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十年代后期、六十年代前期,我国文学领域出现了一个新的品种——诗化散文。杨朔作为诗化散文的代表人物引起了人们长期的、广泛的注意和研究。但总的看来,研究侧重在作品的艺术成就方面,而对作家创作上的继承问题涉猎较少。“最工之文学,非徒善创,亦且善因”。具有突出成就的杨朔诗化散文也同样既有“善创”的一面,又有“善因”的一面。只有充分把握了后者,才能更全面地评价前者。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把杨朔诗化散文的继承问题提出来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对杨朔《樱花雨》的“诗化”“点评”,是毛、杨在散文美学理念上的一次碰撞与碰撞之后的神通,所引发的60年代初期的散文“诗化”思潮,是历史机遇的一个必然.杨朔“诗化”的理论及引发的散文“诗化”思潮,在散文回归中国古典“诗”的艺术传统与创造“载道”、“言志”兼容的文本两个主要方面,为当下散文诗性的重建提供了不可漠视的正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杨朔和杨朔散文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探究杨朔散文模式及"诗化"散文的创作,主要与杨朔性格息息相关,与传统的影响密切相关,也是当时特定时代的要求。杨朔把散文"当诗一样写"的艺术境界,形成了独特的"杨朔散文模式",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产生深远影响。但随着思想解放不断向深层推进,杨朔散文受到质疑。不管人们如何评价杨朔散文,他的散文创作作为当代散文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已具有"史"的意义。我们应该客观、全面评价杨朔散文,以期为繁荣当代散文创作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散文和诗一样,都讲究意境。“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王国维语)朱自清散文的意境大多委婉、深邃,如清风明月,在气氛的营造中见出诗的色彩和情韵。朱自清作为一名诗人,在写作散文时,自然而然地运用了诗的语言与构思方式,形成了一种诗意美。固然,这种美有些单一,甚至重复,但这也许正是朱自清散文的魅力所在。朱自清散文诗化的意境,首先表现在诗化环境的描写上。环境是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诗化的环境则奠定了朱自清散文意境美的基石。“绿”作为大自然的一种颜色,它象征着详和与满足。在朱自清的散文中,“绿”作为一…  相似文献   

5.
从文学作品的意境、结构及语言三个方面来分析杨朔散文的诗化特色 ,并简要分析其诗化特色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杰出建树、有独特风格的散文家。他的白话散文对“五四”以后的散文作家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朱自清的散文可以说是诗的变体,具有诗的艺术特征。其中,《春》更是诗意盎然,以明快婉转的诗化语言、善于运用侧面烘托的诗歌表现手法、情景交融的诗化意境为我们谱写了一曲春之歌。  相似文献   

7.
杨朔、刘白羽是当代两位具有不同艺术特色的散文大家,本文从动情的细侧面与战斗的广视角(取材)、诗意的优美与壮美、感情的暗流与激浪、结构的精巧与宏阔、语言的精炼流丽与铺张华丽等方面剖析了两位作家独特的创作范式,杨朔的散文是一种灵秀清逸的诗化散文,刘白羽的散文是一种雄浑壮丽的政论式散文  相似文献   

8.
周颖 《时代教育》2006,(12):19-20
以杨朔为代表的“十七年”散文,形成颂扬时代精神和诗化品格这种散文范式。由于政治权力的影响,散文这种极具个人性的文体,其自由言说的可能性失去了,其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丧失殆尽,“十七年”散文作家迷失在自我缺失的海洋里。  相似文献   

9.
杨朔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散文,多次被选入初高中语文教材,拥有众多的读者。然而,近年来,学术界围绕着如何评价杨朔散文的问题,展开了争论,现简介如下。李炳银同志的《散文评论小议》(《光明日报》82.6.24)一文,在论述如何评论散文这个问题,举例时,指出:“杨朔的散文……确实也存在着雷同和人工雕琢的痕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杨朔模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这并不取决于人们怎样评价杨朔,重要的是杨朔散文已成为文学史不可分割的部分;“杨朔模式”则是中国现当代作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神载体。其实,故乡美丽缥缈的蓬莱仙境只是残存于少年杨朔心中的一个梦。几十年后,杨朔散文中的“蓬莱仙境”和所有诗化的人与事,有多少是他童年时在海边冥思过的梦幻呢?我们需要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上思索这一问题。这是一个多愁善感而又不愿当亡国奴的诗人。“九一八”东北沦陷后,杨朔曾赋诗一首以志情怀:“黄鹤楼头雁夜征,紫阳湖畔月孤明,…  相似文献   

11.
梁国建 《丽水学院学报》2002,24(4):53-55,111
杨朔是当代杰出的散文家,同时又是一位勤奋的诗人,深厚的古典诗词的文学素养,把散文当代诗歌来写的创作主张,诗文并举,诗文互济的写作方法,成就了一篇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佳作,以其独特的诗化散文,为中国当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27年(1949-1976)的散文发展是不平衡的。抒必散文走过了一条从寂寞以复兴到繁荣再到的发展之路。虽然它以杨朔的诗化散文、刘白羽的政论抒情散文、吴伯萧的加快性散文,以及秦牧的散文、碧野等的游记散文等各具风采的散文个性造就了绚丽多姿的散文印象,但在这绚丽这中又潜隐内在危机,并导至最终的困境。报告文学在建国初是繁盛的,但这种繁盛是以对报告文学自身个性的漠视为代价的。而杂文更只能在迂回曲折中发  相似文献   

13.
杨朔是当代著名的散文家 ,同时也是一位颇有特色的散文理论家。他的“诗化”散文理论的核心是追求功利与唯美的高度统一。这种融积极的思想性和精美的艺术性为一体的散文理论 ,在中国当代散文创作中产生过深远影响 ,对纠正当前散文创作中存在的内容贫乏的偏向 ,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的散文具有强烈的音乐性,能给读者以音乐美的享受。朱自清散文的音乐美突出表现在音响美、节奏美和回环美三个方面。本文试图以中学课本所选的散文为例,略述笔者对其音乐美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一、总体阅读思考《谈朱自清的散文》是一篇文学评论。它不是针对朱自清的某一篇散文,而是通过对朱自清的整个散文创作,进行综合评价,引证分析,表述作者对朱自清散文的总看法。引导读者理解朱自清散文的精妙之处,学习借鉴他高超的写作技巧。阅  相似文献   

16.
邓星雨同志把他的《蓬莱诗魂——论杨朔的散文》一书的打印稿交给我,说陕西人民出版社将要出版,我听了很高兴。这高兴的心情,不仅是因为星雨同志在科研上迈出了新的一步,而且是因为通过他的书稿看到关于杨朔乃至其他作家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杨朔是三十年代后期开始创作的老作家,至五十年代抗美援朝后始以小说《三千里江山》的问世而名扬海内。这部小说之所以吸引读者,除了主题的开掘、人物的描写外,主要以语言取胜。他的小说的语言具有一种散文美:不是一般的散文(如杂文、速写、随笔……)美,而是一种抒情的散文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一位打动了亿万读者心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有着一种独特的构思美、自然美和语言美,以他精湛的文学艺术技巧誉满文坛.  相似文献   

18.
从杨朔散文的文本建构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特定时代权力关系的本质,还可以发现国家意志是怎样扭曲了包括作家在内的社会成员的生活观点,使传统的价值观造成断裂,在文化创造中造成了混乱,而同时也使作家的创作在单纯化、简单化的写作中出现了复杂情况。杨朔散文题材涉及智,劳关系问题,它反映了在一个以阶级划线的社会里,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的关系倒置,从而出现知识分子传统精神被改写的情形。杨朔“诗化散文”的代表作《荔枝蜜》,就是一个值得重新分析的个案。从这个作品里可以看出当代作家所遭遇的写作困境,同时也可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遗留在革命知识分子杨朔身上的仁爱精神,是如何在革命文化语境里被曲折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又为何产生了作者意料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杨朔是一位在散文园地里辛勤耕耘并取得重大突破的散文大家。这位明确提出散文诗化的理论、毕生矢志不渝地致力于散文艺术实践的作家,从五十年代中期写作《“走进太阳里去”》开始,便形成了他独具的艺术风格。而此后他的一篇篇散文,总是情不自禁地倾注着诗的质素,飞扬着不能自已的情思,蕴含着浓郁芳馨的诗意。他以激荡在自己心灵中的热泉,把生活中“动情的事”浸润和洗涤得象璞玉那样晶莹透亮。通过艺术的联想和想象,新颖、自然、深刻的比兴,  相似文献   

20.
杨朔、秦牧、刘白羽被誉为当代散文三大家,他们在十七年期间创作的散文相当程度上体现着那个阶段的散文风貌。本文试图在前人论述十七年散文艺术缺陷的基础上,从文化心理和散文的双重结构的角度对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进行分析,以找出十七年散文在艺术方面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