:限制行政权力,转变和缩减政府职能;公开行政行为,增强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健全行政程序,规范行政权力的运行;加强监督,防止行政权的扭曲变形。重塑行政权力是给行政权力与市民社会划出明确的边界。划分行政权力的界限必须符合社会进步的趋势,适应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潮流,反映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3.
西方法治产生于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相对分离和互动发展之中,权利的张扬和权力的受制约及二考的冲突导致了法治精神的确立。起步不久且面临重重障碍的中国法治建设,其出路在于重构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使权利得以张扬,权力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4.
托克维尔从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分法出发,主张构建多元的市民社会来抗衡政治国家可能出现的绝对权力与多数暴政,创造性地提出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思想,从而构建了其独特的民主理论。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黑格尔的国家理论,从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出发,认为市民社会作用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把它置于与国家权力相同的地位,而是要最终由“社会收回国家”。  相似文献   

5.
西欧法治产生的根源在于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立和良性互动,而市民社会的成熟和发达为权利保障和权力制衡机制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市民社会成为制约公权力恣意行使的重要力量.探析西欧市民社会的发展路径和历史脉络,有助于梳理其法治传统的形成过程,能够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富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权力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或政治现象,表现为动态性,即随着社会或政治的发展处于不断运行之中。在具有多种走向可能性的权力运行中,规范化是保证权力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原则下顺运行态势的选择。社会政治的发展、政治科学的完善,离不开特定权力运行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论彝族政治权力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西南地区人口数量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彝族尤其是凉山彝族其先民曾在本民族内部构建了独特的政治权力体系,如鬼主统治下神权与王权的合二为一、严格的等级制度及严密的家支组织。这一权力体系在彝族社会发展史上占主流地位,直至元朝以后,国家权力逐步渗透到彝族政治体系之中,并一直持续至整个近代。如果说,元朝是彝族权力发展史上的一个转变,它使彝族政治体系开始在形式上被纳入到统一国家政治体系的范畴,那么,新中国的成立则是彝族权力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它使彝族社会的权力结构、权力关系均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城市与王权交好是中世纪西欧的一种有特殊意义的历史观象。这一盟友关系基于双方在经济利益、安全诸方面的相互需要。城市主要以其财力支持王权,增强了王权扩张的力量,有利于促进统一的进程和封建政治的发展。王权对于城市的扶助促进了城市工商业的兴盛和市民阶级的成长壮大。市民占有一席之地的等级会议是结盟的政治果实。城市的金钱所显示的能量和市民地位的上升改变了权力只源于土地占有的僵死观念。它表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关系和政治结构的变动。  相似文献   

9.
权力制约的制度建构必须充分调动全社会的权力监控资源并进行有机整合方能实现。民法的功能不仅在于为现代市场经济提供行为规范,同时作为私法的民法亦具有潜在的权力制约功能。当代中国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现实上的分离构成了民法权力制约功能的社会基础,民法权力制约功能的现实依据在于民法理念的更新,民法内在的民事规范、民事权利、民事责任三位一体的权力制约机制更是现代多元控权景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民法潜在的权力制约功能的凸显,要求我们在进行权力制约的制度设计时,不应仅仅拘泥于对公法的关注,私法乃至非法律的规则也可能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胡冰 《文教资料》2006,(23):65-66
政治伦理是一门研究社会政治生活中道德原则与规范、政治与道德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研究政治伦理的目的在于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道德思考和道德评价,其根本任务是揭示政治伦理的本质特征、规范体系和演变规律,以有助于人们进行合乎道德标准的政治行为选择。政治权力是指政治组织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其它社会成员的能力,是政治行为的合理来源。在整个政治社会中,权力却与其本质相分离,被阶级所占有,甚至被私人所窃取,被用来为阶级利益服务和用来谋取私利。这就要求权力必须受到制约。而且,权力的道德制约在一切存在权力的地方都有着普遍意义。本文将着重阐述政治伦理与政治权力的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着"体""用"结合的理念,提出公民社会权与社会救助理论上互释、实践中互构的观点,以期消除公民社会权与社会救助概念上的模糊与分歧,促使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在完善社会救助模式的同时,并推动公民社会权各权项的协调。这种互释、互构不仅使社会救助有效地发挥其保障公民社会权的作用,还促成公民社会权对社会救助的导航和标引,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开始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变迁.在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开始出现一些民间团体、公益性组织,这些组织机构普遍带有公民自治色彩,这表明一个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新的社会领域的萌芽正在产生.这种新生的社会系统可以称为公民社会.它呈现为一个各种利益并存、各方独立性与个性共生的多元化差异领域,并与现代政府、现代企业共同构成新的社会结构整体.成熟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战略性的作用.而建构公民社会的关键在于改造权力至上、自上而下、高低有别、金字塔式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建立"三维制衡"的新型社会结构,提高公民的民主素质,形成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目的就是要发扬民主,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途径亦日益明确。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转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各领域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公民社会逐步兴起。在此背景下,公民社会的核心问题即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越显紧迫和重要。以公民社会理论为视角,通过对公民社会内涵和特征及其与民主政治之间关系的分析,探究培育中国公民社会的路径,对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公务员为得到晋升机会制造假政绩,有的甚至脱离社会实际情况,片面追求高目标等“权仆”现象,直接影响着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公仆”异化“权仆”危害极大,应遏制“权仆”现象的蔓延,通过加强廉政建设、完善现行公务员制度等措施确保公务员队伍的良性发展,使公务员更好地为公众利益服务。  相似文献   

15.
公民社会、公民性与公民文化建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公民文化建设是当代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公民社会有自己的文化和价值 原则。公民社会不仅会赋予公民以特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利,同时也要求公民作为社会的能 动主体形成和具有相应的行为模式和文化观念。公民文化建设是文化形态的变革,也应该是公 民个体的自觉实践。  相似文献   

16.
市场化是中国法治化的根本动力。市场化培养着法治的、有着广阔活动与价值选择空间的自主的个人和多元化的、自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从而培育着市民社会,创造着一支从外部约束政府的经济力量,推动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和互动。全球化使政府的他律力量进一步加强。政治层面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法治化的关键因素,直接推动着法治化的进程。中国法治化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的思想解放潮流和人类数千年的法治理想中,不断汲取思想化动力。  相似文献   

17.
There has been a recent general resurgence of interest in civil society, a resurgence that is also found in adult education. Radical adult educators, in particular, view civil society as the privileged sphere of radical learning and social change. It is seen as the site to engage in democratic struggle, social movements and political change. This new elevation of civil society is tied into a wider crisis on the political left ? the crisis of socialism. This crisis is reflected in the wider debates on the politics of civil society, a debate centred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Marxist and post-Marxist definitions of civil societ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larify this debate, and outline its implications for adult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o this end, the paper examines the history of the civil society idea, a history demonstrating that analyses of civil society need to be placed alongside understandings of the state and the market. These understandings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ociety provide the bases for two very different political agendas - socialism and radical democracy.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hese two agendas impact on adult education, in particular how different analyses of the state/economy/civil society relationship suggest divergent conceptions of social conflict.  相似文献   

18.
资本为原则的生产关系确立以后,资本不仅仅是统治社会的最高经济权力,而且是统治全社会的最高社会权力.资本的基本属性,支配着整个社会生产过程的基本目的,决定了社会生产构成要素的存在价值与属性,彻底地剥离了它们的感性特质.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教育政策范式的转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社会转型与公共教育权力转移的背景中,教育政策活动范式和教育政策分析范式的转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教育政策要有效地解决新的社会背景和政策环境中的新问题,必须走向新的范式。在教育政策活动中应建立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之间权力博弈的机制;在教育政策分析中,应建立权力博弈和制度分析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