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过对无产阶级文学的论争,鲁迅的思想发生了转换,意味着现代文学与思想的一次转型。本文从无产阶级文学观念的兴起与鲁迅诸观念的差异以及他一贯的独特思维方式——对“伪士”的批判两方面入手,探析他对无产阶级文学的批评与认同,阐明鲁迅思想转变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托洛茨基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和文学的学说,建立在他关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上。“无产阶级文化”和“无产阶级文学”这两个术语以及托洛茨基对它们的阐述,具有合理的内核,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建设过程中,具有先导的作用和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3.
文学创作“社会化”倾向加重 ,是左翼文学政治化倾向的又一体现 ,以重视分析社会客体、流贯理性精神为特点。“社会化”倾向加重 ,与左翼文学分担推进无产阶级政治文化世俗化、社会化的重任相一致 ,左翼群体文学观念偏重社会价值是这种创作倾向的原动力。“社会化”倾向加重 ,增加了 2 0世纪 30年代文学的阔大气势 ,带来文体样式的更新 ,作家理性思维能力增强 ,文学作品的思想深度拓展  相似文献   

4.
段祥贵 《高教论坛》2012,(12):57-60
知识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文学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在本质上指向一种以跨学科为精髓,以比较文学为方法,追求人的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文学人类学。从文学人类学视野出发,外国文学教学应坚持在文化大语境下把握外国文学,坚持比较文学观念,坚持人文精神等教学理念;应重视一些边缘性的文学、生态文学、东方文学以及与文学相关的国外文化等方面内容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为了文学上的意识形态革命,革命文学家们对国内文坛诸多大家展开了批评,他们选择鲁迅作为主要批判对象。革命文学家与鲁迅的分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革命文学家的身份问题。由于他们的非无产阶级身份,认为只要具备无产阶级的意识就能成为革命文学家;鲁迅则强调革命文学家自身的革命经验对于革命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二是革命文学与时代和革命的关系问题。革命文学家突出强调文学对政治的想象和表达,相信文学是阶级解放的武器;鲁迅则坚持文学自身的审美属性,反对文学被工具化,而且他认为时代是黑暗的,民众也是麻木的,文学暂时无从去表现革命的时代精神,文学也无法承担阶级解放的重任。此番论争为革命文学争取到了初步的生存权,而且革命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观念为现代文学开拓了新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6.
中国上古文学观念何时发生,有许多探讨的方法,本文从分析文学主体和文学观念的联系入手,探讨了这一问题,作者认为,殷商是一个宗教思想占主要地位的时代,“鬼治主义”是其文化特色,巫觋是其文化主体,所谓“诗言志”只是达到“神人以和”宗教目的的祭祀之乐的一个关目,独立的文学活动并不存在,独立的文学观念也未能发生,西周重视人间世务,加强礼乐文化建设,明确提出“敬德保民”,人文精神得到发展,“诗”成为天子听政以“补察其政”的政教工具,文学观念在潜滋暗长,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文化下移,学术解放,士成为文化学术的主体,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重视西周以来的人文传统和文化典籍,以人文教化为基本内容的文学观念才得以产生出来,正是这种文学观念成为了中国的正统文学观念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7.
文学流派的划分众说纷纭,其中以"无产阶级文学"为甚,有入认为是模糊不清的概念,有人反对按阶级属性划分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概念,"无产阶级文学"是1917年由鲍格丹诺夫等人提出的。而20世纪的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则更经常被称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这个概念是1930年代初期前苏联文艺界提出的。  相似文献   

8.
我们从上面的论述中除了清楚地看到韩国“解放空间”时期,有关“民族文学”的论争直接受到中国政治思想及文化影响之外,令人惊异地发现这次论争的有关三方——“朝鲜文化建设中央协议会议”、“朝鲜无产阶级艺术同盟”、“中央文化协会”——无论是左翼内部即“朝鲜文化建设中央协议会”和“朝鲜无产阶级艺术同盟”之间的文学主张和分歧,还是右翼的“中央文化协会”的文学主张及与左翼的争议,均与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中国现代文坛上的文艺思想斗争相似得如出一辙.如果说有所不同的话,那只是争论持续的时间和激烈的程度及其结局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文学大众化是一场论争主题与内在动机完全失衡、阶级改造冲动远胜过语言理论建设、思想史意义与文学史意义并存的语言运动,其内在动机在于打造新的革命主体,重建与新的革命形势相适应的阶级秩序。这一阶级秩序重建工作有两个聚焦点:一是突出无产阶级在大众化运动中的领导地位,解决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问题;二是在大众化运动中改造小资产阶级,解决新的革命形势下文化领域的统一战线问题。从阶级秩序重建这一问题切入,可以解读出30年代文学大众化运动革命史、思想史、中共党史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无论在逻辑还是现象层面,现代个人观念始终与现代中国文化、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它不仅相伴或纠结于现代中国文学发生、演变的历史进程,亦影响着对这一历史进程及其性质的史学阐释。所以,“个人”始终是现代中国文化、文学历史进程和历史阐释中的一个关键词;而现代个人观念,始终是现代中国文化、文学研究领域一个绕不开的观念。  相似文献   

11.
毛新青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2):28-31,44
刘师培与章太炎都以"文"为中心构建自己的文学观念,但二者又存在着具体的分歧。刘师培认为"文"的研究应以审美为取向,突出"文"的形式美感,刘师培的"文学"观念是以审美为介入点,意在使民族文学与西方文学争一隅的决心;章太炎则以文本书写的载体来界定"文学",其文学观念是以文字为中心的泛文学观,他认为"凡著竹帛者"都可以进入"文"的研究范围,民族的独立关键在于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而民族文化的根基奠基在民族文字的基础之上。他们二人文学观念的异同深刻反映了传统资源在现代转型时期被转化的轨迹和过程,也体现出了转型期学者们试图通过学术进行救亡图存的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12.
文学的民族形式,是文学民族特点的集中表现,是民族文化传统和欣赏习惯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是历代文学艺木家们在创作中心血的结晶。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从来都十分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问题。十月革命胜利  相似文献   

13.
池田大作与巴金相知,除了都倡导中日和平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都对文化专制和文化迫害深有感触、都对青年充满了爱和期望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之间在文学上具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观念。首先,他们都崇拜中国新文学的先驱者鲁迅;其次,他们都将自己的人格尽情敞开沐浴在俄罗斯文学之中;池田大作对巴金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也有深刻的共鸣与独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由于思想的解放,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宣传当时的苏联文化以及当时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的观点。二十年代的早期,国内进步报刊上便已经出现谈及“无产阶级的文化”或“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之类的文章,宣传介绍马列主义文学理论。现在已经见之于世的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大抵都提到了一九二八年开始的“文学论争”,即“创造社”同“太阳社”就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相似文献   

15.
《华夏原始文化与三元文学观念》从诗性文化角度入手,对我国原始文化与巫术文化进行了钩沉,对哲理文学观、抒情文学观、历史文学观的产生和发展作了深刻的思考,改写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很多结论。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的文学观念具有十分独特的思想文化意义。西方人类学思想触发了他对文学的深层思考,从而把文学研究导向了关于人的生存意义的叩问,但他并没有盲目地随从,而是回到了本土的文化语境中来设问,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学观念的精神文化向度。  相似文献   

17.
李盛涛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2):62-64,72
生态文化思想对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首先外在地体现为生态性批判话语的形成,以多元的、“青年式”的文化语境取代一元的、“老人式”的文化语境。深层次的影响则表现为对创作观念的影响,赋予传统文学观念中的“现实”与“文学”以新的内涵,克服了传统“典型”手法对生活原生态造成的破坏。在文学文本中,具体表现为对小说要素“人”的传统文化功能与地位的影响,深刻影响着传统文学观念中人物性格的悲剧性内涵。从生态文化到生态性文学的过程,既是逻辑性的学理推演。也是对现实文学存在的挖掘,体现了当代文学发展新的可能与趋向。  相似文献   

18.
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使得文学呈现出视觉性诉求,文学教育也受视觉文化影响呈现多种变化,比如文学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目的等发生转换。我们必须正视视觉文化的挑战,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包括了现代部分和当代部分。现代部分的文学指的是在党的领导下,有着社会主义方向,有着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思想内容,以无产阶级文学和处于无产阶级领导影响下的革命民主主义文学为主体的文学。它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中揭开了它光辉的篇章。回顾现代文学所走过的道路,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即:一,“五四”——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文学;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学;三,抗日战争前期文学;四,抗日战争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文学。  相似文献   

20.
文化传播与新文学的萌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文学的发生 ,在客观上经历了传教士———维新派士大夫———辛亥志士这一文化传播的三级跳过程 ,是域外文明的进入与绵延不断的传统文化碰撞的结果。文化传播媒介的平民化特质使文学创作者的身份普泛化、文学传播市场化、文学接受大众化 ,这是前所未有的变革。文化传播这一过程为新文学萌芽造就了一个新知识群体 ,他们将民主、科学的文化思潮带给了新文学 ;与此同时的域外文学翻译带来了中国文学观念的变革 ,使小说、戏曲由传统文学的婢女地位登上文坛的霸主宝座 ;自晚清开始的白话文运动一直到新文学的萌芽 ,是一个有机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