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钱学森之问”被人称为是“教育之问”,其实“钱学森之问”的关键,不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拷问高等教育“为什么不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钱学森之问”是一个自问自答的问,只要回归高等教育的本真,回归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本位,杰出人才就“冒”出来了.  相似文献   

2.
在叶永烈的《钱学森》一书中,有一段文字非常感人: 1955年,在钱学森回国的轮船上,还有一位菲律宾华侨林孙美玉女士。面对著名的科学家,林女士问道:“您为什么想回到中国?”钱学森回答:“我想为仍然困苦贫穷的中国人民服务,我想帮助在战争中被破坏的祖国重建,我相信我能帮助我的祖国。”钱学森问林女士:“您是做什么工作的?”林女...  相似文献   

3.
1997年7月1日,香港这颗被誉为“东方之珠”的岛市,终于要回归祖国了。自从1842年香港被英帝国强行割夺以来,已经过去了150多年。但是,每一个中国人,无时不在关心祖国这一块珍贵的土地的回归。她是娘(祖国)身上被割去的一块肉。远在1847年,有一个邵阳人自费专程来到香港考察,那时,英帝国侵占香港仅5年之久,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2009年9月,一部题为《钱学森——目光穿越时空》的电视专题片在央视播出。影片中说:“1955年10月8日,44岁的钱学森终于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回到祖国后的钱学森,脱下西服。换上了中山装。从此。他再也没有穿过西装。”  相似文献   

5.
杨淳茗 《初中生》2009,(9):12-13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钱学森回国时说的一句感慨万分的话。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和“火箭之王”。说到钱学森回国,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6.
浅论"一国两制"模式对香港及大陆政治体制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回归祖国后,“一国两制”思想在香港得到了充分的实践与运用。文章试图通过对香港在回归前后政治体制变化的回顾与评论,以及香港政制对内地政治体制改革的参考意义的评述,揭示这一互动的现实状况,同时证明“一国两制”方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7.
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一是要全面,二是要简要。在将各段段意进行合并的时候,要进行删减、合并和连接。比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一课共分为三段,第一段的段意是“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决心早日回到祖国”,第二段的段意是“美国当局用种种手段迫害钱学森,阻挠他回国”,第三段的段意是“在世界主持正义的人们关怀下,在中国政府和人们的关怀下,钱学森回到了祖国”。要将这三段的意思进行合并,一是要在一、二段的段意间加上表示转折的词,如“但是”,二是可以将“在世界主持正义的人们关怀下,在中国政府和人们的关怀下”合…  相似文献   

8.
今年10月,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同志归国50周年钱学森同志曾经说过:“我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整整呆了20年这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日后回到祖国能为人民做点事”钱学森同志一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实践着自己的诺言“我是中国人,中国才是我的家”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了,使客居在美国的钱学森激动不已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等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候了,他向夫人蒋英说“:祖国解放了,我们该回去了”1950年8月,正当钱学森一家准备乘坐加拿大班机离开美国时,麻烦也随之而来由于钱…  相似文献   

9.
阚学永 《教学月刊》2013,(11):42-44
笔者曾多次听过不同教师讲授“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人教版)一课,包括比赛课、公开课、常态课。听课后发现,所有的教师少有例外地固守在三个方面——过去、现在和将来,据此展开教学。而学生则在形式不同的学习方式中完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0.
七月一日香港胜利回归祖国怀抱,普天同庆。回顾香港回归的漫长历程可见,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香港胜利回归的根本保证;祖国强盛与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回归的重要前提。此外,回归期间,国际局势的发展,全球一些重要国家与地区组织在港问题上涉及的利益,表现的态度,所持的立场变化,与香港回归关系密切,而且还影响到回归后香港的继续繁荣与发展。本文将深入探讨回归前后英、美、日、欧盟等在港利益及态度变化,世界经济状况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科学启蒙》2010,(1):F0003-F0003
2009年10月31日,我们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爷爷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一生致力于祖国航天科技事业的钱学森爷爷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相似文献   

12.
罗春君 《广西教育》2010,(22):40-41
一、情景描述 课文《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讲的是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最终回到祖国怀抱的坎坷而感人的经历。整篇文章字里行间无不浸润着钱学森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我的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这句话正是他爱国之情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香港呵,多少人在议论你回归的同一话题;香港呵,多少人在翘首盼望你的归期。1997年7月1日,祖国妈妈就要接纳一个分离多年的女儿;祖国妈妈呵,你再也按捺不住狂跳的心,5000年沧桑岁月的脸上露出欣喜……  相似文献   

14.
97回归后的香港语文教育香港大学中文系施仲谋汕头教育学院中文系许序修随着97香港主权回归时刻的迫近,香港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已进人转型阶段。在这样的形势下,立足香港语文教育的实际,探索97回归后的香港语文教育,对于增长香港厂大师生的祖国归...  相似文献   

15.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它是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尊重世界和中国的历史、现实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取得了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6.
香港回归祖国已经一周年了,一年来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的方针是非常正确、十分英明的。回归后的香港是实施“一国两制”,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成功范例。 一 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香港是英国通过于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和1898年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不平等条约强占过去的,此后  相似文献   

17.
《钱学森》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的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发射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事迹。  相似文献   

18.
晓闻 《家长》2004,(10)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代表着未来和希望。然而就在这样一个本应充满朝气的花季群体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青少年:他们不爱读书,喜欢奇装异服,耳上钻孔,裤子挖洞,讲“义气”,爱打架,外表古里古怪,脾气喜怒无常。这样一群行为有些“另类”的青少年,社会上一般称为“问题青少年”,在广州和香港等地则被称为“古惑仔”。另类的“古惑仔”“古惑仔”是粤语独有的一个词,本意是指狡猾、精明的人,后来引申为对具有某类怪异行为的青少年的称谓。事实上,“古惑仔”这个群体一直都存在,只不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拍摄的一系列“古惑仔”电影出现之…  相似文献   

19.
曹喆 《神州学人》2009,(12):7-9
2009年12月11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98岁的生日,遗憾的是,这位开创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功勋泰斗却没有等到这一天。10月31日,钱学森永远地离开了他热爱的祖国和人民。  相似文献   

20.
今天,我很高兴参加授予钱学森同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的仪式.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钱学森同志表示祝贺.并借此机会,向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亲切慰问和衷心感谢.钱学森同志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是当之无愧的.这不仅是钱学森同志个人的光荣,也是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光荣.同时,也是我们党、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