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朱金平 《新闻战线》2020,(1):101-102
为满足读图时代受众的视觉需求,2019年元旦改版后的人民日报更加注重新闻摄影作品的质量。在新闻图片的使用上,努力增强新闻力、提高艺术性、拓展空间感,给读者新的视觉呈现,为各级党报创新使用新闻图片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2.
正时政新闻是地市党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常用的"武器",重要性和权威性不言而喻,但从实际宣传效果来看,地市党报的时政新闻大都难入读者的眼,难进读者的脑。改进地市党报时政新闻报道,增强时政新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提升地市党报可读性和影响力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媒体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时政新闻的民生化表达,能够很好地贴近读者,服务读者,从而吸引读者,提高新闻传播实效。  相似文献   

3.
张颖 《记者摇篮》2010,(8):19-20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意识的日益提高,媒体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党报、都市报,电视台、电台、网络各显神通,上演着争夺读者、观众的媒体大战。为读者服务是党报的办报宗旨,党报如何在这场无硝烟的新闻大战中稳固自己的地位,办好服务性新闻无疑是很重要的。本文从理论上论述了党报办好服务性新闻的必要性,结合编辑工作的实践提出了党报办好服务性新闻的具体尝试与办法,论证了服务性新闻也许无法满足读者震撼性视觉冲击的需要,但它是提升党报竞争力和影响力、建立公信力和权威性、增强亲和力和实用性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新闻事业的发展使反应快捷、视觉冲击强的图片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党报将新闻图片提升到与文字并重的位置,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尊重新闻规律的体现。创新党报图片报道,关键是要提高新闻性、真实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5.
要闻版是党报的脸面,在吸引读者眼球时具有先发优势。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应该是当日众多新闻版面、众多新闻中的要闻版上的新闻。因此各级党报面对竞争都在拼全力经营要闻版,力求先声夺人、先发制人。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的另一方面则是,党报要闻版由于会议、领导活动过多,可读性强、贴近读者的新闻过少,导致要闻版在广大读者中的阅读率下降,精兵强将精心编采的稿件成为“匆匆过客”,读者没能向其投入更多的“注目礼”。这向党报同仁提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如何办好要闻版,使其成为更读者光顾驻足、流连忘返的新闻殿堂,以充分发挥党报…  相似文献   

6.
对于党报来说,报道时政新闻是职责所在,如何用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势报道时政新闻,从而让读者喜欢看、读得懂,是我们党报编辑记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读者报料的新闻已经被各级党报广泛采用,这使得党报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进一步拓宽,信息量进一步增强,版面内容得到丰富。党报大量使用读者提供的新闻线索,不仅使报纸变得"耳聪目明",抓新闻"又快又准",而且通过与群众的沟通,对新闻事件的介入,促成了读者反映问题的解决,维护了群众权益,拉近了党报与群众的距离,党报形象和公权力也得到了增强。地市党报作为身处最前沿的党的喉  相似文献   

8.
正地市党报影响力没有完全发挥到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百姓人物新闻不足是一个重要原因。鉴于此,增加百姓人物新闻,拉近与读者距离,加强读者的形象感知,增强读者的感情共鸣,是充分发挥地市级党报影响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地市党报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百姓人物新闻在地市级党报中的地位新闻是要传播的,要实现传播,必须让受众感知。笔者认为,作为纸质媒体的地市级党报,让读者感知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信息感知、形象感知、情感感知、理性感知,这几种感知的主体是人(读者),感知的对象是人,人物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孙鹏 《新闻实践》2005,(8):45-46
在我国传媒市场,党报所具有的影响力毋庸赘言。怎样让党报更好地贴近群众、增强市场影响力,已成为传媒界研究的热点。本文从两个方面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一、报道内容与报道方式的改进与创新党报作为党委机关报,其“规定动作”比其他报纸多,党务政务信息、政策等时政新闻占大头。时政新闻多属于硬新闻,而硬新闻“硬度”高,要做到吸引读者眼球、满足读者需求、受到读者欢迎实属不易。因此,党报必须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淡化工作味,以丰富翔实权威的内容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社会新闻成了都市类报纸,“以弱战强、以小搏大”占领市场的杀手锏。细数那些有影响的都市报,无一不是在社会新闻上做足了文章,从而赢得了读者,占领了市场。对于新时期的党报来讲,社会新闻的巨大价值同样不容低估,它既是党报占领和开拓读者市场的重要武器,也是党报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更是党报引导受众正确认识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形式。因此,党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做强做大社会新闻,不仅是读者的阅读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都市报的兴起,党报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不断进行改革,以可读性、贴近民生著称的党报新闻周刊迅速崛起,强力吸引着读者的眼球。近几年,《今日椒江·新闻周刊》在坚持党报宗旨的前提下改革创新,通过做深新闻事件、做活本土新闻、创新表达方式,从内容到形式全力满足读者需求,增强了党报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拉近了党报和读者的距离。本文就如何做好地方党报新闻周刊浅谈以下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2.
读图时代新闻图片成了报纸的宠儿,新闻图片作为报纸传媒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如何增强党报吸引力,体现党报在新媒体时代的权威性、主导性,推动党报不断发展?强化新闻图片策划,更好地发挥新闻摄影在党报中的功能和作用是条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3.
经济报道在地方党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经济新闻所占比重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方党报的质量。当前,地方党报经济新闻写作中有三大矛盾亟须解决:一是不少经济新闻是数字的罗列,读者感觉乏味;二是经济新闻见物不见人,读者感觉沉重;三是经济新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社会新闻成了都市类报纸“以弱战强、以小搏大”占领市场的杀手锏。细数那些有影响的都市报,无一不是在社会新闻上做足了文章,从而赢得了读者,占领了市场。对于新时期的党报来讲,社会新闻的巨大价值同样不容低估,它既是党报占领和开拓读者市场的重要武器,也是党报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更是党报引导受众正确认识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5.
这已成为党报的共识:面对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和读者需求变化,党报在坚持新闻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在报道内容上不断突出软新闻(源于西方新闻学的一个名词,指那些人情味浓,写得轻松活泼,易于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能产生“即时报酬”效应的新闻──见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的地位和作用,以达到活跃版面,丰富内容,吸引读者之目的。 这也已成为党报不争的事实:有的党报美其名曰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服务读者,刻意追求所谓软新闻,结果只迎合了少数品位不高的读者需要,降低了党报的格调,既影响了党报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16.
从去年下半年起,全国不少党报均实施了较大动作改版,其核心之一都是强化新闻特性。在此,我们想就如何凸现党报的新闻“亮点”、如何增强党报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作一浅陋的分析。 时下,不少读者的印象中,党报新闻真新闻少,信息量少,版面充斥了“千人同面,万人同腔”的内容,这就常常使得报纸与读者失之交臂。 据我们调查,现在读者不满意的并不是党报突出的喉舌功能、宣传功能,而是大量的刻板表述、以新闻面孔出现在报纸上干巴巴的经验总结、乏味的会议消息、连篇累牍的空话套话,以及“报纸杂志化”倾向。久而久之,我们的党报就缺…  相似文献   

17.
崔博 《记者摇篮》2013,(1):36-37
社会新闻因与人民群众生活的贴近性而博得读者的广泛关注。党报如何搞好社会新闻报道呢?笔者谈谈自己的观点。一、应该用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办报理念处理社会新闻党报的最大优势在于权威性和公信力,党报需要发挥优势,依靠报道的深度、思想的高度赢得读者的认同。党报的一篇成功的社会新闻,对受众产生的影响不是具体的新闻内容,而是新闻报道所传达的并被读者所认同的社会价值观,是使受众对所报道事实产生的思考。党  相似文献   

18.
吴斌 《新闻爱好者》2007,(11):45-46
近年来,社会新闻成为媒体竞争的利器,为增强报纸的可读性,满足读者的需求,不少党报对社会新闻也开始给予高度重视并着力开掘。这是党报读者意识增强的具体体现,对改变党报新闻"冷面孔"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新闻走向繁荣的同时,一些媒体单纯追求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社会新闻在党报的版面上占有了越来越大的比重,正日渐成为党报实施舆论监督的重要途径和吸引读者的看点之一。党报社会新闻是对社会生活及时、直接、客观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党报社会新闻涵盖了舆论监督新闻,其中很大一部分本身就是舆论监督稿件。不过,在人们的意识中,长期以来对于社会新闻普遍存在着两大误区:  相似文献   

20.
地方党报作为当地党委政府的主要宣传工具担负着重要的宣传使命,如何让严肃的党报受到普通群众的喜爱,它的社会新闻版块毫无疑问将重任在肩。社会新闻作为一种新闻类别和新闻样式,除了是晚报和都市报的主角,也应该在党报的版面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关注民生热点、关注基层民情、关注百姓心声,有意识地去发现、表现富有人情味的新闻事件,在社会新闻报道中多突出"人情味",可以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拉近党报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增强党报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和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