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的第四部作品《上海孤儿》一经出版,便引起了英语文学界和文艺批评界的广泛关注。小说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此时,中国正处于被包括英国和日本在内的西方诸国占领的境遇。小说的主人公克里斯托夫·班克斯从剑桥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侦探,他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上海,想要查清父母亲失踪的真相。评论界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上海孤儿》的主人公班克斯是后殖民主义关注文化"他者",具有多重文化身份,他寻找双亲的过程中即是寻找文化身份认同和自身归宿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美国现代女作家赛珍珠的小说《大地》和《群芳庭》以及论文集《论男女》为研究对象,聚集三部作品的共同主题,即女性如何平衡女性自由与家庭义务这一论题,探索赛珍珠的自由女性主义思想以及中国文化对其女性思想的影响。三部作品就书写对象而言形成自我与他者的对位,在文类上形成虚实对照,共同展现了赛珍珠与中国妇女的对话、协商、认同的动态过程。她吸收中国文化的精髓,形成了有别于其她西方女性主义者的自由女性主义思想,并以此反观中国妇女,将理想的女性形象投射到作品中的中国妇女身上。本文借拉康的镜像认同理论阐释赛珍珠在跨文化书写中体现的自我他者化的认同模式。  相似文献   

3.
卡勒德·胡赛尼是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凭借《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获得国际上的普遍认同和巨大的声誉。《群山回唱》是他阿富汗系列的第三部小说,小说讲述了几个家庭、几代人的故事,探讨了阿富汗家庭中父母与儿女之间、夫妻之间及兄弟姐妹等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受战争、贫困影响而产生的家庭伦理困境。本文通过剖析小说中包含的家庭伦理关系对胡赛尼产生的深刻反思,揭露在战争的大背景下,道德与伦理遭到极端利己主义的摧毁,以表达他关于人道主义伦理的迫切诉求。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象征手法的运用和“他者”叙事策略的两个分析角度,对康拉德短篇小说《黑暗之心》进行了文学读解和赞赏,指出作品<黑暗之心>不仅仅是一部反殖民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充斥“种族优越论”之观点的小说,并对作品提出了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5.
《等待野蛮人》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环境的制约,是一部寓言作品。小说中充满后殖民研究者所关注的多种问题,如:种族、身份认同、霸权等等。通过解读帝国殖民话语所建构的虚假的“他者”以及被压迫者做出的反殖民话语抗争,得出结论:被帝国压迫的人要想生活在帝国强加于他们的历史之外,必须要勇于挑战殖民话语。只有完全脱离霸权帝国的统治,才有可能建立一个宽容和谐理想的家园。  相似文献   

6.
《觉醒》是一部很有争议的作品,一出版之日就受到评论界的关注.现在,评论家在认同肖邦精湛的写作技巧和写作风格时,亦从不同的视角懈读此小说。本文拟从象征手法分析其女性象征意义.以拓宽小说的阅读视野。  相似文献   

7.
老舍作为市井生活的亲历者和洞察者,他的作品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市井人物,对于父子形象的刻画颇见功力.老舍的独到之处在于对父子关系的描写细腻而又微妙,摆脱了单纯的二元对立模式.以老舍小说中的父子关系描写作为切入点,一方面试图揭示冲突背后父子双方对于传统伦理观念的认同,这种认同与血缘联系一起维护着亲情以及传统家庭的基本格局;另一方面,试图借此揣摩老舍对于传统家庭文化的复杂态度.  相似文献   

8.
虽然亨利·詹姆斯早期所创作的《一位女士的画像》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但是通过对小说叙述技巧的分析,结合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特点,可以看出詹姆斯在创作小说时进行了创新,使小说具有了现代主义特色。一方面。他将小说视角转化为女主人公的内在意识;另一方面,他将传统小说对情节的关注转化为现代主义小说对人物刻画的关注。对叙事视角和叙述艺术的创新是詹姆斯对现代主义小说发展作出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杯酒留痕》是当代英国小说家格雷厄姆.斯威夫特颇受评论界关注的一部作品。对该部小说有关宗教、历史、伦理等人文元素的研究是读者关注的重点。为此,尝试切入作品中的人物特点,分析和阐释小说中凸显的狂欢化色彩。主人公文斯、雷、伦尼和维克参与的闹剧场景不仅是对公认的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举止礼仪和言论规范之"破坏",而且在本质上形成了不同于喜剧的狂欢效果,他们共同过着脱离自己常规的、颠倒的、反面的狂欢化生活,在诙谐的语言和滑稽的行为中完成了整个送葬的仪式。  相似文献   

10.
《海隅逐客》(1896)是康拉德的第二部作品,也是林格三部曲中承上启下的一部。但国内评论界对这一作品还缺乏足够的关注。在人物塑造方面,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呈现出反英雄的特色。康拉德用探险小说的形式实现了内容的颠覆。他哀悼了道德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的不合时宜,批判帝国主义进程中道德的腐朽堕落,并期待对读者达到一种道德启示。  相似文献   

11.
《小姨多鹤》是华人作家严歌苓的代表作,小说以展示作者独特的人性关怀而见长。严歌苓以女性人道主义视角塑造了竹内多鹤这样一个具有多重伦理身份的孤女形象。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伦理身份以及种族伦理等方法来分析这部作品,进一步考察竹内多鹤所具有的多重伦理身份以及她的伦理选择。  相似文献   

12.
《后来的事》是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的爱情三部曲中的一部,也是其中期代表作。关于该部小说,国内学者多从日本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人物形象以及爱与金钱等角度来进行分析解读。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来探讨,可看出小说中的自然之爱与伦理禁忌的冲突,以及最终造成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3.
The Ethico-politics of Teacher Identity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Identity is a contemporary buzzword in education, referencing the individual and the social, the personal and the political, self and other. Following Maggie MacLure, we can think of identity in terms of teachers 'arguing for themselves', or giving an account of themselves. Yet in the wake of poststructuralism's radical de-centering of the subject and its highlighting of a number of impediments to agency, we might well ask how teachers are to give an account of themselves? This paper offers reading of identity that recognizes its paradoxical aspects, yet also contains scope for ethical agency. The latter is explored via a 'diagram' that utilizes Foucault's four axes of ethics to elaborate a framework for thinking about teacher identity as ethical self-formation and for engaging in what I refer to here as 'identity work'. This approach to thinking about teacher identity recognizes our discursive determination, yet also offers scope for recognizing and building ethical agency.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现代启蒙是一种伦理启蒙,因为其目标在于批判建构于家庭权威之上的纲常礼教,其中,女性扮演着重要角色。《妇女杂志》内容和精神旨趣的变化展示了二十世纪初女性从受启蒙者到启蒙者的转变。但是,这个时期的女性还处于不成熟状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民族救亡压倒启蒙的社会情境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启蒙目标的误置,致力于平等而不是自主的女性启蒙将使女性始终处于男权的樊篱之中。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分析广西仫佬族作家鬼子的个案,说明拥有法定民族身份的个体未必具备相应的民族认同。民族身份不过是公民在我国现行的民族成分制度下获得的外在"标签",只有发自内心的民族认同才能使一个拥有少数民族身份的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少数民族文学。  相似文献   

16.
教师道德发展是以身份认同为基点的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身份认同与道德生长相辅相成。教师道德生长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体认。高师院校师导生创教育实践中的道德体悟教育,能够引导教师获得移情体验和直接体验,完善自我认同的道德框架,走出教师成长初期的意义迷惘状态。  相似文献   

17.
叙写娼妓的专书《青泥莲花记》,由于内篇的伦理叙写,至今备受争议。从文本形式、叙写策略与价值取向来看,小说集中确实存在着传统伦理思想与其他异端思想的交织,并兼容了其"佐公家章明大教"的伦理诉求及"重情"、"尊生"、"反道学"等的现实批判。  相似文献   

18.
被称为华裔美国作家“四人帮”之一的任璧莲以其早期代表作《典型美国人》响誉美国文坛。小说以其极具反讽意味的标题,诙谐的笔调,以及对“熔炉”语境中“典型美国人”的质疑和颠覆,开辟一片少数族裔文学的新天地。任璧莲极具后现代性的文化认同观使其作品和“身份困惑”主题有别于其他华裔作家。其作品反映的文化认同的“杂和性”和“流变性”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DENG Hua 《海外英语》2014,(5):268-269
As an important theory and practical problem,"educational process"draws double concerns both from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Yao nationality of China is a constantly migratory minority group without its own words,However,relying on its own unique educational process,this minority maintain its own distinctiv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keep a strong ethic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20.
萧伯纳的戏剧《卖花女》讲述了卖花女伊莉莎意图通过语音矫正和文法学习成为上层社会优雅小姐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伊莉莎在人生重大变化过程中所经历的人际困境和自我身份的迷失。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为基础,通过主人公伊莉莎做出身份选择的伦理环境,探讨伊莉莎改变自我的动机以及此后所面临的伦理身份困惑,揭示导致其伦理困境的根本原因。萧伯纳通过讲述伊莉莎的故事,集中展现了当时英国社会个体阶级身份与伦理诉求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并对该社会中个体寻求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寄予关注,从而传递出深刻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